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與歷史

    文正這個諡號為什麼是最高榮譽?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標準才能給文正的諡號?

    那麼我們首先要搞懂一點,文正的諡號是由文貞修改而來。

    司馬光首先讚揚文正“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從那以後就很難得到文正的諡號(司馬光的諡號也是文正)

    文正這個諡號說的是兩個方面“文”“正”。

    在逸周書·諡法解的記載為: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知道了什麼是文、什麼是正就會發現想要獲得文正的諡號必須同時到“文”、“正”的標準。而文正的標準卻極難同時具備並且達到很高的成就。文要求人道德高尚、博學多識這一方面的。正要求政績突出、剛正不阿這一方面的。

    知道了這些下面我們就從范仲淹的主要經歷來看他為什麼是文正。

    從文的方面來說:

    范仲淹的散文、詩、詞、書法、教育這五個方面在當時都首屈一指。思想上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從正的方面來說:

    范仲淹泰州治堰、執教興學、秉公直言、伏閣請對、戍邊西北、慶曆新政。在軍事上團結羌族、修建新城、任用將領等

    再對照前面的什麼是文、什麼是正就不難發現,范仲淹諡號“文正”可謂名符其實。

  • 2 # 鄧海春

    梁啟超曾經說:“五千年來歷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個人:范仲淹和曾國藩。”這二人,死後都被賜予了“文正”的諡號。司馬光評價這一諡號道:“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可見這一諡號地位之重。因為這一諡號,范仲淹還被稱為“范文正公”。他在《岳陽樓記》中寫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筆者以為,吾輩向學,當效文正。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這裡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孫子兵法》便是在此處被著成的。人傑地靈的吳縣也養育了幼年的范仲淹,范仲淹的祖先範履冰曾是武則天時的宰相,後來因忠於李唐皇室而被酷吏所殺。後來範履冰的六世孫範隋被委派到南方當差,范家便遷徙到南方,在吳縣定了居。

    《宋史》記載:“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范仲淹才剛剛兩歲,其父範墉便因病去世,年幼的范仲淹只好跟著母親改嫁,進入一戶姓朱的人家,於是范仲淹被改名為朱說(音同“月”)。

    根據《宋明臣言行錄》,范仲淹“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等他長大懂事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便決心再度光耀范家的門楣。於是感激涕零,辭別母親,去到了南都,進入當地的學舍學習。

    到了學舍,范仲淹不願虛度光陰,以至於“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整整五年,范仲淹一心向學,累了就直接上床,未曾解開衣服睡個安穩覺。不但睡覺時儘量從簡,范仲淹還刻意壓榨睡眠,騰出更多時間來學習,“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等到夜讀睏倦時,他就用冷水洗臉,讓自己保持清醒。

    不只是睡眠,在吃的方面,他“往往饢粥不充,日昃始食。”為了學習,連飯也不好好吃,往往是隻吃一點薄粥,太陽快落山才開始正式吃飯。這樣和時間賽拍,爭分奪秒的學習,終於換來“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他常常在學習之餘“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這一志向,范仲淹早在其年少求學時便立下了。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結束五年的學舍學習,前去應考。這一年的進士第一名,也就是狀元,名叫蔡齊,所以這一年的科舉榜單也叫“蔡齊榜”。二十七歲的范仲淹考得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五年寒窗,發奮學習,終於從家道中落的寒門士子變成了進士。

    古語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三十歲考上明經已經算遲了,而五十歲考上進士,則還十分年輕。為人津津樂道的《范進中舉》中,范進五十多歲,僅僅考上了舉人,就高興地發瘋,而舉人僅僅是考取進士的前提。范仲淹僅僅二十七歲就考上進士,可以說是年輕有為了。

    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因為剛正不阿、清正廉潔而得到重用,被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直到這時,他才取回原本“范仲淹”這一名字。天聖五年(1027),范仲淹因為母親去世而回到南京守喪,當時的南京留守、應天府知府是大名鼎鼎的晏殊,他十四歲便考中進士,詩詞在文壇知名,後來一直做到宰相。

    晏殊重視文化教育,又聽說了范仲淹才學出眾,便邀請他到應天府開辦的府學裡任教。范仲淹任職期間,“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士大夫們都仰慕並效仿范仲淹憂國憂民、激昂慷慨的風度,一時間蔚然成風。

    可惜,范仲淹雖然一片忠心,卻不諳世事,不懂得官場之道,屢次犯顏直諫。宋仁宗十九歲時,其母章獻太后仍然把持朝政。仁宗打算率領百官為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這樣有損皇帝威嚴,上書反對,沒有得到迴應。不久,他竟然直接上書給太后,請求她還政於仁宗。

    晏殊勸范仲淹謹言慎行,他卻堅定地說:“事君有犯無隱,有諫無訕,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後來,范仲淹多次被貶,仍然堅持上書,向皇帝進言,“事雖不行,仁宗以為忠。”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死在上任途中,享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自為他寫下“褒賢之碑”,並追贈他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范仲淹勤奮好學,勇於追逐夢想併為此持之以恆,他為人剛直,敢於直諫,為了國家將生死置之度外。雖然他未曾身居高位,但其憂國憂民之心被世人所認可和稱頌。筆者覺得,現在的學生,都應當向他學習,以天下為己任,志存高遠,方能不辜負現在的優渥的條件。范仲淹寒舍苦讀五年換來進士及第,現在我們的學生求學十餘年,應當立下更大的功業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典遊戲《魂鬥羅》中的那些子彈道具英文全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