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瓜課程

    深度學習的相關理論的研究簡述

    1976年Marton和Saljo首次提出並闡述了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這兩個相對的概念。

    早期研究者主要從學習過程研究深度學習。1982年,比格斯和克里斯(Biggs & Collis)提出了“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結構”(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OLO)分類框架,即通常說的SOLO理論。他們把學生對於某個問題的學習程度從能力、思維操作、一致性與收斂、應答結構四個方面劃分為五個層級水平:前結構、單一結構、多元結構、關聯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認為後三級水平是深度學習的結果。1998年,威金斯和麥克泰(Wiggins & McTighe)在布盧姆(Bloom)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基礎上,認為深度學習就是基於理解的學習,他們將理解分為六個層級:解釋說明、闡釋意義、遷移應用、成成觀點、有同理心、自知之明,提出著名的為理解而教的教育理論。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角度指向深度學習的結果,2014年,美國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則指出,深度學習是學生對核心課程知識的深度理解,以及在真實的問題和情景中應用這種理解的能力。此處的能力有三種:一是認識能力(深度理解內容知識、批判性思維與複雜的問題解決能力),二是人際能力(協作與交流),三是內省能力(學會學習以及學術信念)。

    還有更廣泛的意義上的深度學習研究。如,2008年,詹森、耐克森等人(Jensen & Nickelsen)認為深度學習是透過一步以上和多步的分析或加工。

    自2010年以來,隨著中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度學習方面也得到重視。其中南京第一中學和海鹽元濟高階中學在深度學習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這兩個學校還將傳統的教案改為指向深度學習的學歷案。從期望學生“學會什麼”出發,設計並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或社會建構經驗的專業方案。

    本課題在深度學習方面預計的突破

    根據國內外對於深度學習的研究成果來看,深度學習的理論研究還處於研究的關鍵時期,還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地方。如:可以利用的學歷案還很少,學歷案是否可以變成內容精簡到適合不同學習層次的 “無統一內容”的學歷案,從認知角度研究深度學習的材料較多。

    結合本校60%的教師都在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都樂於研究學習的發生和最佳化教學內容等特點,我們將在本課題中主要在“何以學會數學”中研究深度學習的教育增效策略、學歷案的撰寫與實踐、學生自我評價的真實性對學習的促進效果。

    需要了解的深度學習的幾個名關鍵詞

    淺層學習:淺層學習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學習者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對書本知識或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簡單地記憶或複製,但是對其中內容卻不求甚解。

    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並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絡, 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學歷案:學歷案的概念最早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崔允漷 教授提出的。學歷案是教師為了便於兒童自主或社會建構知識,圍繞某一主題而設計的學習過程的專業方案。一份完整的學歷案包括:學習主題/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檢測與作業、學後反思等六個要素。

    確定深度學習的研究目標

    高認知:掌握隱性知識、複雜概念、深層知識等非結構化知識,深度理解和遷移應用所學知識,使認知水平處於較高的“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層次,實現認知增效。

    高階思維:運用高階思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在較高認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動或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下的學習。

    濃興趣:使學生處於強烈的學習興趣、內在的學習動機和正確的學習態度等積極的情感投入,實現學生的情感水平處於較高的“價值評價、組織、價值體系個性化”層次。

    積極參與:透過研究“學習金字塔”模型,得出學生主動比被動學習的效率要高的結論,且在主動學習的小組討論、實作演練和轉教別人/立即應用的學習效果依次為50%、70%和90%,學生參與度越高學習效果越好。所以教師應善於利用優質的學習資料,為學生構建有意義的學習情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這是提高教育增效重要保證。

    促進高認知、高階思維的發生

    根據改進的布盧姆認識規律,深度學習則需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以掌握複雜概念、隱性知識、深層知識。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遷移應用,其認知水平處於較高的“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層次,是元認知、創造性思維等高階思維活動,所獲得的是高階認知技能。

    為了實現高認知、高階思維的發生,學生學習的文字需要具有科學性、層次性、系統性、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基於深刻理解和應用的核心問題。

    發揮學歷案的優勢,讓學習真實發生

    學歷案的概念最早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崔教授認為,學歷案由學習主題、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作業與檢測、學後反思六個要素構成。

    學歷案是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新構想,融入了深化課改的新理念:教育是“陪伴”,教師和學生要構建“學習合作共同體”,教師要做“機會”的播種者。

    學歷案的實施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基於深度學習和課程的“標準”,避免隨意性;用好“資源與建議”,為主動學習提供支架。

    設計“學歷案”應注意的3個問題:1.避免把“學歷案”變成題案,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2.避免“學歷案”成為教材的翻版,應將記憶問題變為填空題,儘量簡潔明瞭;3. 避免“學歷案”搶佔學生的思維空間,應突出重點。

    基於深度學習的導向性評價

    在學習層次方面可以採用SOLO分類法進行評價,優越性在於其關注學習者對問題做出反應時所表現出的思維過程和所達到的認知水平,能使教育評價的觸角深人到質的層面,能為深度學習質平價、高階思維能力評估、客觀測驗試題的編制及評分等提供理論支援。

    目前研究深度學習的科研工作者越來越多,目前一線教師盧明等都在做這方面的課題研究。

  • 2 # 青聲情語

    研究學生。預設學生的難點在哪裡,用什麼方法去突破學生易接受。研究教材。搞清楚學習內容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也就是編者的意圖。研究教學過程。教學過程設計應該像作文一樣,前後連貫,銜接自然,整體性強。要給學生留有問題,讓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教室。

  • 3 # 小張老師英語輔導

          不瞭解深度學習,教師如何做出好教案?

       首先教師要知道自己所需要教授的這一個課程的教學物件是誰,教學的表現形式怎麼樣,其次教師需要對自己的這一個課程有一個基礎的內容瞭解,並且需要在教案當中計劃好自己的教學秩序以及教學計劃,並且這些教學計劃一定是需要教師自己在內心當中能夠進行一次預演的,保證這些教學計劃能夠在有限的教學空間當中可以得到順利的施展,這樣的話就能夠讓教師在不進行深度學習的情況下,可以做出來一份很好的教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和杜蘭特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