回覆列表
  • 1 # 滄海看客

    族譜嘛,文化大革命時期很多族譜被毀掉了!能追溯到三皇五帝的話無非兩種可能,一是,這是真的,這本族譜是從三皇五帝時期流傳下來的,不斷的摘抄得以儲存至今!二是,這個家族的祖上與神話中的大賢同姓,認為自己有這種血脈,自己加上去的!畢竟,中國古時候對於這個姓氏是很重視的!都希望自己有個牛一點的祖宗嘛!

  • 2 # 圭海四記

    有時候,真真假假只在一念之間,過去的事,誰也沒經歷過,誰也無法斷定它的真偽,作為後來人,不管是“三分真,七分假”還是“三分假,七分真”,只要信其有,則為真,不信則假,如此而已。

    古人記錄族譜的作用是飲水思源,讓子孫萬代知道自己的先人篳路藍縷的過程或豐功業績的過往,不管是紀念還是訓示,都是一種聊有成效的教育後人方式。

    而這種方式也極貼合各個朝代上層統治者與下層黎民百姓的意願,因此,族譜被廣泛流傳開來。

    然而族譜的真正大面積普及,卻並不久遠,大致與祠堂的普遍化相當,都是源自宋代忠君愛國思想的泛濫,以及程朱理學的官方、民間推廣,這是儒家思想重新定義後產生的直接後果。

    然而,宋代距今也不過一千餘年,那時的宋人如何知曉自己祖先的過往,而宋代又是古代封建王朝主客戶四處流串的年代,各地百姓互遷有無,加上經濟文化的大繁榮,自然促使很多移民開始修造族譜和祠堂,以便把自己的身世寫個一清二白,至於其譜系的真偽大致有以下情形:

    (一)口耳相傳的父輩教導,加上宋人的考證,勉強成型的族譜世系。

    (二)攀附時局權貴,捏造近似的郡望大家,以便抬高自己身份,後世便以訛傳訛,這點宋代莆田人鄭樵便有重點提及。

    (三)改姓以便跟隨當地名門望族,使自己家族地位得到提升。

    (四)確實有族譜從頭到尾不斷傳承。

    以上,除了攀附可以把自己和歷史名人掛鉤之外,名人因權力與地位遠優於一般群眾,其後代存活並發展壯大的機會也會高於一般人家,而在此情況下,其後代留存至今的機率也就大的多,再說歷史上名人之多,總有人能攀上關係。

    至於三皇五帝,我們對於遠古的認知也僅限於他們,自然在更往前追溯時,也只能和他們聯絡上,而這點不管是宋代,還是商周,華人的想法倒是傳承的很好,愛給自己抹金,好與不好,各隨人評說。

  • 3 # 楚邾

    現今族譜撰修,在世系追溯上,常以始祖(或始遷祖)為分界線,始祖以後是近世世系,始祖之前,則是遠代的追溯,這是宋以後(也即近世族譜)纂修族譜的基本範例。也正因為此,近世族譜對始祖的追溯,最早也只是在宋朝。

    但一些族譜編纂者也會追溯始祖之前的世系,簡單的可能只涉及始遷祖之前的遷徙情況,比如李氏族譜追認李恪為始祖,然後簡單說明其後代怎麼遷到這兒來的,這種追溯比較簡單,幾乎沒有什麼文字記述,甚至有的還會加上“相傳”二字,所以也很值得懷疑。與此相反,有的宗族在修族譜是,就會不厭其煩的追溯到始遷祖之前,甚至形成完整的世系,這類族譜通常先來說明姓氏的起源,如朱姓追溯到顓頊,說顓頊後裔有一人名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峽於邾為附庸”、“戰國時為楚所滅,邾既失國,子孫去邑為朱氏”,接著與本支情況相接,敘述遷徙情況,最終為什麼以及怎麼遷移到這個地方的,如果複雜一點,可能形成完整的世系,從姓氏起源的第一人開始,一直追溯到本支的始祖,然後再從始祖開始接續本支世系。

    王氏族譜中的“姓氏源流”

    王氏族譜中的遷徙過程

    王氏族譜中的“古系”

    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宋以前所留下來的傳統,魏晉以後,世重門閥,所以譜牒興盛,對於門閥士族,在修譜牒時,常常會往上追溯,這種習慣延續到唐代,甚至形成姓氏學。所以凌迪知在《萬姓統譜》中言明“考之《世譜》曰,五帝三王,無非出於黃帝之後。黃帝一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異者姓異,則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也就是說,大多數姓氏都是出自黃帝,他十五個兒子,有十四個兒子都是各種姓氏的第一人。另一方面,族譜既然是“尊祖敬宗”,所以對士大夫而言,當然是越追的遠越來表現其誠意。

    當然,也有不少宗族,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認為是攀附,所以不屑為之,後世族譜典範的宋代蘇氏族譜,就僅紀錄始祖以後的事蹟。族譜通常短者三十年一修,長者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修,而每次修譜人都不一樣,對於這種追溯行為也持不一樣的態度,但總的來說,大多族譜都會追溯始祖之前的情況,只是有的簡單,有的會很完備。

  • 4 # 文開石

    有沒有可能追溯到三皇五代?有可能。

    理論上中國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

    往下怎麼開枝散葉還有很多:

    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

    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

    商王室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

    把家族族譜追溯到三皇五帝具體操作是怎麼樣?開局一個姓,一半傳承一半編。

    家譜傳承有序的家族是存在的。

    比如吉尼斯世界紀錄最長的孔子家譜。

    全譜共分卷首和五集:初集為始祖孔子至分六十戶;二集為四十三代孔仁玉之後外遷支派;三集為孔仁玉之前外遷支派;四集為待考支;五集為海外支,共80冊。總人數約計達200萬,約計2500餘萬字。

    還有號稱比孔子家還長的柳下惠後裔的《展氏族譜》2700多年。

    能到三皇五帝就有難度了。

    我們可以說從你家的姓氏,能倒推出老祖宗是誰?發展、分支之類的資訊。

    但是別說有什麼還儲存到現在的家譜,哪怕是資訊能儲存到現在,一代一代都有名有姓查到三皇五帝,那還真沒聽說過。

    ”找祖宗“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華人講究光宗耀祖,很多時候有人家一兩代得勢了,最先做的就是修家譜。

    老子英雄兒好漢,我這麼厲害,必然有我祖先的功勞,但是祖宗裡實在沒拿得出手的,或者根本不知道前幾代的事情怎麼辦?

    編!

    先照著姓氏往前推,找有名的使勁湊。

    所以有個很好玩的情況。根本查不到祖先來龍去脈的不算,但凡得勢起來的,祖宗裡必須也有得勢的,絕對不能說這一家族幾千年就這一段厲害,光輝事蹟必須兩起以上,開門老祖更要牛的一塌糊塗!

    所以這麼認得祖宗,起步夏商周,動輒三皇五帝。比較靠後的稍微要點臉的也要是個皇家血統!不然這祖宗認來做什麼?

    皇叔劉備,中山靖王劉勝和長沙王劉發是兄弟,則劉備是漢景帝的第18代玄孫,而漢獻帝卻為漢景帝的13代後人,劉備怎麼可能稱起“皇叔”來了?就算是皇家血脈也是”皇來孫“?

    司馬晉就認了祝融為祖宗,稱“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

    北魏拓跋氏是鮮卑族,也活生生認黃帝為祖宗!

    北周宇文氏認得神農氏為祖宗!

    五代後梁認得是舜司徒虎為祖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峨眉派是自己人,秘籍為何還要藏在倚天劍中,直接傳代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