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1年,也就是元至正十一年,蒙古統治全中國僅僅72年,就到了末日邊緣。因為他們的民族壓迫政策已經把中國這個大氣球壓到爆炸臨界點。在蒙元帝國,上等人是蒙古人,下等人是漢族人。在這個帝國裡,蒙古人享有各種特權,可以隨意欺壓剝削漢人。法律規定,漢人被蒙古人打,不得還手,蒙古人把漢人打死只需賠條驢錢。蒙元帝國對漢人實行“戶保制”,十戶百戶一保,保長必須是蒙古人,一個蒙古戶長管理百戶漢族家庭,在這個村子裡,漢族村民要把好吃好喝的拿去孝敬管理他們的蒙古人,甚至漢族新娘子的初夜權也要奉獻給蒙古戶保長。
蒙元王朝自元世祖忽必烈到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一共傳了十一個皇帝。到了元順帝統治期間,不僅政治腐敗透頂,民族壓迫日重,而且還突然傳出一個讓漢族人崩潰的“新政”——蒙元權臣伯顏揚言“要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永久解決掉漢人的反抗能力。
這個絕望的訊息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北南漢人都禁不住騷動起來,群情激奮。但是羊無頭不走,雁無頭不飛,他們需要一個帶頭人,率領他們起來自救。
天生具有“煽動能力”的韓山童出現了。史料記載,韓山童是欒城人,現在的欒城是個縣,隸屬石家莊市。也就是說,韓山童是個河北農民。韓山童的爺爺是個教書先生,擅長佈道傳教,受爺爺薰染,韓山童略通文墨,且敢作敢為。目睹蒙元暴政,他立志造反。以傳統的傳教形式醞釀起義,他將三大宗教:本土白蓮教、彌勒教與波斯舶來的摩尼教(漢語譯為“明教”)“整合一處”,成為紅巾軍主要教義。
韓山童以教主的身份宣稱:只要彌勒下生,明王出世,漢族百姓就可以翻身。雖然韓山童的“煽動”能力很強,對陷入絕境中的廣大漢族農民吸引力很大,但是說歸說,做歸做,從“煽動”到“扯旗造反”,尚有鴻溝。
河北人韓山童直到遇到安徽人劉福通之後,幹大事的想法才化為行動。
劉福通,潁州人,潁州現為界首市,屬於安徽阜陽。劉福通出生在一個大戶人家,是個富家子弟,在元朝擔任小吏,比一般漢人混得好。但他沒有滿足現狀,而是胸懷大志。他對蒙古人的民族壓迫現實非常不滿,於是主動去職,尋求同志一道反元幹大事。韓山童在傳教途中結識了劉福通,就像思想家遇到軍事家,立刻產生了化學反應。他與劉福通一拍即合,把思想化為行動。公元1351年5月,韓劉在劉福通的老家,潁上白鹿莊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幟,宣誓起義。起義軍一舉佔領了潁州。因為他們頭裹紅巾,所以人們將他們稱為“紅巾軍”。
雖然韓山童部起義後遭到包圍,不久犧牲。但劉福通接過大旗,把軍隊做大。史料記載 ,紅巾軍“眾至十餘萬,元軍不能御”。紅巾軍迅速攻城略地,部隊很快發展到十多萬人。他們提出了“天遣魔軍殺不平”“殺盡不平方太平”的戰鬥口號,所向無敵,打得已經“退化”的蒙元軍隊七零八落。曾經所向披靡的蒙古軍,一聽見“紅巾軍”這三個字就戰慄發抖,一些蒙古將領望見紅巾軍,勒轉馬頭便跑,嘴裡連叫“阿卜,阿卜”(逃跑)。史書記載,有個叫也先帖木兒的將領,奉命去鎮壓紅巾軍,到了戰場,看到紅巾軍,尚未交鋒,就要逃走。地方官拉住他的馬韁不放,也先帖本兒急了,拔刀便砍地方官,叫道:“我的不是性命!”難道我的命不是命,你想讓我白白送死嗎?!
為了解除紅巾軍的威脅,元朝政府趕忙下令免除南人、北人的界限,改變所有歧視漢人的政策,但是一切都晚了。起義暴發後形勢發展十分迅速,短期內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公元1355年,劉福通與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在安徽亳州“建國”,國號“宋”,改元“龍鳳”,立志恢復漢民族的中原王朝大宋江山。政權建立後,紅巾軍躊躇滿志,揮師“北伐”。 於是14世紀的中國,誕生了三支發自南方的強悍北伐軍,他們沒有經過訓練,卻有著十足的血性,這就是劉福通麾下的三支北伐軍。意氣風發的劉福通要踐行他的大膽想法——將蒙古軍隊趕出中國,消滅這個世界上曾經最強大的帝國。
劉福通派遣三路大軍開始北伐,開創了紅巾軍的全盛時代。北伐軍斬帥奪旗,高歌猛進,飽受欺壓的廣大漢民族,沿途紛紛起義響應。他們唱響嘹亮的紅巾軍軍歌,吹響民族解放的戰鬥號角,直向蒙古帝國的中心上都——就是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的正藍旗奔去。
公元1358年即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北伐軍攻破上都城。
曾經是蒙元帝國政治中心的行宮,被南人插上了勝利旗幟,紅巾軍焚燬了蒙宮,上都昔日的繁華,化作一股黑煙,在浩瀚的草原上隨風而逝。
當然,我們知道,徹底滅了蒙元、笑到最後的不是劉福通及紅巾軍,而是朱元璋及其明軍。朱元璋也是南人,家住安徽鳳陽,早年投奔紅巾軍起家。從起事的時間而論,朱元璋參加“民族解放革命”時間是比較晚的,有點“趁火打劫”“搶奪勝利果實”的意思。待他單獨領兵時,不少“革命前輩”已經成了氣候。劉福通把國號定位“宋”,可謂華夏正溯,但到頭來,為什麼被無根無基的朱元璋繼承了大統呢?
原因就在於朱元璋的“民族解放”大旗打得最豔麗。
熟悉明史的讀者應該瞭解,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相當於農村二狗老七之類的序號排名,但他為了“民族解放”,把名字改了——朱元璋,“朱”為“誅”,“元”為蒙元,何為“璋”?古代漢族人稱生男孩為“弄璋之喜”,“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誅滅蒙元男子漢”,何等氣壯山河。
最重要的,還在於他的“民族解放”旗幟彰顯了漢魂海納百川的魅力。
且看朱元璋的北伐檄文——拯生民於塗炭。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這是劉福通北伐軍失敗後,紅巾軍左副元帥朱元璋繼承北伐大業,釋出的北伐宣言。其中最收攬天下人心的一句話,除了“志在逐胡虜”,就是“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逐胡虜”,就是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則表明漢民族不是要壓迫蒙古等少數民族,而是要恢復華夏道統,建立一個具有傳統秩序的、百姓安居樂業的民族平等社會。
由簡單的民族復仇、種族滅絕,到恢復中華、一視同仁、民族大團結。這給朱元璋的“民族解放”事業平添了無與倫比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藉此旗幟,朱元璋之明軍很快聚斂了全民擁戴和百萬雄師。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率鐵甲25萬大軍誓師北伐,為了鼓舞軍隊計程車氣,朱元璋在出徵前對士兵和將領們慷慨陳詞:“天道好還,人心效順。”儼然,朱明軍已經成為民族解放的最正統力量。他們奮勇北伐,在振奮人心口號下所向無敵,北方漢族紛紛起義,迎接王師北定中原。
公元1368年9月14日,徐達率幾十萬大軍衝進元大都,蒙古統治者逃離中原,漢民族第一次光復時刻來臨,崖山之後再現華夏。
由此,朱明軍也創造了南人的一項歷史記錄:取得了中國有史以來南方北伐中原的第一次勝利。
公元1351年,也就是元至正十一年,蒙古統治全中國僅僅72年,就到了末日邊緣。因為他們的民族壓迫政策已經把中國這個大氣球壓到爆炸臨界點。在蒙元帝國,上等人是蒙古人,下等人是漢族人。在這個帝國裡,蒙古人享有各種特權,可以隨意欺壓剝削漢人。法律規定,漢人被蒙古人打,不得還手,蒙古人把漢人打死只需賠條驢錢。蒙元帝國對漢人實行“戶保制”,十戶百戶一保,保長必須是蒙古人,一個蒙古戶長管理百戶漢族家庭,在這個村子裡,漢族村民要把好吃好喝的拿去孝敬管理他們的蒙古人,甚至漢族新娘子的初夜權也要奉獻給蒙古戶保長。
蒙元王朝自元世祖忽必烈到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一共傳了十一個皇帝。到了元順帝統治期間,不僅政治腐敗透頂,民族壓迫日重,而且還突然傳出一個讓漢族人崩潰的“新政”——蒙元權臣伯顏揚言“要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永久解決掉漢人的反抗能力。
這個絕望的訊息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北南漢人都禁不住騷動起來,群情激奮。但是羊無頭不走,雁無頭不飛,他們需要一個帶頭人,率領他們起來自救。
天生具有“煽動能力”的韓山童出現了。史料記載,韓山童是欒城人,現在的欒城是個縣,隸屬石家莊市。也就是說,韓山童是個河北農民。韓山童的爺爺是個教書先生,擅長佈道傳教,受爺爺薰染,韓山童略通文墨,且敢作敢為。目睹蒙元暴政,他立志造反。以傳統的傳教形式醞釀起義,他將三大宗教:本土白蓮教、彌勒教與波斯舶來的摩尼教(漢語譯為“明教”)“整合一處”,成為紅巾軍主要教義。
韓山童以教主的身份宣稱:只要彌勒下生,明王出世,漢族百姓就可以翻身。雖然韓山童的“煽動”能力很強,對陷入絕境中的廣大漢族農民吸引力很大,但是說歸說,做歸做,從“煽動”到“扯旗造反”,尚有鴻溝。
河北人韓山童直到遇到安徽人劉福通之後,幹大事的想法才化為行動。
劉福通,潁州人,潁州現為界首市,屬於安徽阜陽。劉福通出生在一個大戶人家,是個富家子弟,在元朝擔任小吏,比一般漢人混得好。但他沒有滿足現狀,而是胸懷大志。他對蒙古人的民族壓迫現實非常不滿,於是主動去職,尋求同志一道反元幹大事。韓山童在傳教途中結識了劉福通,就像思想家遇到軍事家,立刻產生了化學反應。他與劉福通一拍即合,把思想化為行動。公元1351年5月,韓劉在劉福通的老家,潁上白鹿莊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幟,宣誓起義。起義軍一舉佔領了潁州。因為他們頭裹紅巾,所以人們將他們稱為“紅巾軍”。
雖然韓山童部起義後遭到包圍,不久犧牲。但劉福通接過大旗,把軍隊做大。史料記載 ,紅巾軍“眾至十餘萬,元軍不能御”。紅巾軍迅速攻城略地,部隊很快發展到十多萬人。他們提出了“天遣魔軍殺不平”“殺盡不平方太平”的戰鬥口號,所向無敵,打得已經“退化”的蒙元軍隊七零八落。曾經所向披靡的蒙古軍,一聽見“紅巾軍”這三個字就戰慄發抖,一些蒙古將領望見紅巾軍,勒轉馬頭便跑,嘴裡連叫“阿卜,阿卜”(逃跑)。史書記載,有個叫也先帖木兒的將領,奉命去鎮壓紅巾軍,到了戰場,看到紅巾軍,尚未交鋒,就要逃走。地方官拉住他的馬韁不放,也先帖本兒急了,拔刀便砍地方官,叫道:“我的不是性命!”難道我的命不是命,你想讓我白白送死嗎?!
為了解除紅巾軍的威脅,元朝政府趕忙下令免除南人、北人的界限,改變所有歧視漢人的政策,但是一切都晚了。起義暴發後形勢發展十分迅速,短期內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公元1355年,劉福通與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在安徽亳州“建國”,國號“宋”,改元“龍鳳”,立志恢復漢民族的中原王朝大宋江山。政權建立後,紅巾軍躊躇滿志,揮師“北伐”。 於是14世紀的中國,誕生了三支發自南方的強悍北伐軍,他們沒有經過訓練,卻有著十足的血性,這就是劉福通麾下的三支北伐軍。意氣風發的劉福通要踐行他的大膽想法——將蒙古軍隊趕出中國,消滅這個世界上曾經最強大的帝國。
劉福通派遣三路大軍開始北伐,開創了紅巾軍的全盛時代。北伐軍斬帥奪旗,高歌猛進,飽受欺壓的廣大漢民族,沿途紛紛起義響應。他們唱響嘹亮的紅巾軍軍歌,吹響民族解放的戰鬥號角,直向蒙古帝國的中心上都——就是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的正藍旗奔去。
公元1358年即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北伐軍攻破上都城。
曾經是蒙元帝國政治中心的行宮,被南人插上了勝利旗幟,紅巾軍焚燬了蒙宮,上都昔日的繁華,化作一股黑煙,在浩瀚的草原上隨風而逝。
當然,我們知道,徹底滅了蒙元、笑到最後的不是劉福通及紅巾軍,而是朱元璋及其明軍。朱元璋也是南人,家住安徽鳳陽,早年投奔紅巾軍起家。從起事的時間而論,朱元璋參加“民族解放革命”時間是比較晚的,有點“趁火打劫”“搶奪勝利果實”的意思。待他單獨領兵時,不少“革命前輩”已經成了氣候。劉福通把國號定位“宋”,可謂華夏正溯,但到頭來,為什麼被無根無基的朱元璋繼承了大統呢?
原因就在於朱元璋的“民族解放”大旗打得最豔麗。
熟悉明史的讀者應該瞭解,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相當於農村二狗老七之類的序號排名,但他為了“民族解放”,把名字改了——朱元璋,“朱”為“誅”,“元”為蒙元,何為“璋”?古代漢族人稱生男孩為“弄璋之喜”,“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誅滅蒙元男子漢”,何等氣壯山河。
最重要的,還在於他的“民族解放”旗幟彰顯了漢魂海納百川的魅力。
且看朱元璋的北伐檄文——拯生民於塗炭。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這是劉福通北伐軍失敗後,紅巾軍左副元帥朱元璋繼承北伐大業,釋出的北伐宣言。其中最收攬天下人心的一句話,除了“志在逐胡虜”,就是“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逐胡虜”,就是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則表明漢民族不是要壓迫蒙古等少數民族,而是要恢復華夏道統,建立一個具有傳統秩序的、百姓安居樂業的民族平等社會。
由簡單的民族復仇、種族滅絕,到恢復中華、一視同仁、民族大團結。這給朱元璋的“民族解放”事業平添了無與倫比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藉此旗幟,朱元璋之明軍很快聚斂了全民擁戴和百萬雄師。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率鐵甲25萬大軍誓師北伐,為了鼓舞軍隊計程車氣,朱元璋在出徵前對士兵和將領們慷慨陳詞:“天道好還,人心效順。”儼然,朱明軍已經成為民族解放的最正統力量。他們奮勇北伐,在振奮人心口號下所向無敵,北方漢族紛紛起義,迎接王師北定中原。
公元1368年9月14日,徐達率幾十萬大軍衝進元大都,蒙古統治者逃離中原,漢民族第一次光復時刻來臨,崖山之後再現華夏。
由此,朱明軍也創造了南人的一項歷史記錄:取得了中國有史以來南方北伐中原的第一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