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審美特徵和表現手段決定了讀者在鑑賞小說作品時要遵循獨特的鑑賞規律和鑑賞方法。小說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觀上對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確立的作品主題透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變的人物命運來含蓄地傳達。因此,符合規律的小說鑑賞是在鑑賞故事的同時欣賞小說人物形象。
從體味細節到把握情節
小說鑑賞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總體閱讀後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區域性解剖"了。當小說讀者開始對小說作品進行第二輪閱讀時,他的審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區分小說的情節單元上。在對每一個情節單元進行細緻品味和分析時,他的藝術感受力可以著重放在每個情節單元的寫人細節上。從小說創作方面講,作家生動、鮮活地刻劃一個小說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現手段就是要選擇和提煉一批高質量的寫人細節。小說人物產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沒有掌握和提煉出若干個生動而典型的寫人細節。人們一說起小說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典型人物時,往往就能想起若干個體現他的性格特徵的細節。小說文體感的產生、小說與其它文學文體的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小說細節的敘述與描寫上,所以小說鑑賞在進入到"區域性解剖"時,就應該欣賞作品精采的寫人細節,體味寫人細節的高質量與生動性,併為作家提煉瞭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現力的細節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藝術表達方法來再現細節而拍案稱奇。
從分析主題到欣賞技巧
小說鑑賞在進行到第二環節 —— "區域性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內容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時,還是要啟動一項這樣的解讀、分析工作:透過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具體材料(細節、情節)、領悟和體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中寄寓的主題,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後的藝術底蘊。文學的主題是文學作者在創作題材中提煉出來的對生活的理性認識,是從作品描寫的具體內容中概括出來的思想意義。小說的主題則是小說作家在描寫、敘述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時顯示出的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
鑑賞小說主題的高階境界是把握"小說母題"。某一小說作家的作品中反覆出現同一主題,就形成文藝學中提及的"小說母題"。這是對小說主題進行型別化分析和鑑賞的結果。發現和品鑑某一小說作家或某一時代的小說創作共同出現的"小說母題",並進一步將歸納到的"小說母題"與國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說進行比較鑑賞、比較分析,就會在比較高的層次上來欣賞小說主題了。
當我們完成了對一部小說作品的"總體閱讀"和"區域性解剖"兩個環節的鑑賞後,還需要從頭至尾對小說作品再做一次"總體閱讀"。這一次總體閱讀,可以進一步鞏固已確立的人物形象,印證自己對作品的主題感受和認識,對細節和情節作深化理解,在這些鑑賞閱讀中,小說鑑賞的深化是要進一步體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藝術技巧。這種對小說的藝術性體察很可能在第一次總體閱讀和第二次區域性解剖時就有感覺、有認識了,但是,作為對小說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鑑賞,需要在印證解讀了小說的思想內容的同時,鞏固和強化對小說作品藝術性的體驗和認識。所以,小說鑑賞的第三個環節
——
第二次總體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體味和欣賞優秀小說的藝術技巧。小說的藝術技巧指的是小說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構建情節模型、提煉敘述語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覆熟練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種技能。藝術技巧是為表達小說內容(人物、情節、環境)服務的。小說的藝術技巧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塑造人物和設計情節的幾個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與側面襯托的寫人技巧。在小說裡塑造人物有兩個最基本的技巧
——讓人物出場和不讓人物出場。小說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說作家就要集中藝術力量去寫活人物。但是小說的篇幅永遠是有限的,而刻劃小說人物性格的材料卻是無限的。要在小說創作中藝術地解決這一對矛盾,小說作家的技巧就在於:第一、他首先確定作品要表現的人物特徵(個性、行為、語言、思想等),然後選擇和提煉若干個材料(細節)去反覆展示人物的這一個特徵。這些材料可以是時空不同但內涵相同的"同質異形"的細節。一個人物特徵用兩個以上同質異形的材料去反覆表現,便構成了敘述延宕(或叫敘述重複)的藝術效果。
從鑽進去到跳出來
文藝鑑賞的特徵與規律告訴我們,鑑賞主體與鑑賞客體之間產生審美情感交流,鑑賞主體設身處地地想象自己在鑑賞客體中的情形,將自己的感情投射於鑑賞客體,並結合著自己的經歷、知識、修養去想象鑑賞客體,與作者共同完成文藝作品的創造,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藝鑑賞。
小說作品表現出來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使小說讀者首先對小說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產生"可信賴的真實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他覺得小說裡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發生過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如果小說讀者在閱讀中覺得小說作品既無生活真實也無藝術真實,裡面全是虛假的、歪曲的生活,那麼可以斷定,這種鑑賞主體與鑑賞客體之間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賴與交流的關係,那麼小說鑑賞活動就不可能啟動。
當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的"真實性認可"產生以後,小說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就會對小說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閱讀的審美注意,他將留意小說故事如何發展,設身處地地想象小說人物的各種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與小說人物同悲同喜,為人物命運感喟概嘆。他可能會在小說人物的性格、命運裡發現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會聯絡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為人物尋找解釋和預測,併為小說人物的命運印證了自己的解釋和預測而產生由衷的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這種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的產生又反轉來使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進行反覆地玩味,反覆地體驗,反覆的欣賞。如果小說讀者在鑑賞過程中沒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說鑑賞只能停留在理解詞義和語句的階段,讀者積極的想象活動無法啟用,小說鑑賞活動就不算真正開始。
在小說鑑賞活動中,鑑賞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難以和鑑賞物件產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鳴,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沒有節制和任意氾濫的地步,這樣的小說鑑賞就會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鑑賞客體中,投入感情以至與鑑賞物件產生共鳴,同時又能清醒地從鑑賞情感中跳出來對鑑賞的過程和結果作理性分析。這才是完整的符合鑑賞規律的小說鑑賞。
"跳出來"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說讀者在對小說作品作了"真實性認可"後進行"總體閱讀",接下來的"區域性解剖"就是想到這個完整的富有藝術生命的小說世界是作家虛構的,是作家對客觀生活作了主觀改造的結果,需要小說讀者脫離共鳴的情境冷靜地分析下列內容:小說作家塑造了一個什麼型別、什麼特徵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概括了一個什麼樣的哲理和生活底蘊?他在現實生活和小說歷史中有沒有典型意義?小說作家採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劃這個人物?這種手段和技巧有無新意?和傳統的手段和技巧聯絡及區別在哪裡?同樣的內容還可以追問情節和細節、故事與環境。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將出現真正的小說鑑賞,在冷靜的分析和比較中,讀者便可以準確地把握小說作品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格。
小說的審美特徵和表現手段決定了讀者在鑑賞小說作品時要遵循獨特的鑑賞規律和鑑賞方法。小說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觀上對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確立的作品主題透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變的人物命運來含蓄地傳達。因此,符合規律的小說鑑賞是在鑑賞故事的同時欣賞小說人物形象。
從體味細節到把握情節
小說鑑賞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總體閱讀後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區域性解剖"了。當小說讀者開始對小說作品進行第二輪閱讀時,他的審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區分小說的情節單元上。在對每一個情節單元進行細緻品味和分析時,他的藝術感受力可以著重放在每個情節單元的寫人細節上。從小說創作方面講,作家生動、鮮活地刻劃一個小說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現手段就是要選擇和提煉一批高質量的寫人細節。小說人物產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沒有掌握和提煉出若干個生動而典型的寫人細節。人們一說起小說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典型人物時,往往就能想起若干個體現他的性格特徵的細節。小說文體感的產生、小說與其它文學文體的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小說細節的敘述與描寫上,所以小說鑑賞在進入到"區域性解剖"時,就應該欣賞作品精采的寫人細節,體味寫人細節的高質量與生動性,併為作家提煉瞭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現力的細節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藝術表達方法來再現細節而拍案稱奇。
從分析主題到欣賞技巧
小說鑑賞在進行到第二環節 —— "區域性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內容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時,還是要啟動一項這樣的解讀、分析工作:透過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具體材料(細節、情節)、領悟和體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中寄寓的主題,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後的藝術底蘊。文學的主題是文學作者在創作題材中提煉出來的對生活的理性認識,是從作品描寫的具體內容中概括出來的思想意義。小說的主題則是小說作家在描寫、敘述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時顯示出的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
鑑賞小說主題的高階境界是把握"小說母題"。某一小說作家的作品中反覆出現同一主題,就形成文藝學中提及的"小說母題"。這是對小說主題進行型別化分析和鑑賞的結果。發現和品鑑某一小說作家或某一時代的小說創作共同出現的"小說母題",並進一步將歸納到的"小說母題"與國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說進行比較鑑賞、比較分析,就會在比較高的層次上來欣賞小說主題了。
當我們完成了對一部小說作品的"總體閱讀"和"區域性解剖"兩個環節的鑑賞後,還需要從頭至尾對小說作品再做一次"總體閱讀"。這一次總體閱讀,可以進一步鞏固已確立的人物形象,印證自己對作品的主題感受和認識,對細節和情節作深化理解,在這些鑑賞閱讀中,小說鑑賞的深化是要進一步體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藝術技巧。這種對小說的藝術性體察很可能在第一次總體閱讀和第二次區域性解剖時就有感覺、有認識了,但是,作為對小說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鑑賞,需要在印證解讀了小說的思想內容的同時,鞏固和強化對小說作品藝術性的體驗和認識。所以,小說鑑賞的第三個環節
——
第二次總體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體味和欣賞優秀小說的藝術技巧。小說的藝術技巧指的是小說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構建情節模型、提煉敘述語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覆熟練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種技能。藝術技巧是為表達小說內容(人物、情節、環境)服務的。小說的藝術技巧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塑造人物和設計情節的幾個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與側面襯托的寫人技巧。在小說裡塑造人物有兩個最基本的技巧
——讓人物出場和不讓人物出場。小說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說作家就要集中藝術力量去寫活人物。但是小說的篇幅永遠是有限的,而刻劃小說人物性格的材料卻是無限的。要在小說創作中藝術地解決這一對矛盾,小說作家的技巧就在於:第一、他首先確定作品要表現的人物特徵(個性、行為、語言、思想等),然後選擇和提煉若干個材料(細節)去反覆展示人物的這一個特徵。這些材料可以是時空不同但內涵相同的"同質異形"的細節。一個人物特徵用兩個以上同質異形的材料去反覆表現,便構成了敘述延宕(或叫敘述重複)的藝術效果。
從鑽進去到跳出來
文藝鑑賞的特徵與規律告訴我們,鑑賞主體與鑑賞客體之間產生審美情感交流,鑑賞主體設身處地地想象自己在鑑賞客體中的情形,將自己的感情投射於鑑賞客體,並結合著自己的經歷、知識、修養去想象鑑賞客體,與作者共同完成文藝作品的創造,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藝鑑賞。
小說作品表現出來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使小說讀者首先對小說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產生"可信賴的真實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他覺得小說裡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發生過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如果小說讀者在閱讀中覺得小說作品既無生活真實也無藝術真實,裡面全是虛假的、歪曲的生活,那麼可以斷定,這種鑑賞主體與鑑賞客體之間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賴與交流的關係,那麼小說鑑賞活動就不可能啟動。
當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的"真實性認可"產生以後,小說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就會對小說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閱讀的審美注意,他將留意小說故事如何發展,設身處地地想象小說人物的各種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與小說人物同悲同喜,為人物命運感喟概嘆。他可能會在小說人物的性格、命運裡發現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會聯絡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為人物尋找解釋和預測,併為小說人物的命運印證了自己的解釋和預測而產生由衷的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這種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的產生又反轉來使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進行反覆地玩味,反覆地體驗,反覆的欣賞。如果小說讀者在鑑賞過程中沒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說鑑賞只能停留在理解詞義和語句的階段,讀者積極的想象活動無法啟用,小說鑑賞活動就不算真正開始。
在小說鑑賞活動中,鑑賞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難以和鑑賞物件產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鳴,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沒有節制和任意氾濫的地步,這樣的小說鑑賞就會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鑑賞客體中,投入感情以至與鑑賞物件產生共鳴,同時又能清醒地從鑑賞情感中跳出來對鑑賞的過程和結果作理性分析。這才是完整的符合鑑賞規律的小說鑑賞。
"跳出來"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說讀者在對小說作品作了"真實性認可"後進行"總體閱讀",接下來的"區域性解剖"就是想到這個完整的富有藝術生命的小說世界是作家虛構的,是作家對客觀生活作了主觀改造的結果,需要小說讀者脫離共鳴的情境冷靜地分析下列內容:小說作家塑造了一個什麼型別、什麼特徵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概括了一個什麼樣的哲理和生活底蘊?他在現實生活和小說歷史中有沒有典型意義?小說作家採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劃這個人物?這種手段和技巧有無新意?和傳統的手段和技巧聯絡及區別在哪裡?同樣的內容還可以追問情節和細節、故事與環境。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將出現真正的小說鑑賞,在冷靜的分析和比較中,讀者便可以準確地把握小說作品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