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軒轅說文史

    在我的《駱賓王討武則天兵敗後身歸何處》一文中已經瞭解到,駱賓王因為參加了由徐敬業領導的反武則天兵敗後為了身家性命才出家保身的,那麼駱賓王為什麼要加入這場反武則天的戰爭呢?此篇就來探究和梳理一番。

    一個有才能又有閱歷之人不會想當然一時興起就造反的,他一定是經歷了長時間的思考才會決定走這幾乎是百死一生的一步。

    要了解這些,我認為還是要從他的成長環境和後來的人生境遇有關,那麼駱賓王在此之前是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呢?

    關於駱賓王的出生日期歷史上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大約是公元619年,有的說大約是公元627年,還有的說是公元630年,我是傾向於後二種說法,駱賓王出生於今天的浙江金華義烏。

    但因他的老爸在山東的青州博昌縣做縣令,所以呢,出生後不久的駱賓王就生活在博昌縣,由於家庭教育和自身的天賦,這個駱賓王七歲就會作詩了,據說那首耳熟能詳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就是七歲時候作的,由此被號稱“神童”,然而這個所謂“神童”的美譽給他的後來的人生帶來無形的羈絆。

    被迫遷出了縣衙,自此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就這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的歲月。期間不免結交了一些賭徒和遊俠,可謂是三教九流皆有所交,如此使他對讀書入仕產生了鄙夷之態,同時養成了倔強的個性。

    如此這般,蹉跎了數載歲月,期間不斷的有好友入仕為官,初時,駱賓王不以為意,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神童的美譽使他不能長此以往的下去。

    公元650年,在他大約二十幾歲時,人生髮生了轉折,這一年身為唐太宗弟弟的道王李元慶,頗為賞識駱賓王的才華,聘駱為屬官。

    遊俠心性再加上頗為自負的才能,駱賓王的心理是恥於和道王府中其他的同道相交往的,更不會主動在道王哪裡顯示自己的才能。

    更有甚者,道王在晏飲時,讓他顯示一下自己的詩才,竟推辭而不奉命。好在,道王李元慶有肚量,沒有計較太多,但經不住其他人的多次讒言。

    最後,這個駱賓王就被外放到東臺做了詳正學士,但駱的個性和為人的脾性沒有絲毫的改變,自然,在任地,不被同僚待見了,就被人再次的誣陷。

    其結果就是,被貶去軍隊,到西域從軍戍邊去也。見識了大漠孤煙,邊疆寒苦的駱賓王留下了多篇的邊塞詩。諸如:

    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或許是軍中相對沒有官場中的那麼勾心鬥角,再加上原本的遊俠心性和軍旅之氣相似,駱賓王的表現優秀,不久被調入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中。

    才華再次得到了施展,軍中的戰鬥檄文多出自駱的手筆,多次評定當地蠻族的叛亂,因此,軍事才能的自信心也是爆棚呀,為以後起兵討武則天種下了基因。

    經歷了一些人生歷練的駱賓王似乎對人際關係不再那麼死板了,於是在軍旅生涯之餘呢還經常和另外一個神童。

    同為後人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相互詩文唱酬,日子過得是好不愜意呀(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有關於盧照鄰的人生經歷我會在以後談到)。

    後因軍功調回長安為官時創作了長篇歌行《帝京篇》投贈給當時的吏部侍郎裴行儉,傳遍京畿,“以為絕唱”。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 . . . . , . . . . . 。

    汲黯薪逾積,孫弘閣未開。

    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

    全詩描繪帝京長安的繁華,頗多壯詞,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和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提出了“未厭金陵氣,先開石槨文”的居安思危的警示,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悲憤。

    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的駱賓王升為侍御史調入朝中,但在隨後武則天執政時期呢,天生一副俠骨的他,因不滿於武則天竊取李家天下的所作所為,多次上疏諷諫,觸忤了武則天,隨後因受人誣陷貪汙被下獄中。

    在獄中所作的《在獄詠蟬》一詩以蟬的高潔喻指自己的品行,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這首詩是蘅塘退士編撰的《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詩文如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中詩人借用晉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時召公明察獄訟,以及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的典故。

    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願,詩人巧妙地借用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的一片忠有之忱。

    其實這首詩還有個序文的,其序文中“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進一步的表達了駱賓王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的剛毅個性。

    所幸的是第二年(即679年)秋天遇赦出獄。於冬天入幽燕軍中,報效國家之志不改,同時對武則天集團的仇恨更見艱深,從他此間所作的詩文中可見一斑。

    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首詩是駱賓王在外放幽燕軍旅時所作,由於長期的感到懷才不遇,前不久又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

    於是藉著送別友人之際,透過詠懷古事即荊軻刺秦王的典故來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駱賓王對自己際遇的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

    因這種時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期待這種時機來臨之前的心情是沉淪壓抑的,由此而使詩人陷入了彷徨的苦悶之中,無形中更增加了對武則天的仇恨。

    680年調任臨海縣丞,職位和願景相差太大,心中多有不滿,懷才不遇之心更甚,遂棄官遨遊去也,在遊至廣陵時,有感於當下自己的境遇而作《詠懷》詩明志。節選幾句:

    少年識事淺,不知交道難。

    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蘭。

    寶劍思存楚,金錘許報韓。

    . . . . . , . . . . . 。

    莫將流水引,空向俗人彈。

    其中“寶劍思存楚,金錘許報韓。”句進一步的表露出了他要舉兵討伐,像當年張良刺殺秦始皇要恢復南韓一樣,可謂是反義盡顯。

    最終於684年,因武則天廢中宗自立為帝,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叛。駱賓王終於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壯士發衝冠”的機遇,於是欣然前往,自此走上了不知所終的亡命之路。

    對於駱賓王的這一結果我們不能給出對於錯的簡單答案,所謂人各有志,人的行為又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的狹義和豪情是需要辨鑑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駱賓王

    軒轅

    早年未曉世情堅,

    仕宦方知心愈寒。

    不畏李唐歸武氏,

    衝冠一怒鑄新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護膚品的正確用量到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