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骨科王健醫生
-
2 # 掙脫枷鎖的囚徒骨關節炎患者還能運動嗎?該如何適當鍛鍊?
骨關節炎,不僅能運動;
還必須運動,運動是骨關節炎治療的核心內容;
而且還需要從事能夠給關節帶來機械壓力的運動。因為,機械壓力可以抑制炎症,預防關節軟骨的進一步破壞。
以上這些說法是不是從根本上顛覆了你對骨關節炎與運動關係的最基礎的認知?
你或者對以上顛覆性說法不那麼信服,會大聲質問:
為什麼?
骨關節炎不是運動磨損帶來的跑步跑出骨關節炎,是普遍存在於人群中、關於關節炎的最大的誤區。
人們的這種認識錯誤主要來自於生活體驗或觀察:
某甲,才跑了3天就跑出了關節炎;某乙,跑了10年終於跑出了關節炎。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奇怪。
由於關節炎是常見病,一個人一生中患上骨關節炎的機會很高。比如,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可達50%,75歲則可達80%。
一旦某人出現關節炎症狀,他恰好又是個跑步者,跑步就成了關節炎現成的背鍋俠。
然而,人們卻有意無意地無視了那些不跑步卻也患上骨關節炎的例子。
事實上,骨關節炎的發病並非關節軟骨摩擦導致,主要是因為自身退行性變(老化),代謝損害,以及損傷等原因。
醫學上,也曾經認為運動增加骨關節炎的風險。
但是,先前的研究往往關注的是那些精英運動員的競技性運動,這些運動之所以會增加關節炎風險,是因為這些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從而繼發炎症。
對於一般人群參加的休閒型運動,除非發生意外,很少造成損傷,因而並不會增加關節炎風險。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規律跑步還能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
比如,2014年美國貝勒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跑步者無論開始跑步的年齡,膝關節疼痛,放射學和症狀性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都低於非跑步者。
對於那些在生命任何階段跑步的人來說,22.8%的人會患上症狀性骨關節炎,而非跑步者中這一比例是29.8%。
——那些認為跑步跑出關節炎的人們,滿眼裡都是22.8%,卻對29.8%假裝看不到。
運動有助於骨關節炎的治療運動不但不會導致骨關節炎,即使是患上骨關節炎,堅持運動還有助於關節炎的治療,甚至,運動還是治療方案的核心。
因為,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有助於炎症消退,並預防關節軟骨的進一步退化;且不論運動可以強化骨骼,增強關節周圍肌肉強度,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但是,運動時如何幫助消炎,預防關節軟骨進一步損害的呢?
具體機制一直沒有搞清楚。
最新,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一項解開了這個謎底。
研究首次展示運動過程中關節軟骨細胞所承受的機械力可以透過抑制導致骨關節炎的炎症分子而產生消炎,防止軟骨進一步的退化。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關節軟骨活細胞上存在一種被稱為初級纖毛的微小毛髮狀結構,在運動過程中,軟骨受到機械壓力軟骨發生變形,可以被軟骨中活細胞的纖毛檢測到,並將訊號傳遞給產生炎症介質的細胞,抑制白細胞介素IL-1β誘導的促炎介質,包括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的釋放,發揮抑制炎症,防止軟骨退化的作用。
關節軟骨承受的機械力訊號是如何傳遞給炎症介質產生細胞的呢?
新的研究發現是透過啟用纖毛中被稱為HDAC6和微管蛋白的轉錄進行調解的。
研究中,如果阻斷HDAC6的活化,就可以阻止體力活動的抗炎作用,而如果用藥物啟用HDAC6則可以模仿運動的消炎益處,進一步證實了這種機制。
總之,這項新研究從分子機制層面解開了運動可以幫助消炎,防止關節軟骨繼續退化的秘密。
骨關節炎患者應該避免給關節造成壓力的陸上運動?雖然很多人也知道運動有助於骨關節炎的治療。
但是,一般都會認為,骨關節炎首選的運動是避免給關節造成機械壓力的運動,比如,首選游泳,而儘量避免給關節造成衝擊的陸上運動,比如走路和跑步。
新的研究揭示,運動之所以有助於關節炎的治療,防止關節軟骨的繼續退化,根本原因就是運動給關節軟骨帶來的機械壓力啟用整個後續過程,沒有這種機械壓力反而不可能實現運動的治療作用。
因此,可以說,只要不從事增加意外受傷的劇烈運動,又可以克服疼痛,任何運動都不構成骨關節炎患者的禁忌。
回覆列表
人們走路做事基本上都需要用到關節,然而當患上骨關節炎,人還能運動嗎?答案是是的。患上骨關節炎後除了進行積極的治療之外,還應適當鍛鍊,這樣可以使病情儘快康復。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中老年人由於年紀增長骨質退化,是此病的高發人群,此病的主要症狀是關節腫痛。
引起骨關節炎的原因是關節軟骨發生病變。關節軟骨是維持關節正常運動的物質基礎,骨性關節炎發生的原因正是關節軟骨隨著年齡的增長髮生退化磨損及至皸裂,甚至完全脫落。同時,一些酶被啟用,它們會引起軟骨的進一步損傷的,最終導致激發炎症反應,關節承受應力的能力隨之下降,同時關節發生腫脹疼痛,活動隨之受限。
有研究證明,很多骨性關節炎的早期患者透過正確的運動鍛鍊身體及改善生活方式,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及打針的情況下,疼痛也能得到改善甚至消失。所以,有必要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有些人認為骨關節炎是缺乏運動而造成,覺得越疼痛越要鍛鍊,有些人認為應該臥床靜養以保護關節不受損傷,這些觀點都不是很正確,有點偏頗。
由於運動會使關節內的滑液在軟骨內迴圈,而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內的滑液,所以如果關節如果固定不動時間過長,會導致軟骨獲得的營養不充分,進而發生早期退變。反之,過度運動超過了關節的負荷能力,會造成關節軟骨損傷。那麼骨關節炎患者該如何鍛鍊呢?
鍛鍊其實已經融入生活,比如生活中,總是要進行某些活動,如走路和下蹲等,可以扶著外物慢慢行走。下蹲時也應扶著外物,以減少膝關節及髕骨受力的程度,減輕疼痛。老年人喜歡打太極拳,但患骨關節炎的人不適合蹲馬步。可以騎腳踏車代步,膝關節既受力較小,又增加了關節活動度,同時也鍛鍊了腿部的肌肉。
對骨關節炎患者來說,游泳是最好的運動方式。因為水的浮力很大,身體承受的重力比以往小了,很多關節無需承受體重,受到的壓力降低。同時游泳既活動了關節又鍛鍊了肌肉。重點是,游泳需要活動全身的肌肉和關節,還使身體內部器官如心臟、肺部等得到鍛鍊,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患了骨關節炎後,為了使病情儘快康復,不僅要遵照醫生吩咐積極治療,還要做適量的鍛鍊以配合身體的恢復。患者和正常人不同,不是什麼運動都可以做的,那麼患者可以做什麼運動呢?游泳和慢跑是可以的,它們可以促進人體區域性的血液迴圈,緩解疼痛,也可以鍛鍊人體的肌力。
當然鍛鍊一定要有度,還要注意時間,飯後不可以運動,不止是病人,正常人病後也不可以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