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慧慧老師談育兒
-
2 # 林林總總的日常生活
孩子的自信心不光是靠學什麼來提高的,首先家長尊重孩子,另外家長要認真解決孩子提到的問題,千萬不要打擊孩子提出的問題,另外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還要對孩子做的事情多表達認可態度,經常帶孩子出去遊玩開闊視野,最後就是家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多抱怨,這些積累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學什麼還是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多關注孩子的夢想,如果孩子在自己的興趣領悟學習出了成果,他的信心也會大大提高!
相信現在很多家長都會聽到兒醫、康復師、早教老師都在強調,要更加有意識地培養寶貝的社交和情感能力,比如:自信、同理心、堅韌不拔等這些品質。
從我和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的孩子相處這麼多年來看,發現原來寶寶從出生開始到3歲,我們如何育兒本身其實就是在幫助寶寶發展這些品質。而且我也開始把以前育兒的一些小點滴串了起來,原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都會強化寶寶這些好品質的形成。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打造一個自信寶寶吧。
自信到底是什麼?
“孩子很自信”或者“這個孩子自信心不足”,這是我們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個評價。但自信到底是什麼呢?在一次教研中討論到這個問題時,說實話,我是第一次真正思考這個問題的。這也讓我明白,當我們說要培養孩子某個品質,我們自己首先需要明白這個品質後面意味著什麼,這樣才能有目標地培養。
所謂自信,指的是,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行為,可以應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有自信的孩子更加願意學習新的技能,面對新的挑戰。而且因為自信的孩子看待他人都是有愛的,願意合作的,因此他們在人際關係中,比如分享、競爭、交友等,都會表現得更好。
自信是如何發展的?
自信看似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如果仔細觀察寶寶的發展軌跡,其實還是有跡可尋的。剛剛出生的寶寶是不知道自己是獨立個體的,他們是從他們的監護人之間的接觸互動,慢慢開始形成“自己是誰”的概念。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孩子的自信是由主要監護人形成和培養的。舉幾個例子:
新生兒哭了,然後父母就會去哄她。於是她就明白自己是被愛著的,是重要的,是值得被安撫的。
10個月大的寶寶發現了藏在手帕下面的搖鈴,媽媽對她說,“哇,你找到了搖鈴,真棒啊!”然後這個寶寶就明白自己是個聰明的解決問題的人。
15個月的寶寶拿到了爸爸的手機想要玩,爸爸對她說,“這是爸爸的手機,你不可以玩,但寶寶可以玩自己的手機”,於是就給了她一部玩具手機。於是她就明白自己的興趣愛好是被重視和支援的。
3歲的孩子因為父母晚上要獨自出門而難過,父母在出門前特地花時間安撫他,並且保證他和保姆可以愉快相處。於是他就明白了他的情緒是很重要的,他人是會花時間傾聽和理解他的情緒的。
以上的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為人父母,自信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落實在日常育兒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如果你還沒有建立這樣的意識和習慣,不妨可以參考一下我以下總結的一些建議。
規律作息
“寶寶是不喜歡驚喜的,儘早建立規律作息對父母和孩子都是有益的。”那為什麼規律作息對建立自信也有幫助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我們自己去國外旅遊,因為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們通常容易神經緊繃,不容易放鬆。
對於寶Bora說也是一樣的,這個世界對她來說是全新的,如果她逐漸瞭解一天中發生的事情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晚飯過後,先洗澡、再刷牙、然後讀繪本、最後睡覺。那她就更加容易形成安全、自信和一切在我掌控的感覺。如果每天發生的事都是隨機的,那寶寶就容易焦慮(其實我們大人也是這樣的不是嗎?)只有當一個寶寶的狀態是安全的,她才能更加隨心所欲地玩耍,健康成長。
創造足夠的玩耍機會
玩耍是孩子學會了解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的途徑。也是透過玩耍,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和培養自信。成功地把一個搖鈴搖響,正確地把一個方形放進盒子裡,從沙發後面找到了球,這一切都是讓孩子在體驗最初“成功”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幫助寶寶建立自信的基石-我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身體、行為來“改變”這個世界。
玩耍也能幫助寶寶體會其他人是如何感受的。比如,寶寶喜歡拿著奶瓶喂洋娃娃,這個其實也是在幫助她瞭解像媽媽那樣照顧他人是怎樣的一種感覺。比如,2歲的孩子會學著媽媽那樣穿上高跟鞋,準備離家去工作,這其實是她自己在體驗和父母分離的感受。在玩耍中,父母要做個“識相”的人,讓寶寶主導遊戲,父母只在必要時加以引導,也是很好地培養寶寶自信心的方式。
幫助寶寶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現在的孩子通常得到過多人的關注,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基本不需要做什麼,什麼都已經由人代勞了。分享一個會員最近遇到的事。寶寶在把積木一個一個壘起來,但她把小的積木放在了最下面,於是積木塔一直不穩,總是沒放幾塊就倒了。當寶寶嘗試了三次以後,塔還是倒了,她就有點要發脾氣了,而且準備不幹了(身體已經朝其他玩具挪動)。於是,我是這麼做的:
共情:“好沮喪啊,現在是不是有點不開心了?塔一直倒!”-認可她的情緒
詢問:“為什麼塔一直會倒呢?” -引起思考
觀察:“是不是因為底部不穩才會容易倒啊?” -提供我的觀察
幫助:“你要不要試試看把這個(大的)放在下面呢?” -不是直接上手幫忙。
對於更大的孩子,在“幫助”這一步時,可以直接問,“你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塔更穩呢?”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予寶寶足夠的支援和引導,但不代勞,這樣就可以幫助寶寶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候,在孩子最沮喪的時候恰恰是最好的機會來發展她的自信。她可以知道,父母永遠是可以依賴來鼓勵她,同時,她自己是有能力找到解決方案的。
讓寶寶承擔一些責任
寶寶生來就是願意合作的,隨著他們慢慢長大,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逐漸形成,模仿能力也會越來越強。這時,他們就會有很強的意願想成為“大人”,很多孩子對於我們大人做的一切事情都會感興趣。於是,就會有寶寶跌跌撞撞地想要“幫忙”,很多時候,我們父母習慣性地說,“不要做,去旁邊玩”,因為我們怕他們“越幫越忙”。
但其實,讓寶寶覺得他們是有用的,是被需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的途徑。因此,我們不該簡單粗暴地不讓寶寶做,相反可以找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工作主動要求寶寶幫助,讓他們覺得“有用”。
在分享結束前,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記得,我小時候每當有親戚朋友誇我,我媽媽總是會說,“哪裡好啊,她還有哪些哪些不行”。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記得第一次遠離家鄉去到深圳工作的時候,當領導誇我時,我第一反應是“不”,之後花了很長時間,我才學會了面對他人的誇獎可以非常自然地回覆:謝謝,我的確花了不少努力呢!以為越來越好!
分享這個故事就是想提醒大家,打造自信的孩子的一個大前提是,做個正面的家長,關注寶寶的進步,不亂貼標籤。這些看似簡單,但卻是我們經常會忘記的。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但我們自己曾經都是孩子。難道你不一樣自己的寶貝長大後,面對讚揚,可以說,“謝謝”;面對挫折,可以說,“我相信我自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