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羅廖夫
-
2 # 軍迷大熊
俄羅斯正在設計的“通用海上綜合系統”,是一個裝備載體。它不是一種特定的裝備,比如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護衛艦等等,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組合安裝專用裝備而成為專門用途軍艦的載體,我覺得可以稱之為“母艦”。
海軍裝備設計與製造作為俄羅斯軍工業的短板,目前正逐漸崛起
前蘇聯的造船能力是世界第一,在當時就有九艘航空母艦。要知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吃蘇聯海軍裝備的老本一直吃到了現在。比如“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光榮級巡洋艦,“無畏級”反潛艦,“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核動力潛艇等等。
但是,蘇聯當時的大型造船廠都在現在的烏克蘭,主要的船用動力燃氣輪機制造商也在烏克蘭。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獲得的造船技術和造船裝置基本為零。
另外就是經費緊張,俄羅斯根本拿不出足夠的經費來開展造船廠基礎設施的建設。不過印度很給力,透過請俄羅斯改造航母,掏了超過70億美元幫俄羅斯建設了建造航母的硬體設施。事實是,與其說印度請俄羅斯幫忙改造航母,不如說印度掏錢跟俄羅斯搞好關係。
有了基礎設施,俄羅斯的軍艦研發速度快步前進,從原來連4000噸的軍艦都生產不出來,到現在有了設計4.5萬噸通用海上綜合系統的想法。不得不說,在軍艦的設計與製造能力方面,俄羅斯人的腰桿開始直起來了。
“通用海上綜合系統”體現了俄羅斯人在軍工業方面先天的優秀基因
俄羅斯的軍工製造能力強是世界公認的,尤其是陸軍與空軍裝備的製造能力。而這次將戰艦平臺製成標準件,說明俄羅斯設計的理念非常具有前瞻性。
限制軍艦研製和生產的主要難題就是研製週期和研製費用。週期拉得過長,費用自然就會更高。因此,如何縮短研製和生產週期成了各國軍艦研製單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用海上綜合系統的出現,可以說同時解決了研製週期長和生產週期長兩個問題。
研製週期長的主要原因是各種型別的軍艦都是從頭開始研製,從結構設計到三維模型,再到細部圖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通用海上綜合系統作為一個載體,只需設計合理的模組安裝位置即可。需要將它做成航空母艦,那就安裝航母所需要的模組;需要將它做成登陸艦,那就安裝登陸艦所需要的模組。
生產週期長的主要原因是艦體的生產週期過長。艦體是軍艦的軀幹,一艘軍艦90%的材料都用在艦體上。一個軍艦研製單位所擁有的製造工位是有限的,而一艘軍艦的研製動輒十年的時間,嚴重影響後續新產品的開發。將艦體做成標準件,只要有生產能力的廠家就可以生產,新產品研製單位只需要將艦體拉回來,安裝上新研的模組即可。
“通用海上綜合系統”的技術引數具備製成各類先進軍艦的條件
“通用海上綜合系統”是俄羅斯最大的通用艦船開發商涅夫斯基設計局率先提出的,並將它命名為“瓦蘭”。它的基本效能已經超過此前開發的通用兩棲攻擊艦。
“瓦蘭”設計的綜合排水量為4.5萬噸,長度約250米,寬度約65米,吃水深度9米,最高航速可達26節,可搭載24架多用途戰機、6架直升機和20架無人機。該技術引數已經具備中型航母的要求,透過合理的艙內結構設計,完全能夠實現各種型別水面艦艇的裝備效能要求。
建造模組化軍艦是大勢所趨。透過模組化的設計,各個模組可分開設計與生產,獨立組裝,有利於縮短裝備的設計週期和製造週期,同時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有效的提高生產質量。後期的維護保養費用也會大大地降低。
回覆列表
在唯一的“庫茲捏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因為火災而趴窩後,俄羅斯海軍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航母可用了。為了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俄羅斯在開始建造兩艘兩棲攻擊艦的同時,也正著手發展新一代航母平臺。
根據捏夫斯基設計局工程師的介紹,“瓦蘭”海上綜合系統是一種模組設計的海上通用平臺,可以在平臺的基礎上改裝包括航母、兩棲攻擊艦、運輸船和醫院船等水面大型艦船。俄羅斯的這一計劃,連美國媒體也都讚不絕口,稱這款通用平臺“設計十分大膽,其效能將超過俄羅斯目前正在建造的兩棲攻擊艦”。
據悉,“瓦蘭”通用海上綜合系統排水量約4.5萬噸,長度約250米,寬約65米,最大航速為26節。如果以航空母艦模式建造,建造完成之後,可以搭載24架多用途固定翼艦載機、6架直升機和高達20架的無人機。
如果該通用平臺得以獲准建造,俄海軍計劃中的未來艦載航空兵力,將由現役的米格-29K艦載機,還有未來的垂直起降戰鬥機構成,以滿足俄海軍在世界各大洋執行任務,並作為俄羅斯主打外銷武器推向國際軍火市場。
俄羅斯所設計的這種海上通用平臺,最大優勢就是建造費用低,其建造成本約32億美元。讓俄海軍可以用低於美國最新兩棲攻擊艦的價格,打造一款綜合作戰效能遠遠超過兩棲攻擊艦的航母。這種價效比在世界艦船設計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另外,作為一船多用的通用平臺,除了價格低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巨大的優勢,可以在不用重新設計新平臺的情況下,建造更多全新的兩棲登陸艦、運輸艦、醫院船、甚至大型火力支援艦,這將極大降低俄海軍的後勤保障難度。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壓縮艦船的建造時間,併為俄海軍減少額外的設計費用。
這也就難怪俄羅斯剛準備設計這款通用海上綜合系統的時候,就想著要向國際軍火市場進行推銷了。畢竟,這款價廉物美的海上作戰系統,肯定會獲得俄羅斯傳統武器使用者青睞的。
其實,西方海軍也有建造多用途海上平臺的先例,例如義大利海軍的加富爾號輕型航母,實際上是就一艘多用途的“戰略投送艦”,設計概念與俄羅斯的“瓦蘭”通用海上綜合系統很相近。加富爾號即能起降戰鬥機和直升機,還能滾裝運送戰車和車輛,執行兵力投送和海外支援任務,還能作為醫療救援船進行應急部署。該艦2004年下水,2009年服役。滿載排水量30000噸,燃-燃動力,雙軸雙槳。2門Alto梅辣辣76毫米艦炮,32單元垂直髮射紫苑-15艦空導彈。艦體兩側和艦尾設有滾裝平臺,能夠直接從碼頭上裝載大約200輛作戰車輛,艦內還有容納上千人的住艙空間。
不過,“瓦蘭”通用海上綜合系統雖有諸多的優點,但問題是,正處於設計階段的通用海上綜合系統,最終是否能夠變成現實,還得根據俄海軍專家對專案質量、成本和有效性進行全面評估之後,才能做出最終的確認
自前蘇聯解體後,由於大型水面艦船的設計和建造單位都分給了烏克蘭。隨著俄烏兩國關係的惡化,前蘇聯留下的龐大軍艦建造技術和船廠,都與俄羅斯沒有多大關係,從而給俄羅斯水面艦船的建造帶來嚴重的影響。
就因為俄羅斯缺乏建造大型水面艦艇的技術,導致其給印度翻修的航母毛病不斷,把印度人恨得直咬牙。所以,數十年來,俄羅斯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基本都是在吃老本,除了近年來增加少數排水量僅兩千多噸的“守護”級護衛艦外,其他大型艦船基本還都是前蘇聯時代的產物。
俄羅斯此前雖公開過不少包括航母、萬噸大驅在內的大型艦船模型,但一般過後就沒有後續訊息。在這一背景下,目前仍在設計階段的“瓦蘭”通用海上綜合系統,看似很美麗,但最終是夢還是真,按照中青網的說法:最後能否立項開工建造,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