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不帶刀
-
2 # 曹老師xixi
首先要糾正問題標題中的存在的錯誤。
錯誤一,明末時期的熱兵器的威力並不比冷兵器箭威力強,反而弓箭的精度威力以及天氣適應性遠高於火器。
錯誤二,後金軍隊同樣擁有火器軍團,明朝軍隊並非全員裝備火器。
因此薩爾滸之戰的勝敗與誰用的火器誰用的弓箭無關。薩爾滸之戰明軍的失敗主要是一下四個原因。一是軍隊實力,二是國家經濟,三是指揮失誤,四是無能主帥。下面我逐個講一下。
一、軍隊實力
薩爾滸之戰明軍號稱大軍50萬,實際為11萬,但就是11萬數量也遠高於後金防守了5萬軍隊,但是後金軍隊能征慣戰,當時就有評價:“女真滿萬天下無敵”的說法,說明後金軍隊的戰鬥力在明末確實強大,再對比明朝軍隊真是百萬雄師嗎?士氣低落,貪汙腐敗,裝備殘舊,就不講火器裝備了,連最基本的刀甲甚至都缺乏不足,加上明朝軍隊特殊種田自養免稅的制度,雖然如同明太祖朱元璋所述“養兵百萬,不廢百姓一粒糧米”,但到了明中後期,難免出現軍隊缺乏訓練的情況,據監軍隨軍記錄記載“士兵如農”,這樣類似農民一般的11萬人,有什麼戰鬥力可言呢?
二、國家經濟
薩爾滸之戰的時間點,已經是明朝國力衰落的階段了,打仗就是打錢打糧,而明朝國庫早已被萬曆三大徵用光,這是時候國家最最重要的是與民修息,目前明朝的經濟根本無法支援這樣大規模的作戰,加上萬歷年間明朝皇族20萬人寄生,例如山西一省光是撥給皇族王公的年俸祿就是山西當年財政收入的兩倍,國家只得靠增加稅收、賣官和降薪等方式勉強來支撐國家經濟,何談又要支援邊關打仗?久而久之,不僅前線士兵心態不穩,國內百姓也是人心惶惶。
三、指揮失誤
萬曆年間,明朝的兵部尚書長期空缺,無人坐鎮對國家如此重要的部門,實屬歷代罕見。皇帝不早朝,兵部不運作,前線打仗全靠朝廷大太監和各地監軍太監來瞎指揮,太監有什麼本事,心態扭曲禍國殃民,在軍事戰術上更是一竅不通,臨陣磨槍,到跟前了才安排黃嘉善上任兵部尚書,黃嘉善是誰,飽讀經史,文彩優雅,對於他的軍事能力歷史褒貶不一,但肯定的是薩爾滸之戰指揮錯了,11萬人四路出擊,四路兵將相互不熟悉,戰場沒有配合,各自為戰,而後金就是“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明軍三路覆滅,一路逃跑,逃跑的那一路也在途中潰散,明朝11萬人全軍覆沒。
四、無能主帥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任何時候都是不變的真理,明朝任命的主帥是惡跡累累,臭名昭著的楊鎬,這樣的人明朝居然讓他擔任遼東巡撫,總領遼東戰事,這樣的庸人,統領軍隊就是一禍害,對比後金努爾哈赤兄弟人人都是軍事人才,明朝怎能不敗?
明朝名稱徐光啟,早早預見了明朝將領的平庸士兵的荒廢,上書朝廷如不勵精,遼東必失,果不其然被他言中,明朝的敗敗在君昏國衰,就是人數裝備超過後金,明朝也是必敗的。
-
3 # 古樓殘卷
戰略操作不當。用人不當!
公元1618年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連下撫順,清河,順勢殲滅進剿的遼東總兵張承蔭部。舉朝震動,遼東局勢危在旦夕。
萬曆皇帝徵調全國精銳部隊十萬趕赴遼東,打算直搗赫圖阿拉畢其功於一役。
而進剿的統帥是文官出身的楊鎬,十萬明軍兵分四路,杜松帥三萬人馬從西面進攻,馬林帥一萬五千人走北路進攻,李如柏帥兩萬五千走西南面,劉綎率兵三萬走南路。
但是此戰的關鍵是四路人馬同時到達指定地點並同時發動進攻,才能出其不意。努爾哈赤則採用漢奸李永芳的“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陣,集中優勢兵力,發揮後金騎兵機動性強,善於打野戰的特性,各個擊破敵人。
首先是杜松不貪功冒進,在薩爾滸被殲滅,後在尚涯間殲滅馬林部,明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而此時李如柏距離赫圖阿拉最近,加上李氏兩代人駐守遼東,對此處地形非常熟悉,因此李如柏畏首畏尾,不敢突進,努爾哈赤調轉馬頭進攻劉綎部,而劉綎一路勢如破竹連破敵軍營寨,逼近赫圖阿拉,然則他卻對其他幾路被殲毫不知情,最終被誘進了狹窄的阿布達裡岡,全軍覆沒。此時接到三路兵敗訊息的楊鎬緊急命令李如柏部撤退,最終自相踐踏損失一千餘人。薩爾滸之戰至此以失敗告終!
失敗的原因:
一,楊鎬的個人原因,個人能力不足,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要想四面合圍,各部隊之間的配合尤為重要,而且在突發事件方面也缺乏應對之策,三路明軍敗亡之際,沒有一個接應的策略。
二,明軍平時懶散慣了,缺乏訓練,這樣的話更加難以密切配合,協同作戰!
三,明朝在黨爭,相互爭吵不休,而後金則團結一致!
四,明朝朝廷腐敗,官員大多能力很差,靠有關係花錢得的官位,而後金在用人上唯才是舉,有大批的人才為其所用!
五,明朝財政負擔過重,戰事太多,經濟週轉不濟,而後金靠掠奪得來的大批財富,資金充足!
薩爾滸之戰失敗以後,遼東形式惡化。明朝誘進攻轉為防守,接下來雙方展開了長時間的拉鋸!
回覆列表
薩爾滸之戰,明軍用火器(火槍),八旗兵用冷兵器(弓箭),再加上明軍的人數,比後金軍要多一倍,按說明軍必勝。
可實際戰果是:短短5天的時間,十萬大明軍被擊敗,戰損45,000人,軍官戰死300餘人,失去2萬多條火槍和3萬匹騾馬。而後金軍,戰死者極少,只有幾百人。
為什麼會這樣?!
將士不用命?
武將們怕死?
裝備不如人?
少校以下的分析只是簡單的分析:
一.11萬大明軍的兵力構成以及6萬滿洲兵的構成1.這11萬大明軍並不全是明軍,或者說並不全是大明本土軍。這其中包含87,000名大明士兵;13,000名北韓軍,10000名葉赫那拉布的後金軍。
2.以北韓士兵的尿性,大家都懂的。幾千年來,從來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13,000名北韓軍不但不是大明軍的助力,還是累贅。不屑的說他。
3.大明軍以步兵為主,騎兵只佔1/4都不到
4.滿洲兵6萬,全部是騎兵。
二.武器裝備的對比。明軍的火器主要是三眼銃,滿兵是弓箭,看似火器更厲害,實際上不對。
三眼銃存在著射程近,精度差,穿透性差,裝填費事這些大缺點,如果滿兵沒有盔甲,沒有騎馬,那問題不大。
而滿兵的穿著是重甲,針對重甲來說,鳥銃的穿透和殺傷力都比三眼銃強。
滿兵用的是弓箭是重箭(也叫大箭),發射速度快,穿透力強。同時滿兵是騎兵為主。
這就導致了明明是火器卻大敗的事。
三.分兵合擊與各個擊破明軍的11萬大軍是分成四路的,滿兵的6萬騎兵是合成一路的。6萬騎兵能夠總是在某一方向上形成優勢兵力。
而現實也是這樣:
1.杜松軍(西路軍)的2萬精銳,被4萬5千人的滿兵先擊敗了。
2.北路軍的馬林3萬兵,被5萬滿兵再次擊敗。
3.東路軍的劉綎的2萬兵,輕裝冒進,也是被不低於3萬滿騎兵擊敗了。
4.南路軍剩下的4萬兵(包含15000名北韓兵),也戰敗了(5000北韓兵不出資料的投降了)
好,先寫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