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的吃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就是做成刺身,而有經驗的師傅對於處理這種橙白相間、豐腴柔美的魚類,無論是將其製作成壽司刺身生食,還是煎烤過熟食,都能讓人饞涎欲滴。不過對於如何挑選三文魚和如何才能把這種食材發揮到最好,相信我分享的內容不會令你失望。
不知各位師傅有沒有留意,如今到市場上轉一圈,你會發現同樣是三文魚,卻冒出了很多外觀、質地和口感各不同的“三文魚”。如果追問商家,就會發現這些“三文魚”多了各種“字首”:什麼挪威三文魚、帝王三文魚、紅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等等,甚至還出現了“淡水三文魚”這一個怪異的名稱組合。
其實,經典“三文魚”只是說大西洋鮭這一種,而挪威三文魚是它的常用商用名;市場上帶著其他字首的三文魚和大西洋鮭是同科,但不是同屬;在英文裡,這些xx三文魚都叫做xxSalmon,只有一個是例外——“淡水三文魚”,這種魚即使在英文裡,也與三文魚沒有任何關聯;而在中文裡,大西洋鮭以外的各種“xx三文魚”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大馬哈魚。
為什麼這些“三文魚”之間有著這麼微妙的關係?其實這不止是一個翻譯上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下。
大西洋鮭是老牌的Salmon
太平洋鮭是後來的“Salmon”
很久以前,北大西洋有一種魚,每年都會洄游到歐洲沿岸的河流裡產卵。這些魚在洄游時會奮力躍上瀑布,向上遊游去,因此人們用拉丁語中的“Salmon”一詞來稱呼這類魚。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Salmon”。
不過,這些彎鼻子的魚,在中國人民眼中並不陌生。在中國東北毗鄰北太平洋的河流中,也有這類“太平洋Salmon”洄游。不過,它們早已有了中文名稱,叫鮭魚。當然,他們還有另外一個更被華人熟知的名字——大馬哈魚。而這類署名叫“Oncorhynchus”的“太平洋Salmon”,在中文裡就被喚作太平洋鮭,而“大西洋Salmon”,就被稱為大西洋鮭。
而“三文魚”這幾個漢字真正和“大西洋鮭”聯絡到一起,是在20世紀初。當時,從歐洲出口中國只能走海運,於是港臺等地就成為了大西洋鮭最先登陸的地方。於是,Salmon這個外來詞就在粵語腔下被音譯為了“三文魚”。
後來,精明的商人發現,太平洋鮭裡有不少物種和大西洋鮭長得很相像,於是就利用很多太平洋鮭的英文名中都帶有“Salmon”一詞的特點,將這些太平洋鮭用人們所熟知的“三文魚”之名來相稱。更有甚者,為了牟取暴利,把淡水養殖、成本較低的虹鱒稱為“三文魚”來代替大西洋鮭。可笑的是,虹鱒的英文名為“steelhead trout”或者“rainbow trout”,連“Salmon”都沒有。
所以,如果到市場上採購三文魚,拿出來給你的很有可能是一條虹鱒。
迫不得已,為了維護“三文魚”的正統,人們給它加上了“挪威”二字的字首,表示這是地道的大西洋鮭,所以就有了如今的“挪威三文魚”的名號。同時,為了方便區分其它那些“李鬼三文魚”們,人們用其英文名或產地給它們加上了字首,所以,現在我們就看到了“紅三文魚”、“粉三文魚”、“帝王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等等。
三文魚的種類
帝王三文魚
(大鱗大麻哈魚)
(Chinook Salmon)
帝王鮭是鮭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品種,和普通三文魚相比,帝王鮭的魚身更圓,魚肚更厚實,魚尾更短,可切出更大片美觀的魚片,是生食刺身或三文魚韃靼的理想食材。同時高魚油含量也使烹飪過程中始終保持溼潤,不容易烹飪過度。因其魚鱗很精小,在烹飪中通常會融化,所以在準備烹飪時可以不必去除魚鱗和魚皮。
虹鱒
(Rainbow Trout)
虹鱒因體側淡淡的彩虹色而得名,因為可以淡水養殖,所以成本較低。虹鱒肉多,刺軟,少腥味,日本等國常以油炸虹鱒魚塊、生魚片、醬漬酥魚、 鹽漬魚籽等作為烹飪手段。而0.5千克以上的成魚在歐、美各國多製成燻魚出售。注意:其英文名字裡面,連“salmon”這個詞都沒有。
紅三文魚
(紅大麻哈魚)
(Sockeye Salmon)
這種鮭魚在繁殖期時公的背部是弓起的,上下頜彎成騰鉤狀,牙齒又大又長,母的背部則是平的,與帝王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馬蘇三文魚、粉三文魚、虹鱒同屬太平洋鮭。
粉三文魚
(駝背大麻哈魚)
(Pink Salmon)
駝背大麻哈魚因其雄魚在生殖期背部弓起,故稱駝背鮭,也稱粉鮭,是產於北太平洋的鮭科食用魚類,具大而不規則的斑紋,分佈在加拿大的哥倫比亞省和阿拉斯加東南沿海以及中國黑龍江,原蘇聯、勘察加等水域。
馬蘇三文魚
(狗鮭)
(Masu Salmon)
多種太平洋大馬哈魚都在阿拉斯加水域產卵,包括大鱗大麻哈魚(帝王三文魚)、紅大麻哈魚(紅三文魚)、駝背大麻哈魚(粉三文魚),這是其中一種。
阿拉斯加三文魚
(大麻哈魚)
(Chum Salmon)
北美90%的商業太平洋大馬哈魚都產自阿拉斯加,而由於成本原因,進口到中國並如此標註的,多是這種。
挪威三文魚
(大西洋鮭)
(Atlantic Salmon)
這才是正統的三文魚。挪威三文魚主要是指大西洋鮭魚,外形呈梭形,魚鰭有黑邊,最容易辨認的是其側線上的黑色斑點。其肉質鮮嫩緊實,肉色呈現鮮豔的橙紅色,具有嫩滑的活力彈性。它基本上全身都可以食用,而且採用不同的烹飪方式都能保證極佳的口感品質。
挑選與烹飪技巧
選對三文魚
新鮮的三文魚摸上去有彈性,按下去會慢慢恢復,而不新鮮的三文魚則相反。如果離魚肉足夠近,那麼可以聞一聞,除了一點點鹹鹹的海水氣息不應該有任何其它過於強烈的味道。除此之外,新鮮三文魚的表面看起來應該是水潤的而不是乾燥的,因為含水量是三文魚新鮮和儲存環境的重要指標。如果在魚肉的邊緣或者表面看到棕色的點,那麼一定不能買。
如果是購買整條三文魚,最好選擇當天到達魚市的冰鮮三文魚,注意:多次解凍復凍會直接影響魚肉的品質。
魚皮
三文魚皮味道不錯,因為油脂豐富,煎炸過後滋味格外足。但需要小心的是,三文魚鱗較細,很容易就粘在肉上,這要花一番功夫才能除淨。所以在烹飪三文魚的時候,最好將魚皮朝下,在熱鍋上煎至酥脆,那樣三文魚的油脂會因熱而融化,在煎制過程中就無需使用太多油。
別水煮三文魚
千萬不要用清水煮三文魚,那樣會失去三文魚大部分香味。如果非要水煮,也要在水中加入一些檸檬或大蒜。
用鑄鐵鍋
煎三文魚很容易做成貓糧,因為烹飪的時間一長,魚肉就會變得乾柴令人無法下嚥。所以煎三文魚的好方法就是,選擇鑄鐵鍋,先把魚皮那面煎至酥脆,不管之後是否要將魚肉翻面,關火,用鍋剩餘的熱度將魚肉煎熟。
三文魚的吃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就是做成刺身,而有經驗的師傅對於處理這種橙白相間、豐腴柔美的魚類,無論是將其製作成壽司刺身生食,還是煎烤過熟食,都能讓人饞涎欲滴。不過對於如何挑選三文魚和如何才能把這種食材發揮到最好,相信我分享的內容不會令你失望。
不知各位師傅有沒有留意,如今到市場上轉一圈,你會發現同樣是三文魚,卻冒出了很多外觀、質地和口感各不同的“三文魚”。如果追問商家,就會發現這些“三文魚”多了各種“字首”:什麼挪威三文魚、帝王三文魚、紅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等等,甚至還出現了“淡水三文魚”這一個怪異的名稱組合。
其實,經典“三文魚”只是說大西洋鮭這一種,而挪威三文魚是它的常用商用名;市場上帶著其他字首的三文魚和大西洋鮭是同科,但不是同屬;在英文裡,這些xx三文魚都叫做xxSalmon,只有一個是例外——“淡水三文魚”,這種魚即使在英文裡,也與三文魚沒有任何關聯;而在中文裡,大西洋鮭以外的各種“xx三文魚”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大馬哈魚。
為什麼這些“三文魚”之間有著這麼微妙的關係?其實這不止是一個翻譯上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下。
大西洋鮭是老牌的Salmon
太平洋鮭是後來的“Salmon”
很久以前,北大西洋有一種魚,每年都會洄游到歐洲沿岸的河流裡產卵。這些魚在洄游時會奮力躍上瀑布,向上遊游去,因此人們用拉丁語中的“Salmon”一詞來稱呼這類魚。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Salmon”。
不過,這些彎鼻子的魚,在中國人民眼中並不陌生。在中國東北毗鄰北太平洋的河流中,也有這類“太平洋Salmon”洄游。不過,它們早已有了中文名稱,叫鮭魚。當然,他們還有另外一個更被華人熟知的名字——大馬哈魚。而這類署名叫“Oncorhynchus”的“太平洋Salmon”,在中文裡就被喚作太平洋鮭,而“大西洋Salmon”,就被稱為大西洋鮭。
而“三文魚”這幾個漢字真正和“大西洋鮭”聯絡到一起,是在20世紀初。當時,從歐洲出口中國只能走海運,於是港臺等地就成為了大西洋鮭最先登陸的地方。於是,Salmon這個外來詞就在粵語腔下被音譯為了“三文魚”。
後來,精明的商人發現,太平洋鮭裡有不少物種和大西洋鮭長得很相像,於是就利用很多太平洋鮭的英文名中都帶有“Salmon”一詞的特點,將這些太平洋鮭用人們所熟知的“三文魚”之名來相稱。更有甚者,為了牟取暴利,把淡水養殖、成本較低的虹鱒稱為“三文魚”來代替大西洋鮭。可笑的是,虹鱒的英文名為“steelhead trout”或者“rainbow trout”,連“Salmon”都沒有。
所以,如果到市場上採購三文魚,拿出來給你的很有可能是一條虹鱒。
迫不得已,為了維護“三文魚”的正統,人們給它加上了“挪威”二字的字首,表示這是地道的大西洋鮭,所以就有了如今的“挪威三文魚”的名號。同時,為了方便區分其它那些“李鬼三文魚”們,人們用其英文名或產地給它們加上了字首,所以,現在我們就看到了“紅三文魚”、“粉三文魚”、“帝王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等等。
三文魚的種類
帝王三文魚
(大鱗大麻哈魚)
(Chinook Salmon)
帝王鮭是鮭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品種,和普通三文魚相比,帝王鮭的魚身更圓,魚肚更厚實,魚尾更短,可切出更大片美觀的魚片,是生食刺身或三文魚韃靼的理想食材。同時高魚油含量也使烹飪過程中始終保持溼潤,不容易烹飪過度。因其魚鱗很精小,在烹飪中通常會融化,所以在準備烹飪時可以不必去除魚鱗和魚皮。
虹鱒
(Rainbow Trout)
虹鱒因體側淡淡的彩虹色而得名,因為可以淡水養殖,所以成本較低。虹鱒肉多,刺軟,少腥味,日本等國常以油炸虹鱒魚塊、生魚片、醬漬酥魚、 鹽漬魚籽等作為烹飪手段。而0.5千克以上的成魚在歐、美各國多製成燻魚出售。注意:其英文名字裡面,連“salmon”這個詞都沒有。
紅三文魚
(紅大麻哈魚)
(Sockeye Salmon)
這種鮭魚在繁殖期時公的背部是弓起的,上下頜彎成騰鉤狀,牙齒又大又長,母的背部則是平的,與帝王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馬蘇三文魚、粉三文魚、虹鱒同屬太平洋鮭。
粉三文魚
(駝背大麻哈魚)
(Pink Salmon)
駝背大麻哈魚因其雄魚在生殖期背部弓起,故稱駝背鮭,也稱粉鮭,是產於北太平洋的鮭科食用魚類,具大而不規則的斑紋,分佈在加拿大的哥倫比亞省和阿拉斯加東南沿海以及中國黑龍江,原蘇聯、勘察加等水域。
馬蘇三文魚
(狗鮭)
(Masu Salmon)
多種太平洋大馬哈魚都在阿拉斯加水域產卵,包括大鱗大麻哈魚(帝王三文魚)、紅大麻哈魚(紅三文魚)、駝背大麻哈魚(粉三文魚),這是其中一種。
阿拉斯加三文魚
(大麻哈魚)
(Chum Salmon)
北美90%的商業太平洋大馬哈魚都產自阿拉斯加,而由於成本原因,進口到中國並如此標註的,多是這種。
挪威三文魚
(大西洋鮭)
(Atlantic Salmon)
這才是正統的三文魚。挪威三文魚主要是指大西洋鮭魚,外形呈梭形,魚鰭有黑邊,最容易辨認的是其側線上的黑色斑點。其肉質鮮嫩緊實,肉色呈現鮮豔的橙紅色,具有嫩滑的活力彈性。它基本上全身都可以食用,而且採用不同的烹飪方式都能保證極佳的口感品質。
挑選與烹飪技巧
選對三文魚
新鮮的三文魚摸上去有彈性,按下去會慢慢恢復,而不新鮮的三文魚則相反。如果離魚肉足夠近,那麼可以聞一聞,除了一點點鹹鹹的海水氣息不應該有任何其它過於強烈的味道。除此之外,新鮮三文魚的表面看起來應該是水潤的而不是乾燥的,因為含水量是三文魚新鮮和儲存環境的重要指標。如果在魚肉的邊緣或者表面看到棕色的點,那麼一定不能買。
如果是購買整條三文魚,最好選擇當天到達魚市的冰鮮三文魚,注意:多次解凍復凍會直接影響魚肉的品質。
魚皮
三文魚皮味道不錯,因為油脂豐富,煎炸過後滋味格外足。但需要小心的是,三文魚鱗較細,很容易就粘在肉上,這要花一番功夫才能除淨。所以在烹飪三文魚的時候,最好將魚皮朝下,在熱鍋上煎至酥脆,那樣三文魚的油脂會因熱而融化,在煎制過程中就無需使用太多油。
別水煮三文魚
千萬不要用清水煮三文魚,那樣會失去三文魚大部分香味。如果非要水煮,也要在水中加入一些檸檬或大蒜。
用鑄鐵鍋
煎三文魚很容易做成貓糧,因為烹飪的時間一長,魚肉就會變得乾柴令人無法下嚥。所以煎三文魚的好方法就是,選擇鑄鐵鍋,先把魚皮那面煎至酥脆,不管之後是否要將魚肉翻面,關火,用鍋剩餘的熱度將魚肉煎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