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項羽之死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當項羽來到烏江邊時,有一條船在那裡等他。駕船的烏江亭長大約是一位崇拜項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裡,一心要救項羽過江。他對項羽說,現在整個烏江之上,只有臣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即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帶過江去,自己卻和隨扈親兵全都下馬步行,衝入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戰鬥,也是一場無濟於事的戰鬥。然而,如果因此就放棄戰鬥,舉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寧肯站著去死,也不會跪下求生的。他當然也不會放下手中的武器。從他拿起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沒想過要放下它。相反,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更應該把它高高舉起,就像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一定要讓演出在謝幕時達到高潮一樣。這也是項羽隨扈親兵們的共識。於是這場敵強我弱的戰鬥就打得風雲變色氣壯山河,光是項羽一個人就殺了數百漢軍士兵,自己也受傷十多處。這時,前來追殺的漢軍越來越多,其中就有項羽當年的舊部呂馬童。項羽笑了。他大聲地招呼說:啊哈,這不是老朋友嗎!背楚降漢的呂馬童難以為情,不敢正視項羽,扭過頭去對另一員漢將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這可是“新朋友”了。於是項王對王翳說:聽說貴國出大價錢,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人頭,我就送個人情給你吧!說完,便一劍砍下自己的頭顱。
不用多說什麼了。誰都不難看出,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湧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麼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然而項羽死得也很慘。
就在王翳一把搶得項羽頭顱的同時,其他漢軍將士也一擁而上,爭相縱馬踐踏,爭奪項王的屍體,以至於互相殘殺,死數十人。最後,王翳得一首,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一體。他們分攤了劉邦封賞的那塊土地,每個人都當了個小小的什麼官。而我們的英雄,曾經讓這些人聞風喪膽、不敢仰視的英雄,卻在他們卑劣的爭奪下竟不得全屍而終。
這可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
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項羽以前的時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貴族的時代。高貴感和英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以虎和豹為象徵的。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犬和羊。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用虎豹和犬羊來比喻兩種不同的人格,並驚歎於虎豹之可能淪落為犬羊:“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猶犬羊之。”雖然,在孔子師徒看來,虎豹的精神是高貴的,當是審美的,它不該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從秦始皇開創了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英雄的時代也就開始走向沒落。君臣之間的促膝談心沒有了,而代之以行禮如儀、磕頭如搗蒜;遊俠謀士縱橫天下各展才華沒有了,而代之以拉幫結派、巴結權貴往上爬;諸子百家爭鳴自由辯論也沒有了,而代之以獨尊儒術、只許一個人思想。權欲和利慾將成為主宰和動力,人格和靈魂則將被閹割和踐踏,就像王翳、呂馬童們踐踏項羽一樣。
於是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畫面:一隻代表著英雄精神和高貴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群代表著權欲和利慾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著那隻虎或豹,然後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裡,準備回去邀功行賞。而在不久之前,他們是根本不敢看那隻虎或豹的眼睛的。
這群狼和羊的首領是劉邦。劉邦是他們的君,他們的牧。
就個人魅力而言,劉邦雖然既不可愛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劉邦雖然出身流氓,難免有些無賴氣,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是英雄,骨子裡也有英雄氣概,也是血性男兒。公元前195年,他回到故鄉沛縣,盡召故人父老子弟暢飲。酒酣之際,劉邦親手擊築,自為歌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一出,和聲四起,劉邦離座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他拉著父老鄉親們的手說,遊子悲故鄉!我雖然不得不定都關中,但百年之後,我的魂魄還是要回沛中來的。可見,他雖無情,卻並不冷酷,雖現實,卻也浪漫。然而,他代表的,卻畢竟是一個冷酷無情、摧殘人性的制度,是一個必然要以權欲和利慾代替英雄氣質和高貴精神的制度。事實上,他正是靠著權欲和利慾完成他所謂“大業”的。就連陳平也坦言,他的身邊,盡是些頑鈍嗜利的無恥之徒,而這些人正是靠劉邦“饒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權欲和利慾集結起來的。因為劉邦繼承的是秦始皇的事業。為了建立中央集權的一統天下,以天下萬民臣朕一人,他不能不打擊摧殘踐踏英雄氣質和高貴精神,包括對他自己內心深處殘留的這些東西下手,這正是他心靈深處不無痛苦不無孤獨的原因。
顯然,劉邦是代表著“歷史方向”的,項羽則“不合時宜”。事實上,此後,像項羽這樣傻,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越來越少,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說他的失敗是“天之亡我”,也對。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與劉邦之爭,劉邦雖然奪得天下,一統江山,項羽雖然四面楚歌、拔劍自刎、血染烏江,可我認為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個有血有肉,具有大丈夫氣概的活生生的男子漢。
為天下社稷,項羽是人傑;為天下蒼生,項羽不愧是英雄。
項羽重情重義,光明磊落,寧可凜然就義也不苟且偷生。劉邦貪生怕死,多次置屬下生命於不顧,乃狗熊行為。鴻門宴上,亞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視無睹,項莊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或者一個眼神,項莊就可刺劉邦於座。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知道縱虎歸山,後患無窮,而是他“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項羽重情重義,劉邦卻利用項羽重情重義,兩次出賣項羽。
項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氣過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義,見傷病士兵,心疼得熱淚滾滾,將自己的飲食與之分享;為人恭敬,言語和氣;強壯大漢的外表,卻懷著一顆仁慈的婦人之心。可劉邦背信棄義,聽說項羽要把父親煮沸,他卻坦然地說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記給我留一碗羹”
項羽是富有真情的。項羽雖地位顯貴擁兵無數名震天下,卻對自己的美人,包括對伴隨著自己打天下的駿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圍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時,帳篷裡,孤燈下,項羽獨自飲起酒來,涕淚齊下,悲壯氣氛瀰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絕唱就這麼誕生了,透過歲月的隧道,飄蕩至今。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贏回了自己,雖死猶生。
易中天:項羽之死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當項羽來到烏江邊時,有一條船在那裡等他。駕船的烏江亭長大約是一位崇拜項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裡,一心要救項羽過江。他對項羽說,現在整個烏江之上,只有臣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即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帶過江去,自己卻和隨扈親兵全都下馬步行,衝入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戰鬥,也是一場無濟於事的戰鬥。然而,如果因此就放棄戰鬥,舉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寧肯站著去死,也不會跪下求生的。他當然也不會放下手中的武器。從他拿起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沒想過要放下它。相反,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更應該把它高高舉起,就像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一定要讓演出在謝幕時達到高潮一樣。這也是項羽隨扈親兵們的共識。於是這場敵強我弱的戰鬥就打得風雲變色氣壯山河,光是項羽一個人就殺了數百漢軍士兵,自己也受傷十多處。這時,前來追殺的漢軍越來越多,其中就有項羽當年的舊部呂馬童。項羽笑了。他大聲地招呼說:啊哈,這不是老朋友嗎!背楚降漢的呂馬童難以為情,不敢正視項羽,扭過頭去對另一員漢將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這可是“新朋友”了。於是項王對王翳說:聽說貴國出大價錢,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人頭,我就送個人情給你吧!說完,便一劍砍下自己的頭顱。
不用多說什麼了。誰都不難看出,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湧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麼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然而項羽死得也很慘。
就在王翳一把搶得項羽頭顱的同時,其他漢軍將士也一擁而上,爭相縱馬踐踏,爭奪項王的屍體,以至於互相殘殺,死數十人。最後,王翳得一首,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一體。他們分攤了劉邦封賞的那塊土地,每個人都當了個小小的什麼官。而我們的英雄,曾經讓這些人聞風喪膽、不敢仰視的英雄,卻在他們卑劣的爭奪下竟不得全屍而終。
這可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
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項羽以前的時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貴族的時代。高貴感和英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以虎和豹為象徵的。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犬和羊。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用虎豹和犬羊來比喻兩種不同的人格,並驚歎於虎豹之可能淪落為犬羊:“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猶犬羊之。”雖然,在孔子師徒看來,虎豹的精神是高貴的,當是審美的,它不該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從秦始皇開創了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英雄的時代也就開始走向沒落。君臣之間的促膝談心沒有了,而代之以行禮如儀、磕頭如搗蒜;遊俠謀士縱橫天下各展才華沒有了,而代之以拉幫結派、巴結權貴往上爬;諸子百家爭鳴自由辯論也沒有了,而代之以獨尊儒術、只許一個人思想。權欲和利慾將成為主宰和動力,人格和靈魂則將被閹割和踐踏,就像王翳、呂馬童們踐踏項羽一樣。
於是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畫面:一隻代表著英雄精神和高貴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群代表著權欲和利慾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著那隻虎或豹,然後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裡,準備回去邀功行賞。而在不久之前,他們是根本不敢看那隻虎或豹的眼睛的。
這群狼和羊的首領是劉邦。劉邦是他們的君,他們的牧。
就個人魅力而言,劉邦雖然既不可愛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劉邦雖然出身流氓,難免有些無賴氣,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是英雄,骨子裡也有英雄氣概,也是血性男兒。公元前195年,他回到故鄉沛縣,盡召故人父老子弟暢飲。酒酣之際,劉邦親手擊築,自為歌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一出,和聲四起,劉邦離座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他拉著父老鄉親們的手說,遊子悲故鄉!我雖然不得不定都關中,但百年之後,我的魂魄還是要回沛中來的。可見,他雖無情,卻並不冷酷,雖現實,卻也浪漫。然而,他代表的,卻畢竟是一個冷酷無情、摧殘人性的制度,是一個必然要以權欲和利慾代替英雄氣質和高貴精神的制度。事實上,他正是靠著權欲和利慾完成他所謂“大業”的。就連陳平也坦言,他的身邊,盡是些頑鈍嗜利的無恥之徒,而這些人正是靠劉邦“饒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權欲和利慾集結起來的。因為劉邦繼承的是秦始皇的事業。為了建立中央集權的一統天下,以天下萬民臣朕一人,他不能不打擊摧殘踐踏英雄氣質和高貴精神,包括對他自己內心深處殘留的這些東西下手,這正是他心靈深處不無痛苦不無孤獨的原因。
顯然,劉邦是代表著“歷史方向”的,項羽則“不合時宜”。事實上,此後,像項羽這樣傻,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越來越少,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說他的失敗是“天之亡我”,也對。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與劉邦之爭,劉邦雖然奪得天下,一統江山,項羽雖然四面楚歌、拔劍自刎、血染烏江,可我認為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個有血有肉,具有大丈夫氣概的活生生的男子漢。
為天下社稷,項羽是人傑;為天下蒼生,項羽不愧是英雄。
項羽重情重義,光明磊落,寧可凜然就義也不苟且偷生。劉邦貪生怕死,多次置屬下生命於不顧,乃狗熊行為。鴻門宴上,亞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視無睹,項莊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或者一個眼神,項莊就可刺劉邦於座。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知道縱虎歸山,後患無窮,而是他“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項羽重情重義,劉邦卻利用項羽重情重義,兩次出賣項羽。
項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氣過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義,見傷病士兵,心疼得熱淚滾滾,將自己的飲食與之分享;為人恭敬,言語和氣;強壯大漢的外表,卻懷著一顆仁慈的婦人之心。可劉邦背信棄義,聽說項羽要把父親煮沸,他卻坦然地說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記給我留一碗羹”
項羽是富有真情的。項羽雖地位顯貴擁兵無數名震天下,卻對自己的美人,包括對伴隨著自己打天下的駿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圍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時,帳篷裡,孤燈下,項羽獨自飲起酒來,涕淚齊下,悲壯氣氛瀰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絕唱就這麼誕生了,透過歲月的隧道,飄蕩至今。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贏回了自己,雖死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