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姬姓,為畢公高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所載,周文王之子畢公高之後,其支庶封於龐,後世子孫以邑為氏。
2、出自高陽氏,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代。據《百家姓注》所載,顓頊八子之一龐降,後世子孫以祖上的名為姓。
3、襄陽龐姓,相傳其家富盛,好為高屋,鄉黨榮之,曰龐高屋,後龐姓遂以龐為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據《漢書•王莽傳》所載,西漢西羌人中有龐恬;清滿洲人姓,世居蓋州;又,清滿洲八旗姓龐佳氏後改為龐姓;今滿、土家、瑤、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
畢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畢公高支庶有封於龐鄉者,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稱龐姓。因畢公高名聲顯赫,他們尊畢公高為其得姓始祖。
三、繁衍播遷
古龐鄉今無從考,春秋以前龐姓於史書鮮見。
戰國時魏國有龐涓,趙國有龐火爰,西漢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龐真。東漢時,見諸史冊之龐姓人達十六人,如龐參、龐俊父子為河南緱氏(今偃師)人,龐萌為山陽(治所在今山東金鄉)人,龐雄為巴郡(治所在今重慶北)人,龐奮為遼東屬國都尉,龐德公為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這些史實表明,魏晉以前,龐姓人已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湖北、重慶、遼寧等地。
三國蜀有龐德公之侄龐統,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肅隴西)人龐德(其從兄龐柔入蜀)。扶風(今陝西鳳翔)人龐迪,酒泉表氏(今甘肅高臺西)人龐淯。可見此際龐姓已播遷於四川、甘肅等地。兩晉南北朝時,龐姓發展迅速,並逐漸形成了龐姓南安郡望、南陽郡望、始平郡望、譙郡郡望。隋唐之際,龐姓上述郡望依舊興盛,並以其為主源向四周擴散,如陝西之榆林、涇陽,山西之太原、代縣、太谷,山東之菏澤,江蘇之徐州,安徽之壽縣均有了龐姓人定居,並有一支龐姓入遷浙江泉州。
宋元之際,由於中原一帶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漸多,使得龐姓在南方各地分佈更廣,並有一支入遷廣西北流,後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單州成武(今屬山東)人龐籍入朝為相,並子孫顯貴當朝,使得山東龐姓名噪一時。明初,山西龐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江蘇、湖北、山東、河北等地。明末清初,張獻忠屠川,川籍龐姓避逃於雲貴高原。而不久的湖廣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龐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間以後,山東龐姓有闖關東到東北者,亦有華東 、華南之龐姓渡海赴臺,進而遠播海外。
如今,龐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山東、廣西為多,此二省之龐姓約佔全國漢族龐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四、郡望
龐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始平郡,晉時改置扶風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興平東南);
2、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
3、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
4、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
五、堂號
“遺安”、“鳳雛”、“南安”等。
六、宗族特徵
1、龐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2、家規家訓勉勵後人。龐尚鵬講:“輕浮則矯之以嚴重,偏激則矯之以寬宏,暴戾則矯之以和厚,迂遲則矯之以敏迅……”。
3、堂號來歷膾炙人口。如遺安堂出自後漢龐德公。劉表講:“先生不肯受官祿,將何以遺子孫乎?”龐德公則對:“人皆遺之以危,吾獨遺之以安。”拒絕出仕。
七、名人
龐涓:戰國時魏國將領。早年與孫臏同學兵法,涓後仕魏惠王,自認為能力不及孫臏,乃陰謀斷其臏骨(即膝蓋骨),後為孫臏設計殺於馬陵道(今山東範縣西南)。
龐統: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劉備謀士,初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從劉備入蜀,謀策居多,為劉備軍師中郎將,後在進軍雒縣途中,中流矢而死,年僅三十六歲。龐德:南安狄道人,三國魏名將。先從馬騰,後事張魯,後同張魯一起降曹。曹操知其勇猛善戰,拜其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後被水淹七軍,為關羽所擒,不屈而死。
龐蒼鷹:太原(今屬山西)人,南北朝時北齊大臣。愛交遊豪俠,高歡常去其家做客。高歡起兵後,棄家投歸,為兼行臺,倉部郎中,後擢安州刺史。
龐孝泰:白州(今廣西博白)人,唐初任左驍將軍,為遼東行軍總管,與蘇定芳徵高麗嶺西。兵近蛇水,蓋蘇文來攻,孝泰身先士卒,衝殺在前,過關斬將。但因出征遙遠,接濟困難,寡不敵眾,偕同十三子為國捐軀。孝泰逝後,部署尊其遺囑:“泰生於白州,死當歸白州。”將其頭顱取下護送歸裡,葬於雲飛山巔。此“千古英傑”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博白人民和兩廣龐姓子孫的垂仰和崇敬。
龐勳:唐末桂林戍卒起義首領。唐末為防止南詔東侵,從徐州藩鎮召募士卒八百人,戍守桂林,約定三年輪換,六年後,當權者仍然食言,戍卒遂發動暴動,並推他為首領。北歸途中,饑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發展到二十萬人。後戰死。
龐師古:曹州南華(今山東菏澤西北)人,唐末朱溫部將。初從黃巢,後事朱溫。唐昭宗光華二年(八九九年)冬,唐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派李瓊攻連州,城破後,龐師古自殺。
龐福成:太谷(今屬山西)人,五代十國時後蜀名將。公元九三零年,石敬塘徵西川,攻佔劍門天險,龐福成率兵襲破唐營,以少勝多,扭轉戰局。龐籍:單州成武(今屬山東)人,北宋大臣。進士出身,歷任侍御史、天章閣待制等職。西夏元昊反,為陝西安撫使,又以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用名將狄青。宋夏議和後,任相五年。
龐安時:蘄州蘄水(今湖北浠水)人,北宋醫學家。少從父學醫,年未二十即通黃帝扁鵲醫書。為人治病,十愈八九。著有《難經辨》、《傷寒總病論》、《本草補遺》等。
龐尚鵬:南海(今廣東廣州)人,明朝官吏。嘉靖年間進士,曾任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等職。“一條鞭法”是其首創,為政頗得民心。浙江、福建、廣東皆感德之,立祠祭祀。有《百可摘稿》。
龐鍾璐:江蘇常熟人,清代大臣。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編修、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等職。後遷工、刑等部尚書。
龐雄: 廣東吳川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曾因策劃廣州新軍起義未果,亡命日本。一九一一年參與廣州起義被俘,寧死不屈,被清廷殺害,年僅二十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龐中華,四川達州市人,1965年畢業於西南科技大學地質勘探專業,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和詩人。當代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主要開拓者。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終身名譽主席,龐中華硬筆書法學院院長,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出自姬姓,為畢公高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所載,周文王之子畢公高之後,其支庶封於龐,後世子孫以邑為氏。
2、出自高陽氏,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代。據《百家姓注》所載,顓頊八子之一龐降,後世子孫以祖上的名為姓。
3、襄陽龐姓,相傳其家富盛,好為高屋,鄉黨榮之,曰龐高屋,後龐姓遂以龐為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據《漢書•王莽傳》所載,西漢西羌人中有龐恬;清滿洲人姓,世居蓋州;又,清滿洲八旗姓龐佳氏後改為龐姓;今滿、土家、瑤、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
畢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畢公高支庶有封於龐鄉者,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稱龐姓。因畢公高名聲顯赫,他們尊畢公高為其得姓始祖。
三、繁衍播遷
古龐鄉今無從考,春秋以前龐姓於史書鮮見。
戰國時魏國有龐涓,趙國有龐火爰,西漢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龐真。東漢時,見諸史冊之龐姓人達十六人,如龐參、龐俊父子為河南緱氏(今偃師)人,龐萌為山陽(治所在今山東金鄉)人,龐雄為巴郡(治所在今重慶北)人,龐奮為遼東屬國都尉,龐德公為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這些史實表明,魏晉以前,龐姓人已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湖北、重慶、遼寧等地。
三國蜀有龐德公之侄龐統,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肅隴西)人龐德(其從兄龐柔入蜀)。扶風(今陝西鳳翔)人龐迪,酒泉表氏(今甘肅高臺西)人龐淯。可見此際龐姓已播遷於四川、甘肅等地。兩晉南北朝時,龐姓發展迅速,並逐漸形成了龐姓南安郡望、南陽郡望、始平郡望、譙郡郡望。隋唐之際,龐姓上述郡望依舊興盛,並以其為主源向四周擴散,如陝西之榆林、涇陽,山西之太原、代縣、太谷,山東之菏澤,江蘇之徐州,安徽之壽縣均有了龐姓人定居,並有一支龐姓入遷浙江泉州。
宋元之際,由於中原一帶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漸多,使得龐姓在南方各地分佈更廣,並有一支入遷廣西北流,後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單州成武(今屬山東)人龐籍入朝為相,並子孫顯貴當朝,使得山東龐姓名噪一時。明初,山西龐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江蘇、湖北、山東、河北等地。明末清初,張獻忠屠川,川籍龐姓避逃於雲貴高原。而不久的湖廣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龐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間以後,山東龐姓有闖關東到東北者,亦有華東 、華南之龐姓渡海赴臺,進而遠播海外。
如今,龐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山東、廣西為多,此二省之龐姓約佔全國漢族龐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四、郡望
龐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始平郡,晉時改置扶風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興平東南);
2、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
3、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
4、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
五、堂號
“遺安”、“鳳雛”、“南安”等。
六、宗族特徵
1、龐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2、家規家訓勉勵後人。龐尚鵬講:“輕浮則矯之以嚴重,偏激則矯之以寬宏,暴戾則矯之以和厚,迂遲則矯之以敏迅……”。
3、堂號來歷膾炙人口。如遺安堂出自後漢龐德公。劉表講:“先生不肯受官祿,將何以遺子孫乎?”龐德公則對:“人皆遺之以危,吾獨遺之以安。”拒絕出仕。
七、名人
龐涓:戰國時魏國將領。早年與孫臏同學兵法,涓後仕魏惠王,自認為能力不及孫臏,乃陰謀斷其臏骨(即膝蓋骨),後為孫臏設計殺於馬陵道(今山東範縣西南)。
龐統: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劉備謀士,初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從劉備入蜀,謀策居多,為劉備軍師中郎將,後在進軍雒縣途中,中流矢而死,年僅三十六歲。龐德:南安狄道人,三國魏名將。先從馬騰,後事張魯,後同張魯一起降曹。曹操知其勇猛善戰,拜其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後被水淹七軍,為關羽所擒,不屈而死。
龐蒼鷹:太原(今屬山西)人,南北朝時北齊大臣。愛交遊豪俠,高歡常去其家做客。高歡起兵後,棄家投歸,為兼行臺,倉部郎中,後擢安州刺史。
龐孝泰:白州(今廣西博白)人,唐初任左驍將軍,為遼東行軍總管,與蘇定芳徵高麗嶺西。兵近蛇水,蓋蘇文來攻,孝泰身先士卒,衝殺在前,過關斬將。但因出征遙遠,接濟困難,寡不敵眾,偕同十三子為國捐軀。孝泰逝後,部署尊其遺囑:“泰生於白州,死當歸白州。”將其頭顱取下護送歸裡,葬於雲飛山巔。此“千古英傑”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博白人民和兩廣龐姓子孫的垂仰和崇敬。
龐勳:唐末桂林戍卒起義首領。唐末為防止南詔東侵,從徐州藩鎮召募士卒八百人,戍守桂林,約定三年輪換,六年後,當權者仍然食言,戍卒遂發動暴動,並推他為首領。北歸途中,饑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發展到二十萬人。後戰死。
龐師古:曹州南華(今山東菏澤西北)人,唐末朱溫部將。初從黃巢,後事朱溫。唐昭宗光華二年(八九九年)冬,唐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派李瓊攻連州,城破後,龐師古自殺。
龐福成:太谷(今屬山西)人,五代十國時後蜀名將。公元九三零年,石敬塘徵西川,攻佔劍門天險,龐福成率兵襲破唐營,以少勝多,扭轉戰局。龐籍:單州成武(今屬山東)人,北宋大臣。進士出身,歷任侍御史、天章閣待制等職。西夏元昊反,為陝西安撫使,又以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用名將狄青。宋夏議和後,任相五年。
龐安時:蘄州蘄水(今湖北浠水)人,北宋醫學家。少從父學醫,年未二十即通黃帝扁鵲醫書。為人治病,十愈八九。著有《難經辨》、《傷寒總病論》、《本草補遺》等。
龐尚鵬:南海(今廣東廣州)人,明朝官吏。嘉靖年間進士,曾任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等職。“一條鞭法”是其首創,為政頗得民心。浙江、福建、廣東皆感德之,立祠祭祀。有《百可摘稿》。
龐鍾璐:江蘇常熟人,清代大臣。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編修、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等職。後遷工、刑等部尚書。
龐雄: 廣東吳川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曾因策劃廣州新軍起義未果,亡命日本。一九一一年參與廣州起義被俘,寧死不屈,被清廷殺害,年僅二十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龐中華,四川達州市人,1965年畢業於西南科技大學地質勘探專業,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和詩人。當代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主要開拓者。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終身名譽主席,龐中華硬筆書法學院院長,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