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馬尾班長

    韓信能夠暗度陳倉、橫掃中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對手太弱了,諸葛亮北伐失敗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曹魏人才濟濟,經濟、人口等方面相比蜀漢佔據絕對優勢,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這也是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因,對手不一樣。不過,也許諸葛亮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北伐政治意義更大

    而且,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在於乘其不備而割涼州,攻關中引起曹魏注意打守城消耗戰是不可能的,北伐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比如分裂魏國讓阿斗當了30年皇帝,作用已經很不錯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連續的戰爭才能避免出現安樂的情況,出不了秦川其實也是考慮到實力對比的無奈。

    圖為諸葛亮北伐

    而且,此一時非彼一時,三國時期的鼎立局勢使得各陣營除了拼戰略,人口和資源優勢也很重要。益州雖沃野千里,但仍不及華北和江南卻是不爭的事實。益州要想用好了其實也能實現統一,但不是跨荊州,而是向北同時再跨有漢中和關中,還要戰略戰術得當,而且不能直接以成都為根據地,因為這樣出兵會失去對敵方的突然性,成都平原只能用作大後方但卻不能定都。

    圖為“暗度”陳倉

    也正因為如此,定都漢中的劉邦能成功,韓信能渡陳倉,抗戰時國民政府也是遷都重慶利用成都平原大後方的戰略優勢取得了對日的勝利。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大張旗鼓,曹魏可以有很長的時間進行準備,可以說很難再創韓信的功績。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雙方太不一樣了,守仁君在這裡不是說韓信不如諸葛亮,畢竟各領風騷數百年,不同時代的人物其實是很難比較的。

    同樣是出漢中奪關中,但是擺在諸葛亮和韓信面前的天下大勢完全不一樣。

    韓信時期,雖然天下有名義上的霸主項羽,但是基本上還是各自為政,力量分散,光關中地區就有三個國家,韓信來攻,雖然說都是楚國陣營的,但是難免互相存點小心思,排程不能一致,非常容易被韓信逐個擊破。況且當時項羽深陷齊國泥潭動彈不得,又中張良計策,對三秦基本不聞不問。劉邦雖然是漢中王,名聲上不好聽,但是卻管轄著巴郡,蜀郡,漢中三塊地盤,論地盤,劉邦反而數一數二了。論人口,財富。關中地區的人口,財力在秦國的時候就消耗的差不多了,所謂的繁華都是紙面上的數字,實際上早就破敗不堪,完全沒法和劉邦的地盤比。

    論戰鬥力,劉邦手下雖然也有不少新兵蛋子,但是劉邦軍中的骨幹力量卻是和他一路西進滅秦的軍隊,個個戰鬥經驗豐富。而關中地區的三個王,也就是章邯能和劉邦的軍隊較量一下,其它的基本不用看。

    在這種大環境,可以說是有巨大的優勢,再加上韓信過人的軍事天賦,奪關中並不難。

    反觀諸葛亮,就比較可憐了。

    首先,當時的大勢,北方基本被曹魏統一了,政權穩固,想見縫插針,很難。

    劉備剛拿下漢中的時候,坐擁荊州,益州,漢中三地,地盤,人口,實力都遠朝孫吳,起碼也和曹操平起平坐。但是關羽先丟荊州,夷陵之戰後,劉備又把蜀漢的精銳部隊給葬送了個七七八八。此時,蜀漢的力量已經是三國之末了。留給諸葛亮的其實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爛攤子。

    再說經濟,實力對比,漢末三國,天下幾乎每一寸土地都在打仗,不存在休養生息,世外桃源一說。蜀漢也是如此,沒了劉邦當年的優勢,蜀地的劣勢就衝份顯露出來了,地勢崎嶇,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你想出去也很難。人口稀少,南方有經常有少數民族作亂。僅僅一個成都平原,遠遠不夠蜀漢的消耗。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就算再神,面對那種情況,也是無能為力的。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所處的歷史環境和對手都不一樣。

    韓信面對的北方是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並不是統一的國家,雖為十八路諸侯,但彼此間各懷鬼胎,彼此傾軋,一團散沙,韓信出蜀地直接面對的是項羽分封的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劉邦採用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其不意揮軍陳倉,大敗雍王章邯,之後分割包圍三秦之地,而項羽由於齊地叛亂,並未增援三秦,其它的分封諸侯王也沒有增援三秦的,韓信面對三秦勢力還是實力較強的,三秦外無增援,內有強敵,頂不住劉邦的進攻,完全失敗了,被劉邦佔據三秦之地。

    之後劉邦與韓信利用巴蜀、漢中及關中為根據地,進而橫掃其它諸侯王,並打敗項羽,一統天下。

    劉邦及韓信面對的敵人能力稍強的只有章邯、項羽等人。

    而諸葛亮面對的北方是統一的曹魏政權,以蜀漢之弱勢面對曹魏之強大,以蜀漢一州之力獨抗曹魏九州之力,以偏安一隅對抗中原地帶,諸葛亮依然保持著進攻姿態,己經非常不容易了。

    諸葛亮要北伐,曹魏必以舉國之力對抗,而諸葛亮只有巴蜀及漢中地,並沒有像劉邦一樣佔據關中,而從巴蜀及漢中北伐,糧草是個大問題,因為地形特殊,不方便運糧,諸葛亮歷次北伐無功而返皆因為糧草,而關中之地諸葛亮一直沒有拿下。

    諸葛亮面對的敵人是整個曹魏的精英人才,從皇帝曹睿、大司馬曹真、右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大將軍司馬懿,哪一個不是一等一的人才?

  • 4 # 薩沙

    其實就是戰略問題。

    諸葛亮其實也出過陳倉,也就是第二次北伐,但鎩羽而歸。

    出岐山也好,走陳倉也罷,其實都是蜀國當時唯一可以行的戰略方針,也就是北上攻打長安,進而入主潼關以東,打垮魏國。

    諸葛亮卻敗了,攻擊陳倉30多天不克,魏軍大軍增援,自己糧草不計,只能退兵。

    為什麼會這樣,說白了還是實力對比以及地形問題。

    翻越秦嶺的各條道路中,就是陳倉相對可以透過大部隊,糧食運輸業比較容易。

    那麼,敵人必將重點防禦陳倉,還會不斷增援。

    如果敵人比較強大,陳倉就不容易攻打。即便攻下陳倉,還有一個站住腳的問題。

    翻越秦嶺進行軍事物資運輸,難度很大,必須速戰速決。

    如果敵人兵力雄厚,採用持久戰的方法拖著你,你不但無法進而攻打長安和長安以西的大面地區,反而會被切斷退路,全軍覆沒在陳倉外。

    而諸葛亮,他很倒黴,遇到了強大的魏國。魏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大體相當於蜀國和吳國相加。其中吳國還大大強於蜀國,只有80萬人口的蜀國是最弱的。

    而魏國軍隊也頗有戰鬥力,良將很多,所以諸葛亮無功而返是必然的。

    劉邦則不同。劉邦實力強大,手下猛將如雲,精兵很多。

    相反,當時中原其實四分五裂,各自為戰,項羽還在不斷平叛。

    劉邦攻打陳倉,面對的僅僅是章邯。章邯的地盤僅僅是三秦的一部分,咸陽以西,根本不是劉邦對手。

    劉邦攻打章邯的陳倉期間,章邯向項羽求援,後者不予理睬。

    最終死撐了 幾個月,全軍覆沒,章邯自殺。

    由此劉邦進入三秦大地,還迅速得到老百姓的支援。

    此時項羽正在平叛作戰,根本無法干涉劉邦的軍事行動,作勢劉邦坐大。

    如果項羽和魏國一樣,真正控制全國,那麼即便劉邦佔領陳倉,項羽也可以出動主力攻擊立足未穩的劉邦。

    劉邦一樣會像諸葛亮一樣慘敗,敗退回四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盃開幕戰,俄羅斯對沙特,東道主會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