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龍在天231272723

    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戰爭規模巨大、持續世界長之外,還因為在這場現代化戰爭中,出現了大量殺傷力很高的新式技朮兵器,這樣就造成了前方和後方的巨大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和平民的傷亡之大是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都無法比擬的。以近代史上各次大規模戰爭為例:普法戰爭中,雙方傷亡總計為10.9萬餘人;日俄戰爭中,陸上戰役總共份亡28.8萬餘人。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各參戰國的情況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亡共915萬人,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為1620萬人;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為714.3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為1170萬人;美國分別為26.2萬和111.1萬人。據大概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部參戰國家的軍隊死亡人數總共為2210萬人,傷員人數為3440萬人。這些可怕的數字還不包括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的損失,也不包括平民的傷亡和死在法西斯集中營的人數。關於中國的死亡人數,據日本歷史研究會編著的《太平洋戰爭史》一書統計,中國傷亡達350O萬人,其中死亡為1800萬人。關於二戰中死亡人數,儘管各國統計不很一致,但其總傷亡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場戰爭卻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巨大的傷亡,使各國青壯年的人數急劇減少。以挑起戰爭的法西斯德國為例,在1924年出生的每10O名德國青年中,被打死或失蹤的就有25人,殘廢的31人,受傷的5人,失去勞動能力的2人。由於這次世界戰爭奪去了一部分最強壯的男子,使一些國家青年在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大大下降。德國20~39歲的男子在1939年占人口的16.1℅,到1964年僅佔9.7℅。法國25~35的男子所佔的比重由1936年的16.2℅減少到1946年的12.3℅。戰爭的傷亡愈大,動員率越高,而後備人力資源就會迅速地減少,不僅成為當時參戰各國最棘手的難題,也對戰後的經濟恢復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嚴重的、長期的劇痛與惡果。今天我們為了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安寧而回顧戰爭。為了保家衛國、為了正義的革命事業,我們不主動挑起戰爭,但我們也決不怕咄咄逼人、氣勢氣勢洶洶的反革命、反人類的戰爭!

  • 2 # 不正經的軍棍

    強大的國力面前,再強悍也無濟於事。

    蘇德戰爭到1944年8月份,究竟傷亡多少德軍難以計算,整個蘇德戰爭中,德軍傷亡達到了1000萬,陣亡和失蹤就有380萬人。而蘇軍顯然更慘,共計傷亡2960萬人,光陣亡就有900多萬。

    蘇德戰爭,德國其實是必敗的

    德軍雖說戰爭初期鋒芒畢露,但是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戰爭局勢就逆轉了。蘇軍很快就開始了反攻的道路。到了1944年,十次斯大林突擊,就把德華人徹底趕出了蘇聯。

    蘇聯能夠取勝,最大的是依賴蘇聯強大的國力,而且,戰術指揮並不遜色於德軍。德軍初期利用閃電戰的巨大優勢幾個星期突進了幾百公里,但是德軍在蘇德戰爭中,也就這些光輝了。到了莫斯科,冰天雪地中的德軍就開始懷疑人生懷疑元首了,到後來德華人也發現,這仗沒法打了。

    德軍的後勤補給

    蘇德戰爭中,德軍的後勤基本上是沒有完善過。首先是德軍的汽車數目有限,德軍總共用於運輸的軍隊只有9000人,6600輛汽車,而德軍總數有幾百萬。而遠途的運輸補給,只能依靠火車,結果,更坑爹,蘇聯的鐵路,德華人壓根用不了。而且,蘇聯人的燃料,德華人也不能直接用。

    蘇德戰爭中的德軍,補給是最困難的一個。德軍的幾千輛汽車,每時每刻都有1/5是需要維修的,這補給,根本就沒法完成。而且蘇聯的道路更坑,典型的豆腐渣工程,並且公路還少。

    直接的結果就是,德國餓死一堆,陣亡一堆,凍死一堆。

    德國的國力

    德國和蘇聯在工業上都是比較強大的,而蘇聯明顯遠遠強於德國。德國二戰期間生產的坦克只有3萬多輛,虎式坦克只有1800輛,而蘇聯的T34就生產了6萬5000輛。蘇聯在整個戰爭中,總共生產了10萬多輛坦克,13萬架飛機。這水平,德華人根本比不起。蘇聯這還不算多,美國二戰期間曾經一年就生產10萬架飛機。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2900輛坦克對蘇聯5000多輛坦克,火炮是1比2.5。而1944年6月,蘇軍進攻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戰鬥之初,德軍負責增援的飛機只有40架,而蘇聯有1000架,而後續增加到了7000架。別說蘇聯是靠人海,靠坦克堆,有人有坦克,而且數量碾壓,質量也不差,這就是實力。

    英美援助

    有人說是英美援助下蘇聯才擊敗了德國,其實這並不準確,英美的大量援助其實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才開始的,前期援助數量一般般。但不可否認的是,英美的援助的的確確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不是決定性作用還是比較難說。不過話說回來,德國其實就是自己在打,那幾個僕從國,都是見風使舵的豬隊友,而且,沒什麼幫助。盟友就更別提了,那日本根本指望不上,旁邊的意呆利,更是氣人。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造成德國傷亡巨大,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德國失敗是必然,綜合了一切對蘇聯有利的因素,德國以付出巨大的代價打了一場敗仗,不可避免。

  • 3 # 戰略論

    東線德軍在1941年的死亡人數是302495人,1942年的死亡人數是506815人,1943年的死亡人數是700653人,1944年截止到9月份的死亡人數是101萬人左右,加起來至1944年9月份為止,東線德軍的死亡人數達251萬人,一般的經驗是死亡、負傷和失蹤或被俘的比例是1:3:1,由此估計德軍的損失在1255萬人。

    從資料中可以發現,德軍每一年的損失都較上一年多死亡20到30萬人,這表明德軍在作戰經驗和素質上的優勢越來越小,大批的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兵在殘酷的東線作戰中損耗殆盡,新補充計程車兵很難適應東線的戰爭,自然會導致更大的傷亡。其中以1944年的損失最為嚴重,德軍在1944年的死亡人數是120萬,比1943年整整多出了50萬人,飽受重壓的東線德軍終於在1944年支撐不住了,整個中央集團軍群被蘇軍所擊垮,德軍無法湊齊一支新的集團軍群來填補中路巨大的缺口。

    從軍事角度來看,1941年和1942年德軍一直在進行戰略進攻,蘇軍被迫將大部分的兵力集中於德軍進攻方向上以阻止德軍的進攻,無法開展全面的反攻。1943年以後蘇軍基本一直處於不斷的反攻中,除了夏季的短暫的庫爾斯克會戰中暫時轉入了防禦,蘇軍的全面攻勢讓德軍在戰線過度延伸的危險大大顯露出來。因為德軍實施的是硬性的防禦方式,只有不斷的補充損失的兵力才能做長久的防守,這就需要德軍在各處都需要有充足的預備隊來時刻補充損失。可是德軍又沒有這麼多的預備隊,所以導致防線經常被蘇軍所突破,卻沒有預備隊用以投入恢復前線的態勢,倉促的撤退中大量的步兵單位遭到圍殲,這種損失完全是對兵力的巨大浪費,尤其對於德軍而言。

    總的來說,在德軍全面轉入防禦後,其據守的防線太長了,遠遠超出了東線德軍的承受範圍,唯一合理的選擇就是儘可能的縮短防線,以加強德軍防線的防禦強度和節省兵力組建強大的預備隊。要儘可能的避免被迫的大規模的撤退,因為這種時候部隊極易遭受人員和武器裝備的重大損失,尤其對於以步兵為主的軍隊而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會做應用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