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碼農養雞老吳
-
2 # 傳承中藥文化
知母無毒,正常用量6~12克,用15克也可以,何況現在藥材都是人工種植的,效果本來就打折,用15克沒問題。
-
3 # 竹籤竹製品
知母是一種中藥材,不管它的療效有多好,既然是一味藥材,它的用法和用量就不能憑心意來,所有藥材的使用都按照一定的流程和工序,藥既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有的藥需要炮製有的藥需要炒制,總之,中藥材的使用講究良多,藥典是一個國家記載藥品標準、規格的法典,一般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主持編纂、頒佈實施,藥典是從本草學、藥物學以及處方集的編著演化而來,藥典的重要特點是它的法定性和體例的規範化。
藥典是從本草學、藥物學以及處方集的編著演化而來。藥典的重要特點是它的法定性和體例的規範化。中國最早的藥物典籍,比較公認的是公元 659年唐代李淳風、蘇敬等人奉命編纂的《新修本草》。由佛羅倫薩學院出版的《佛羅倫薩處方集》,一般視為歐洲第一部法定藥典,其後有不少城市紛紛編訂具有法律約束性的藥典。其中紐倫堡的瓦萊利烏斯醫生編著的《藥方書》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被紐倫堡當局承認。
用6到12克知母煎湯或入丸、散,可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宜生用,入腎降火滋陰。另知母的炮製方法是:揀淨雜質,用水撞洗,撈出,潤軟,切片曬乾。鹽知母的製作方法是:取知母片置鍋中用文火微炒,噴淋鹽水,炒幹取出,放涼。先於槐砧上細銼,焙乾,木臼杵搗,勿令犯鐵器;揀肥潤裡白者,去毛切,引經上行則用酒浸焙乾,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知母多服令人洩,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症而尺脈微弱者禁用,陽痿及易舉易痿,洩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洩等證,法並禁用,外感表證未除、瀉痢燥渴忌之。脾胃虛熱人誤服,令人作瀉減食,故虛損大忌。
知母苦寒,清熱除煩,上清肺熱,
止咳祛痰,下瀉腎火,骨蒸勞熱。
(一)傳統用法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胃、腎經。功效為清熱除煩,瀉肺滋腎。
本品苦寒質潤,能上清肺熱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並能清胃熱而除煩渴。
1.肺胃實火,高熱煩躁,口渴自汗,脈洪實等宜生知母常輔佐石膏應用。
2.肺熱咳逆常配貝母同用。
3.陰虛火盛,骨蒸勞熱,盜汗,咳血等宜用鹽水炙知母,多與黃柏同用,並配入養陰藥物。
4.消渴屬肺胃燥熱者,常與天花粉、麥門冬、石膏等同用;屬腎陰不足者,可與熟地黃、山藥、天門冬等配伍。
(二)用量標準
煎服6~12克。
(三)使用注意
本品有滑腸作用,脾虛便溏者慎用。
(四)施治鑑別
知母與石膏,雖皆能清肺、胃實熱,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知母苦甘寒質軟,主在清潤。因此,凡肺熱實喘,治須清宣肺氣者,多用石膏;肺熱燥咳,治須清熱潤燥者,多用知母。正因二藥一重清解,一主清潤的特點,故陽明氣分燥熱傷津之證,二藥又常相互配用。
知母臨床應用指徵以關節呈遊走性疼痛而腫脹者為宜。如不腫痛者不宜使用。
知母一般用量為5~40克,配伍用量12克。
治腎虛陰虧火旺,腰背痠痛,腰膝腫痛,配伍黃柏9克,加六味地黃丸。
治腰腿痛(根性坐骨神經、股神經痛)、胯氣滯痛,配伍黃柏、杭芍、陳皮、杜仲、延胡索、地鱉蟲、香附各9克,當歸、丹參、川牛膝各12克,生地黃15克,西小茴6克,炒薏苡仁30.克,甘草、伸筋草各4.5克,發麻者加桂枝6.~9克。
治膝關節腫痛(關節滑膜炎、關節周圍炎)、鶴膝風,配伍黃柏,川續斷、杜仲、青皮各9克,熟地黃15克,細辛4克,白朮12克,牛膝、黨參各9~12克,升麻、川芎各6克,炒薏苡仁30克,黃芪15~30克,炙甘草、伸筋草各4.5克,蔥白3寸,生薑3片。
凡關節疼痛腫脹者,均可用知母配黃柏治療,臨床觀察均有效。
發熱、脈數(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兩種情況皆可使用知母。脾虛便溏者忌用。
知母配伍用量為5~15克。
配石膏,治熱在氣分;配浙貝母,治肺熱咳嗽;配黃柏、治骨蒸潮熱;配天花粉,治陰虛消渴;配白朮、防己,治溼熱肢體水腫。
知母與生地黃、黃芪配伍,協調寒熱,治婦女更年期寒熱往來之證甚效。
知母性寒味苦,上則清肺金而瀉火,下則配黃柏滋陰降火以清虛熱。
其臨床應用指徵為腰膝痠軟,遺精,潮熱盜汗,喉痛咽乾,或高熱煩渴,或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稠等陰虛火旺或氣分實熱證。
知母有滑腸作用,脾虛便溏者慎用。
知母配伍用量為6~24克。
治陰虛火旺,用知柏地黃丸;治慢性腎炎有陽熱症狀者,以知母配黃柏、蒼朮各12克;治潮熱,以知母、鱉甲各15克,地骨皮12克,青蒿、白薇各10克;治氣分實熱,以知母配淡竹葉各9克,生石膏30克;治消渴,以知母配天花粉、麥門冬、淮山藥、五味子各12克,乾地黃15克;治長期用糖皮質激素而有陽熱症狀者,以知母配生地黃各15克,黃精10克;治肺熱咳嗽,以知母配伍黃芩、貝母、桔梗各10克。
(六)臨床妙驗
頭皮毛囊周圍炎
夏枯草各30克,煎劑冷溼敷患處2次。治療本病19例,其中11例膿性分泌物多,頸後淋巴結明顯腫大,加服複方新諾明。結果,全部痊癒
前列腺肥大
(益母草50克,丹參30~50克,大黃10~15克,知母、黃柏、牛膝各20克)水煎服。治療本病80例,總有效率為86.3%(《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年3期),三、梔子梔子苦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溼,
降壓退黃,涼血止血,炒炭祛寒。
(一)傳統用法
梔子性寒,味苦,人心、肝、肺、胃三焦經。功效為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止血。
本品苦寒清降,既入氣分,又能人血分,既能清三焦之熱,又能涼血止血。故熱病每多用之。
1.熱病心煩或虛煩不眠常與香豉合用。
*2.溼熱黃疸,發熱無汗,小便短赤常與茵陳、黃柏同用。
3.血熱妄行、嘔血、鼻出血、便血多用梔子炭與生地黃、大薊等配伍。
此外,溼熱所致的鼻出血、酒糟鼻及火瘡,肝熱目赤等證,單用內服外敷或配伍其他清熱藥物應用均可。
(二)用量標準
煎服3~10克,生用瀉火,炒用止血。
(三)使用注意
脾虛便溏者忌用。
(四)施治鑑別
梔子藥用果實。若單用果皮,名梔子皮,偏於達表而祛肌膚之熱;若用種子,名梔子仁,偏於走裡而清內熱。
焦梔子主治溼熱病證,如黃疸及瘡瘍腫毒而有舌邊尖紅,苔薄黃或白為應用指徵。
寒涼者,嘔吐者,均不宜使用。
梔子配伍用量為10~18克。
治熱病心煩不得眠,以梔子配伍淡豆豉各12克。
治急性腎炎,以焦梔子配伍淡豆豉各12克,杏仁、枇杷葉、雲茯苓各15克,滑石、薏苡仁各20克,通草10克。
治溼熱吐瀉,餘邪未清者,用駕輕湯(焦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