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撲通

    她是朱棣此生唯一的摯愛。熱戀時,他只願與她生兒育女;她死後,他願為她素服輟朝一年,永不立後。

    古人的愛情開始得好早。朱棣12歲時就遇到了他最愛的女人——年僅10歲的徐氏。

    徐氏是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自幼聰慧好學,飽讀詩書。功勳之後長大都是要嫁給皇室的,徐氏的才華很早就被朱元璋相中,特意選了朱棣這個優秀的兒子與之相配。

    徐氏10歲進宮侍奉在馬皇后身邊,得馬皇后親自教導。彼時,朱棣還在宮中讀書,在最是少年慕艾的時候,他們在宮中相遇了。

    女人有了學問真是不得了。朱棣發現與徐氏在一起不僅可以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受父輩的影響,在軍事謀劃、家國天下等方面徐氏也能談論一二。甚至兩人的愛好、審美都相差無幾。

    戀愛中,兩個人精神上的契合是多麼重要。在沒有柴米油鹽之憂的帝王家庭,志趣相投的兩人深深的吸引著彼此,迸發愛情激烈的萌芽。

    洪武九年,徐氏終於年滿15歲,迎來了與朱棣的大婚。

    兩人婚後生活很甜蜜。由於朱元璋要求朱棣兄弟幾個去鳳陽體驗生活,新婚燕爾的小夫妻不願分開,徐氏陪同朱棣一同前往鳳陽。此後三年,夫妻倆多次往返於鳳陽與南京,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愛情結晶的誕生。

    洪武十年,長女永安公主朱玉英生於南京。

    洪武十一年,長子朱高熾生於鳳陽。

    洪武十二年,次女永平公主朱月貴生於南京

    此後六年,徐氏又接連為朱棣生下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女安成公主、四女咸寧公主,幾乎每年都在生孩子。期間朱棣也沒有其他庶子庶女誕生,一副我只願與你生孩子的模樣。

    洪武十三年,朱棣正式就藩北平,小兩口甜蜜之餘,也要認真搞事業。他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藩王,她也是第一次成為燕王府的女主人。

    北平是抵禦北元殘餘勢力的前沿中樞,在此之前。徐達已經在北平鎮守多年。在徐達的帶領下,朱棣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成長與歷練。徐達帶著朱棣打仗時,時常口授兵法,朱棣在訓練士卒時,也常常將徐達的教誨掛在嘴邊。

    在外朱棣和徐達是君臣,是師徒,回到家,徐達還是朱棣的岳父,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這段時光對於徐氏來講,是平平淡淡中的幸福。

    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老一輩人都已離世,新君登基,小夫妻也已經當上了祖父祖母。新君建文帝一改祖父朱元璋留下的藩鎮政策,強勢削藩。

    燕王朱棣作為宗室藩王之長,又是實力最強大的藩王,不願接受被削爵圈禁的下場,首當其衝挑起了靖難之役。

    夫妻本為一體,朱棣要去幹一番大事,徐氏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女人。她不是躲在後面默默支援的小婦人,她要與夫君站在一起,夫唱婦隨。

    靖難期間,徐氏多次參與謀劃,都與朱棣的意見相符。在靖難最困難的時候,北平城缺兵少糧,朱棣不得不前往大寧借兵,留下徐氏母子獨自應對李景隆的50萬大軍。

    上舉義靖內難,後所贊畫,多協上意。——《明太宗實錄》

    徐氏在關鍵的時候,展現了將門虎女的風采。不僅參與部署北平城的防禦工事,還動員全城的婦女組成了一支娘子軍,親自率領娘子軍隊伍登城禦敵。北平城最終以一萬多老弱生生堅守了20天,等到了朱棣的回援。

    對這位與自己患難與共的妻子,朱棣不只一次表達感激之情,朱棣在冊封徐氏為後的冊文中這樣寫道:

    內助藩國二十餘年,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濟朕艱難,同勤開國。

    “同勤開國”,就是朱棣認為,這江山是他倆共同打下來的。他要給她最隆重的封后大典。

    為了籌備封后大典,朱棣重新修繕了奉天殿,特意把皇后金寶上龜樣雕刻,改成了皇帝才能使用的盤龍的樣式。

    朱棣還一改朱元璋立後不祭告祖先,不頒發詔書的規矩,在封后大典這天,在南京皇宮的承天門上向天下人宣讀封后詔書,開創了明清兩代立後時詔告天下的先例。

    宣讀完畢後,朱棣更是親手挽著徐皇后去奉先殿祭告祖先。這代表著他們將攜手開啟一段新的旅程,他要做一個好皇帝,她要做一個好皇帝身旁的好皇后。

    對於如何做一個好皇后,徐皇后有自己的見地。她從不參與具體的政事,但是她會在大方向上表明自己的立場,進而影響朱棣的決策。

    她知道自古外戚專權之禍,徐家已經位列人臣,世襲了一個魏國公的爵位,所以當朱棣執意要給慘遭建文帝殺害的親弟弟徐增壽爵位時,徐皇后堅決反對。

    她時常勸諫朱棣要愛惜百姓,不要區別對待新舊臣屬,對於人才要破格提拔,朱棣皆深以為然。

    她也仍然用自己的方式愛著自己的男人。朱棣操勞國事,時常忘記吃飯,徐皇后就安靜的待在一旁陪著,等他一起用膳,陪他一起捱餓。

    她還教導臣婦們,不光要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也要在事業、德行上輔助自己的丈夫。她說:“吾在宮中旦夕侍皇上,未嘗不以生民為念,每承顧問,多見聽納。”言語中,盡顯恩愛。

    這樣一位好皇后,朱棣卻沒能與她白頭偕老。

    永樂五年,徐皇后病重,藥石無效,太醫們束手無策,朱棣大發雷霆。為了瞭解徐皇后的病情,朱棣信不過太醫,自己學起了醫術,可惜都無法對抗天命。

    徐皇后彌留之際,朱棣前去看她,徐皇后說:“生死有命,今後不能再繼續陪伴皇上了...“緩了口氣又說:”如今天下太平了,沒有刀兵,但民生還沒有完全恢復,希望皇上要多加體恤。“

    朱棣別的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只一個勁問,還有什麼話,徐皇后說:“希望皇上廣求賢才,明辨正邪,不要因為一點小過失就棄之不用,也不要因為一個人有小聰明就委以重任。教導子孫要以學業為重,對宗室也要恩義相待。我不能報答皇上對我的恩情了,惟願不要太驕縱了徐家人。”

    徐皇后一字一句以國家為重的遺言早已讓朱棣泣不成聲。徐皇后也跟著掉眼淚,她也捨不得朱棣啊。但徐皇后知道朱棣對自己的感情,最後不忘囑咐道:“希望皇上割恩自愛,不要為了自己太過傷心。”

    永樂五年七月,徐皇后駕崩,享年四十六歲。徐皇后的離世,讓朱棣情難自已,當著群臣的面,朱棣失聲痛哭,他說他從此再也聽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朱棣為徐皇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葬禮規格在明清兩代都是數一數二的。按照慣例,皇帝著喪服7~15日即可,但朱棣自己身著喪服百日。且無心朝會,乾脆輟朝一年,偶爾只在西角門等地聽政議事。朱棣覺得再隆重的葬禮也無法表達對失去徐皇后的悲痛之情。

    從此之後,朱棣再也沒有立過皇后,恐怕無人能取代徐皇后在他心中的位置。

    徐皇后生前最大的遺憾是沒能與朱棣再回一次北平,那個更像家的地方。另外,她還惦記著當年跟她一起守城的婦女們,還沒有報答恩賞她們當年的同袍之情。

    永樂七年,朱棣巡狩北京,到達北京的第二天,就犒賞當年的守城婦女,完成了徐皇后的遺願。

    在這一年,朱棣正式決定將他二人百年之後的家也安在北京,選在天壽山建造皇陵。為此徐皇后的靈柩在南京皇宮停了整整六年。

    永樂十一年,長陵皇陵建造完成,徐皇后才入土為安。此後數年,朱棣頻繁巡幸北京,動輒逗留數月,想來也是為了懷念徐皇后吧。

  • 2 # 歷史畫中人

    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歷史故事,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皇后,這些皇后有的是妖妃,有的是賢內助,在明朝有一個暴君一樣的皇帝,那就是朱棣,朱棣雖然對治理國家有自己的心得,但是對自己的手足不是那麼的友好。那麼朱棣的皇后是誰呢?

    明成祖仁孝皇后

    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3月5日—1407年8月6日),生於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棣的皇后也就是後來的仁孝文皇后。她是中山王徐達和正妻謝夫人的大女兒,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

    在史書中記載仁孝文皇后從小就聰明,喜歡讀書,所以被人說是女中諸葛。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知道有這麼一個女人,於是就叫來徐達說希望徐達將女兒嫁給他的兒子。徐達一聽立馬同意了。

    徐氏自幼入宮,選在燕王朱棣之側,洪武九年(1377年)正月被冊封為燕王妃,深得孝慈高皇后喜愛;仁孝文皇后進府以後,對下人平等,對自己的姑嫂體貼,朱元璋與馬皇后都對這個媳婦很是滿意。後來仁孝文皇后與朱棣前往自己的封地。後來在一些抵抗外敵的戰役之中,仁孝文皇后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幾次幫助朱棣取得勝利。

    後來。朱棣登基了,四個月以後,仁孝文皇后被冊封為了皇后,當上皇后之後,仁孝文皇后經常勸解朱棣禮賢下士,好好治理國家,朱棣對於仁孝文皇后提出的意見也是非常的認可。

    徐皇后一直深受明成祖的寵愛,但是她從不亂用私權,對於家人也是一視同仁。明成祖有意提拔其弟弟,但是徐皇后確表示不同意,不過明成祖還是加封了他。但是對於徐皇后她並沒有感激之意,可以說是一個公私分明的好皇后。

    朱棣的子女有一半都是皇后為他生的,這些孩子裡面包括了,太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明仁宗,漢王還有後來的趙王,但是除了太子性子比較的溫柔,其他兩個性子太過於蠻橫了。明成祖仁孝皇后還生了四個女兒,分別被賜了封號為永安,永平,安成以及咸寧。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十月上諡號曰“仁孝皇后”。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於長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上仁孝皇后尊諡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升祔太廟。

    朱棣妻子(徐皇后)怎麼死的?

    正史記載徐皇后是病逝明史徐皇后列傳裡寫“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疾革(就是病勢危急),惟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畜外家。又告皇太子:“曩者北平將校妻為我荷戈城守,恨未獲隨皇帝北巡,一賚恤之也。”是月乙卯崩,年四十有六。”明書宮闈記裡寫 “五年七月初四日,大漸(就是病勢加劇),遺令皇太子曰:“夙夜勤恪敬事君父。”崩壽四十六,合葬長陵。”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僅四十六歲。《明太宗實錄》記載了這樣感人的訣別一幕:徐皇后病危之際,朱棣前往探視,徐皇后囑咐朱棣說:“當今天下雖說太平,不用兵甲,但民生並沒有完全恢復,希望聖上多加體恤。”當朱棣問起皇后還有什麼要說的時,徐皇后說:“在用人時,要廣用賢才,明辨是非邪正,不要因為一個人有小過就棄之不用,也不要因為一個人有小聰明就委以重任,教導子孫以學業為重,對宗室以恩義相待。”並表示自己不能再報答朱棣的恩情,讓他不要驕縱她的孃家人。朱棣聽著,不禁泣不成聲,徐皇后也淚流滿面,在彌留之際還不忘勸朱棣以國為重,說自己生死有命,只希望他棄絕私恩、珍重自愛,別為自己過於傷心。

    徐皇后臨終之際,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機會和朱棣再回一次北京,報賞當年靖難時隨她一起守城的將校士民之妻,所以將這件事交代給皇太子朱高熾替她完成。永樂七年朱棣北巡,皇太子在南京監國,在車駕到達北京的第二天除賞賜北京官員軍民之外,也對守城婦女給予賞賜,完成了徐皇后的遺願。徐皇后還告誡皇太子朱高熾要“敬以事上,仁以撫下,肅以正家,恩以睦親”,要他時刻記在心上。對於皇長孫朱瞻基,徐皇后也有教誨,讓他專心致志、勤奮學習,並對朱棣說這個孫兒是遠大之器,讓他善加看待。徐皇后去世後,朱棣情難自抑,慟哭垂涕,群臣只能對他婉言勸慰。朱棣對群臣說皇后仁愛明察、賢能善良,將皇后比作東漢明德馬皇后和唐代長孫皇后那樣的賢后,並說皇后雖然身處宮中,但一心愛護百姓。想到皇后音容宛在,他痛惜道:“從此朕在宮中再也聽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朱棣悲痛之餘,決定不復立皇后, 也使得永樂一朝後位空缺長達十七年。朱棣又因徐皇后之喪白衣素服一年、輟視朝一年,日常只在西角門等地聽政議事;皇太子諸王為母親服斬衰三年之制,因徐皇后一直停靈未葬,皇太子在禫祭除服後又為母親服素服即白衣冠絰帶數月;群臣為皇后服斬衰二十七日、白衣素服一年,週年祭後群臣參朝時服淺淡色衣烏紗帽黑角帶,退朝辦事仍然素服,朔望朝見服公服朝服,一直到二週年過後禫祭禮畢才恢復正常。又在靈谷、天禧二寺為她舉行大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祿寺準備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為其上諡號曰仁孝皇后,據《金陵大報恩寺塔志》記載,朱棣曾下令在南京大報恩寺廣集僧眾,為仁孝皇后舉行了長達百日的薦揚法事。

    此外,朱棣還致書大寶法王分別于山西五臺山、南京靈谷寺為仁孝皇后建齋追薦冥福, 現存兩份書信均為黃蠟紙本、描金龍紋、漢藏文,原藏大昭寺;命正一嗣教真人張宇初率諸道眾為仁孝皇后舉薦揚大齋祈福超度。 徐皇后的突然去世對朱棣打擊很大,他一度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因而十分悲傷,在諡冊中提到“豈意盛齡,遽焉傾逝,朕心慟悼,萬姓盡傷。” 由於朱棣的重視,徐皇后的喪禮規格在明清兩代歷史上都是極為隆重的。

    永樂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冬至,以仁孝皇后喪免朝賀,北韓國王李芳遠派遣陪臣樸山言奉儀物致祭仁孝皇后。

    永樂六年八月二十日,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惹乃率其妃及弟妹男女並陪臣來朝,王妃所要進獻給皇后的箋表為金縷文,並且有本地土產奉上。這時徐皇后已經過世,朱棣便命人將其所進獻的箋表和土產陳列於靈前。

    永樂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暹羅國王昭祿群膺哆羅諦剌派遣使臣柰使賴卒等奉儀物致祭仁孝皇后,朱棣命中官到靈前告知。

    出於對徐皇后的深愛,朱棣從未在其生前冊封過一位妃子,直至永樂七年二月,徐皇后去世逾年,朱棣才舉行冊封典禮,正式冊封后宮諸嬪妃。

    永樂七年二月(1409年),朱棣北巡,回到了盛滿往事的北平,並著手遷都事宜,於是命禮部尚書趙羾和江西術士廖鈞卿等前往北京一帶卜選陵址,隨即選得吉地於昌平縣天壽山,同年動工營建陵寢。由於徐皇后一時無法入土為安,朱棣便將她的靈柩停放在南京皇宮中整整六年。

    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長陵地下玄宮落成,朱棣命次子漢王朱高煦將母親仁孝皇后的梓宮從南京護送至北京葬於長陵,同時下令巡狩北京,跟隨亡妻的靈柩北上。 [39] 徐皇后也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此後朱棣頻繁巡幸北京,動輒逗留數年。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壯志未酬的朱棣病逝於徵討漠北迴師途中,享年六十五歲。同年十二月,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初一,仁宗朱高熾遵照朱棣臨終時的遺囑,將母親仁孝皇后的神主與父親朱棣的梓宮合於一處祭祀。也正是由於朱棣的遺囑,使得他們成為明清兩代唯一一對已經去世多年的皇后和剛剛去世的皇帝同一天、同地點、同禮儀上尊諡的帝后。九月初十,仁宗為朱棣上尊諡曰“啟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為仁孝皇后上尊諡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升祔太廟。

    結語:

    對朱棣來說,徐皇后不僅是他的枕邊人,更是賢內助,是關鍵時刻能獨當一面的可以完全信任的夥伴。兩個人攜手走過了三十年,一直守望相助,他們之間的感情,在帝王家更像尋常夫妻。

    永樂五年,即便鄭和下西洋回來,即便《永樂大典》修成,對朱棣來說,他也只是感覺自己是一個沒了枕邊人的可憐人罷了!

  • 3 # 澹奕

    與其他多數朝代選擇貴女為後不同,明朝皇后絕大多數都出身平平,通常都來自尋常人家,然而唯有一人是個例外,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

    徐皇后的父親,就是中山王徐達,因此她是明朝家世最顯赫的皇后。

    朱棣與徐皇后感情深厚,絲毫不遜朱元璋對待馬皇后,並且朱棣膝下的諸多子女,基本都是徐氏所生,徐氏病故之後,朱棣也不再冊立中宮。

    王侯貴女,明朝出身最高的皇后

    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創立的功臣徐達的長女,徐達乃是明朝六王之首,諸功臣第一,他有個非常聰慧美麗的女兒,從小就博覽群書,被稱作“女諸生”。

    偶然的機會,朱元璋看中了聰慧美貌的徐氏,覺得她才貌俱佳,當即指婚給四皇子朱棣。

    明朝建立之後,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同時也是感慨於自己的出身,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後宮與諸王身邊的女子,不必家世顯赫,清白即可。

    然而,明朝建立後徐達以功封王,徐氏也因此成為了王侯家的女兒,家世之顯赫,縱觀整個明朝也再找不出第二人。

    徐氏被太祖指婚後,就入宮陪伴朱棣,兩人在大婚之前就已經相伴三年之久,而大婚後,夫妻倆鶼鰈情深琴瑟和諧,徐氏也深受馬皇后與明太祖的喜歡。

    朱棣就藩北平以後,徐氏隨行,成為了燕王正妃,此後接連生育。

    朱棣膝下共有四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都是徐氏所生,並且那個非徐氏所生的皇子早早就夭折了,朱高熾、朱高煦與朱高燧三兄弟,都是徐氏所出的。

    從生育的情況來看,徐氏也的確是非常受寵的,朱棣對於徐氏的感情非常深厚,相較於朱元璋對馬皇后,朱棣夫妻倆的感情也差不離。

    燕王賢內助,再到正位中宮

    明朝初期施行分封制度,朱元璋將自己的諸多兒子分封到各個地方就藩,而燕王屬於當時非常重要的一支,抵禦著漠北的勢力。

    正因如此,燕王府的機構繁雜,勢力龐大,而徐氏成為了燕王府的女主人。

    不得不說,徐氏的能力極其出眾,整個燕王府被其管理的井然有序,王府內外都十分和諧,朱棣也對其非常讚賞。

    在後來的冊立皇后的詔書中,朱棣讚美徐氏“嬪於肇封,家政輯寧”,在北平的歲月裡,徐氏成為朱棣家宅平安的重要支柱人物。

    建文帝時期,害怕諸藩王實力太強,尾大不掉,因此開始進行削藩,而這引起了燕王朱棣等諸侯王的反叛,由此引發靖難之變。

    朱棣興兵南下的時候,徐氏親自鎮守北平,替朱棣守護後方。

    徐氏的父親乃是明朝悍將徐達,作為將門虎女,徐氏也是個很有軍事謀略的女子,她為朱棣靖難之變奪位的成功,立下了大功。

    建文四年朱棣登基,改元永樂,正式冊立徐氏為皇后,並且朱棣破格將原本的皇后金寶龜紐改成了盤龍紐,開創明朝冊立皇后單獨頒詔的先河。

    一代賢后,可惜短壽

    毫無疑問,從各方面來說,徐氏都算是個極其完美的皇后,而她做了中宮之主以後,把朱棣的內廷也是打理得非常穩妥。

    只可惜天不假年,徐皇后入主中宮四年後,疾病離世。

    在明朝的正史記載當中,徐皇后是因病而離世的,這沒有任何存在疑雲的地方,只不過徐皇后離世的時候實在很年輕,才四十五歲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整個明朝時期,皇帝們都非常不長壽,能活過四十歲都算高壽,明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還不如之前的唐宋,徐皇后也不能說是短命。

    縱觀徐皇后的人生,若說其有長壽的條件,其實也是不對的,她嫁給朱棣的時候才十五歲左右的年紀,之後就開始不停生孩子。

    以前的醫療條件很不好,就算皇室也好不到哪裡去,徐皇后生育頻繁,很可能有所折損。

    在此之後,因為朱棣奪位等事件,徐皇后也是沒有閒下來的時間,平時也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她忙活奔走,勞心傷神,鳳體違和是常有的事情。

    徐皇后的病故,極有可能是因為常年的操勞奔波與年輕頻繁生養落下的病根,最終導致了中年去世,而徐皇后崩逝後,朱棣也不再冊立皇后。

  • 4 # 周柃利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仁孝皇后徐氏,她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她小的時候就特別嫻靜,喜歡看書,可以說得上是女生中的儒生。

    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此女賢淑,覺得很好,就把徐達找來,對他說我和你從平民時就私交很好,現在雖然成了君臣,但自古以來君臣互相合得來的都成了煙親。你的女兒這麼好,我想把她許給我的兒子朱棣。

    徐達聽了覺得這是莫大的福分,於是叩頭拜謝,徐氏和朱棣的婚事就這麼成了。

    1、徐氏在“靖難之役”中,成為朱棣後方輔助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徐氏被冊封為燕王妃,馬皇后對徐氏這個兒媳婦非常喜歡,等到朱棣被封為燕王去北平就藩,徐氏就成了燕王府真正的女主人。

    馬皇后去世後,為馬皇后守喪三年,期間徐氏按照禮制,飲食上素食淡飯。

    因為太子朱標早逝,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把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建文帝。

    建文帝一上臺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聽信黃子澄等人的意見搞削藩。

    眼見著好幾個藩王先後被廢為庶人、被殺,朱棣感覺到了危機,他先是裝瘋,被人告發後發動了“靖難之役”。

    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率軍去襲擊大寧,李景隆趁機圍擊北平。

    這時候朱棣的長子兼燕國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形勢十分危急,徐氏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了將門虎女的風範,凡事部署防禦的事情,朱高熾大都聽命于徐氏。

    李景隆猛烈進攻城,城中又兵力匱乏,徐氏激發百姓和士兵妻子的勢氣,發給她們武器和盔甲,讓她們一起抵禦進攻,因為有這些人的參與,北平才得以保全。

    2、徐氏是為賢淑的皇后,與明成祖伉儷情深

    再說說朱棣和徐氏的感情,他們可謂是伉儷情深。

    結婚後徐氏一直在懷孕生小孩,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長女永安公主、次女永平公主、三女安成公主、四女咸寧公主,全都是徐氏給朱棣生的。

    由此可見,朱棣是專寵徐皇后一人,根本不願意雨露均霑,愛一個人就和她生孩子,朱棣和徐氏生了那麼多孩子,真的是把一個君王的霸道和痴情發揮到了極致。

    艱苦卓絕的“靖難之役”持續了三年,最後終於以朱棣一方勝利告終。

    朱棣從一個藩王逆天改命成了大明朝的皇帝,而徐氏也成了皇后。成為皇后之後,徐氏並沒有仗勢欺人,驕縱跋扈,反而將一個賢妻做到了極致。

    (三個兒子:朱高燧、朱高熾、朱高煦)

    徐皇后叮囑朱棣,說連年征戰,百姓已經疲憊,應該讓他們好好休息。

    又說賢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不應該有了新的臣子而疏遠了舊臣,朱棣聽了總是對許皇后予以褒獎。

    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壽之前因為一直把中央的情報送到燕國,被建文帝殺了,朱棣篡位後想要封徐增壽為定國公,讓徐增壽的兒子繼承爵位。

    徐皇后知道後堅決不答應,但朱棣非要封,最後追封完後朱棣才告訴徐皇后,徐皇后因為這事不是她所願終究沒向朱棣謝恩。

    由此可見,她是一個多麼有主見和想法的女子。

    除此外,徐皇后作為後宮之首,雖不干涉朝政,但她覺得妻子的責任不僅是在服侍好丈夫的餐飯和服侍,還應該有其他方面的幫助。

    徐皇后把朱棣的一些重要的臣子的妻子找來,賜給這些夫人服冠和錢幣,讓她們鼓勵自己的丈夫,以國家百姓的生計為念。

    永樂五年,徐皇后病重,這時候她還不忘勸告皇上要愛惜百姓,廣求賢才,並且念念不忘當年為她守城門的那些人,覺得沒有和朱棣一起去北巡,感覺很遺憾。

    徐皇后去世後,朱棣特別悲痛,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個好妻子,以後再也沒有人在他耳邊叮囑他,說一些寬慰他的話了。

    徐皇后去世時四十六歲,死後朱棣封其諡號為仁孝皇后,並且之後再沒重立過皇后。

  • 5 # 靈芝142590566

    自古英雄也難逃“情愛”緝絆,畢竟都是血肉之軀嗎?有幾人能做到絕情絕愛呢?只不過是自古帝王多薄情罷了!誰願真正孤獨終老呢?

  • 6 # 我要解除鍵盤鎖

    朱棣一生只有9個子女,徐皇后一人就給他生了7個,殺人如麻的老朱對這個原配妻子感情還是很深的。

    公元1373年,大明徵虜大將軍徐達將年僅12歲的長女送到了皇宮中,名義上是跟著馬皇后學習禮儀。儘管徐達有些不捨,但自己很早就跟朱元璋定了娃娃親,答應將自己的大女兒嫁給皇帝的第四子,於是徐氏就這樣進宮,並認識了剛被冊封為燕王的朱棣。

    朱棣比徐氏大兩歲,兩個年輕人在宮中相伴讀書,度過了一段青澀的少年時光,就這樣一晃三年過去了。在那個時候,17歲已經是可以結婚的年齡了,於是朱元璋親自主持了兒子的婚禮,徐氏也風風光光的加到了燕王府,成為名副其實的燕王妃。

    徐氏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她不僅熟讀經書,還憑藉著超強的記憶力,被稱為女諸生,意思是學識淵博的學子。因為丈夫朱棣還沒前往封地北平,所以徐氏婚後在南京又住了4年,這期間她經常去拜見馬皇后和朱元璋,兩公婆對這個兒媳婦也很滿意。

    而朱棣自然也是深愛著妻子,兩人在結婚後的第二年便有了一個女兒,此後徐氏再接再厲,在8年時間裡又生了六個孩子。到1380年朱棣就藩後,徐氏也來到了北平,他與朱棣分工明確,男主外女主內,燕王妃要協助丈夫管理燕王府這個龐大的機構。

    由於生育了眾多的子女,徐氏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撫養朱棣的七個孩子,其中有3個兒子和四個女兒。朱棣負責鎮守北方,常年帶兵征戰在外,子女的教育問題自然需要徐氏多加操心,尤其是對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徐氏更是親自教導。

    朱棣在北平當燕王的二十多年中,徐氏這個賢內助的輔助是功不可沒的,起碼讓朱棣沒有了後顧之憂,因此夫妻兩人的感情一直不錯。隨著朱棣在1399年起兵造反,燕王的部隊需要南下進攻朝廷的軍隊,此時徐氏負責鎮守北平,成了朱棣軍隊的大後方。

    當時朱棣的軍隊雖然很精銳,作戰經驗也豐富,但與朝廷相比畢竟兵力懸殊太大,不可能分出太多兵力鎮守北平。朝廷看到了朱棣的弱點,於是命令李景隆出兵50萬,趁著朱棣進攻大寧的間隙,大舉圍攻北平城,此時朱棣的老巢危在旦夕。

    為了守住根據地,徐氏坐鎮守城總指揮的位置,她協同世子朱高熾親自召集守城的將士來佈置城防,下達了死守城池的命令。為了充實防禦力量,徐氏號召城內的婦女也參與戰鬥,併發給他們頭盔,徐氏還親自登上城樓督戰,向敵軍拋石塊、擲瓦礫。

    儘管李景隆的部隊人數眾多,也發動了很多次的攻擊,但北平城最終沒有被攻破,朱棣也及時帶領軍隊回援,解了北平之圍。在靖難之役中,徐氏憑藉從父親那裡學到的軍事知識,多次給朱棣出謀劃策,她完全是丈夫創業生涯中的合夥人。

    到了1402年,朱棣造反成功登上了皇位,此時就要冊封皇后,徐氏無可爭議地成為後宮之主。朱棣一生有名有姓的后妃有21人,但是僅僅只有3個人給他生了孩子,除了徐皇后的7個孩子外,剩餘的一子一女都是庶出,四子朱高爔還很早就夭折了。

    朱棣入主南京的紫禁城後,為了顯示徐皇后的特殊地位,還舉行了盛大的皇后冊封儀式,並且讓禮部的官員詔告天下,這種禮節也成了明清兩代皇帝冊封皇后的慣例。徐皇后的地位類似於朱元璋的馬皇后,他們都是皇帝創業的合夥人,自然無與倫比。

    徐皇后的父親徐達去世後,她的哥哥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另一位兄弟徐增壽也是軍隊高官。在靖難之役時,徐增壽曾經私下聯絡朱棣,並且通報朝廷裡的面軍情,後來被建文帝發現逮捕,並且在朱棣進城前處死了徐增壽。

    朱棣上位後,對這個曾經幫助自己的小舅子感激無比,於是想要追封徐增壽爵位,結果此事被徐皇后阻攔。徐皇后認為徐家已經有了一個公爵,不能仗著外戚的身份奢求過多的恩賜,況且徐增壽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徐景昌並沒有實際的功勞,不宜封為國公。

    儘管朱棣最後決定給徐景昌父子冊封定國公,但徐皇后還是懇請朱棣挑選出有名望的老師,讓其教導侄子徐景昌,以免讓他忘記自己的恩賜怎麼來的。徐家一門兩國公,而且一直伴隨整個大明王朝傳了兩百多年,這其中徐氏的功勞不可忽視。

    在朱棣的三個兒子中,朱高熾因為世子的身份被冊封為太子,徐皇后對這個兒子自然是很看重,經常加以教導。而且朱棣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還把這個長孫接到宮中撫養,只是朱棣政務繁忙,又經常出去打仗,實際撫養長孫的自然也是徐皇后。

    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兄弟性格暴虐,經常在外面惹事,除了朱棣之外,也只有徐皇后能夠管住這哥倆,讓他們不敢太過造次。徐皇后曾經多次給朱棣建議,不能只關注太子,其他兩個兒子以後都是輔佐社稷的王爺,對他們的教導工作自然也不能馬虎。

    對於朝廷上的事情,徐皇后也經常給朱棣建議,包括對官吏的管理,不能只按照資歷來提拔,也要敢於破格錄用那些表現突出的人。徐皇后自幼在宮中,她深受馬皇后親民思想的影響,所以也能夠體恤百姓,在很多時候能夠讓暴虐的朱棣冷靜下來。

    在執掌後宮的過程中,徐皇后參考婆婆馬皇后的論述,將治理後宮的一些心得和條例記錄下來,並且擴充寫成《內訓》二十篇,用來教導後宮的嬪妃。徐皇后還蒐集一些古文資料,編纂出了《勸善書》等文章,這些作品後來被收錄到了《永樂大典》傳世。

    可能是因為操勞過度,徐皇后在1407年7月一病不起,即便到了彌留之際,她仍然讓朱棣不要妄動刀兵,儘量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對於自己的孃家人,徐皇后也告誡朱棣不要過嬌慣他們,以免外戚權力過大而影響了皇權,造成國家不穩定。

    在徐皇后去世後,朱棣十分悲痛,畢竟這個結髮妻子曾經給了他太多的慰藉,妻子的逝世頓時讓他老了很多。為了完成徐皇后最後的遺願,朱棣在1407年北巡北平,他親自代替妻子賞賜了當年奮力守城的軍民,並且慰問了那些協助戰鬥的婦女。

    自從徐皇后去世,朱棣就沒有再冊封過皇后,這個位置一直空缺了17年,直到朱棣去世為止。而且因為思念妻子,朱棣一直沒有將徐皇后下葬,而是將她的靈柩停在南京的皇宮長達6年之久,很多藩屬國在此期間發來悼念的文書,朱棣也一一接納。

    早在1406年,朱棣將決定遷都北京,而他自己的長陵也建在了那附近,等到長陵的地下玄宮在1413年落成,朱棣才將妻子運到北方入土為安。那時朱棣經常一個人跑到北京待著,讓太子在南京坐鎮,他在北京一呆就幾年,期間經常去祭奠亡妻。

    到了1424年正月,64歲的朱棣再次北伐,他調集了大批精銳明軍,準備出征塞外,但這次他再也沒有回來。朱棣病逝前,留下遺詔讓朱高熾繼位,並且囑咐兒子將自己和徐皇后合葬,在朱棣去世半年後,他與徐皇后一起被安葬在了長陵。

    徐皇后是朱棣的髮妻,不同於古代很多皇帝與皇后都是政治婚姻,兩人從小就有很深的感情,他們的關係甚至比朱元璋與馬皇后還要牢固。而徐皇后的地位一方面得益於創業合夥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自朱棣後,明朝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子孫所決定的。

  • 7 # 讀書悟道

    那年,他十六歲,她十四歲,她成為了他的王妃。三十年後,她撒手人寰,獨留他暗自傷悲,開啟了對她長達十七年的追憶。

    他是大明第三任帝王朱棣,她是他唯一的皇后--徐皇后。

    十六歲了,給我一個姑娘

    洪武八年(1375年)冬,朱元璋讓太子朱標帶著他的兄弟們出遊中都講武去了。如此重大的安排,燕王朱棣卻沒有同行,因為他要結婚了。

    媳婦是朱元璋選的,選的是徐達長女徐大小姐。有一天,朱元璋和徐達坐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朱元璋突然問了一句:“聽說愛卿的長女,人稱“女諸生”,還未曾婚配吧?”(“諸生”即為受過傳統儒家教育,工於經史的生員,徐皇后能有“女諸生”之名,可見其才學修養。)

    徐達一聽,馬上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這是要給兒子選妃呀,不知是哪位王子。只聽朱元璋又說:“朕與愛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來,君臣相契,兒女結姻。聽說長女自幼賢淑好讀書,聲名遠播,不知肯否將她嫁與朕的四子朱棣?”

    徐達當然是求之不得,女兒當不了太子妃,當個王妃也挺好,不過他沒想到,多年以後他的女兒直接升級為皇后。

    說起來,徐達與朱元璋的緣分確實不淺。兩人從小是玩伴,長大後一起開闢天下,是戰友更是過命兄弟,就連徐達的老婆謝氏,都是朱元璋做主賜給徐達的。如今朱元璋提出要與兄弟做兒女親家,徐達自然是無可推辭的。

    朱元璋為朱棣選得這門親,在眾兒子當中也算是最體面的。貴為太子的朱標,娶的不過是常遇春的女兒;二哥秦王朱樉,正妃娶的是北元第一猛將王保保的妹妹,次妃是寧河王鄧愈的女兒;三哥晉王朱棡,正妃娶的是永平侯的女兒。

    雖說哥哥們娶的也是名門之後,不過在門第和才華方面,與徐家大小姐相比還是差了些。或許冥冥之中早已註定,朱元璋對朱棣確實有所偏愛。

    訂親的日子選在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這一天註定是朱棣永生難忘的日子。當日,由宣制官在宮中正式宣佈“冊徐氏為燕王妃”,然後到魏國公府行納采、問名之禮,並訂好了迎親的日子。

    這一年,他十六歲,她十四歲,她成為了他的燕王妃。新婚之後,夫妻倆恩愛,徐氏知書達禮,品貌出眾,為人處事展示出了與她的年齡不相符合的成熟與穩重,馬皇后也非常喜歡她。

    不過小兩口的蜜月期剛過,朱棣就被派往鳳陽,與已經在那裡的兄弟們一起開始軍旅生活。

    朱元璋的用意十分明確,就是要兒子們在就藩之前,讓他們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以便日後守好藩鎮。選擇鳳陽也是用心良苦,畢竟那片土地是祖宗肇基之地。

    鳳陽“軍訓”之後,朱棣就要到北平就藩,帶著他的王妃,到那裡開闢屬於自己的事業。

    一起闖天下的日子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朱棣終於收到了就藩北平的詔書,雖然遲到了四年,但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三月二十一,朱棣離開南京,帶著他的王妃起身前往北平就藩,這一年,朱棣二十一歲,燕王妃十九歲,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徐王妃肚子裡還馱著一個兒子。

    由於伉儷情深,婚後徐氏頻繁懷孕生子,相繼為朱棣誕下三子四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棣決定起兵造反,次年率軍南下,開啟了他的“靖難之役”,這一戰就是四年。

    公元1399年,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北伐平叛。這對朱棣來說既是好訊息,又是一個壞訊息。好處在於他對李景隆十分了解,當即指出了李的五大敗筆;壞訊息是李景隆帶了五十萬大軍向他襲來。

    為了擴大兵力,他決定冒一次險,前往大寧向十七弟寧王朱權借兵,寧王手中的朵顏三衛可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

    就在朱棣準備前往大寧之時,朝廷的遼東軍馬已入關進攻永平。為解永平之圍,朱棣親率大軍前去解圍。燕軍進抵永平,遼東軍馬退保山海關。隨後朱棣直奔大寧去見朱權。

    此時,李景隆的大軍已順利抵達了北平城下,而北平城內只有一萬兵馬。由徐王妃、世子朱高熾、道衍高僧和真定之戰後降附的朝廷將領顧成主持北平防守事宜,可以說極為薄弱。

    如今朱棣的大寧之行很順利,而北平卻處於危急之中,身在城內的徐王妃如何應對李景隆的圍困呢?

    據《明史》記載,“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禦,多稟命於後。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後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由此可見,雖然當時朱高熾以世子身份留守北平,但在防禦部署方面卻是聽從徐王妃的調遣。雙方爭奪的焦點之戰集中在了北平的九座城門,特別是南城的麗正門在朝廷軍的猛攻下,數次陷入危機。

    在如此危急關頭,徐氏臨危不懼,為將士和城中留守的妻了們發放鎧甲和兵器,讓她們登城守衛,激勵她們保衛自己的土地,北平城這才得以保全。徐王妃不魁是將門虎女。

    1402年,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順利登基為帝,封徐氏為皇后。朱棣在北平生活的二十年時間裡,身邊只有徐氏一位夫人,實行了嚴格的一夫一妻制。

    作為藩王,他可以享受大約五萬石的歲祿,還有數量不菲的食鹽、布匹和茶葉,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娶十來個小妾,養幾十個孩子都不成問題。但他並沒有那麼做,可見,徐王妃在他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失妻之痛,意難平後的瘋狂思念

    成為皇后的徐氏,一點也沒倦怠。身居後位的她,不僅關心朱棣的飲食起居,在管理好後宮的同時,也不時地向朱棣提出自己對政事的看法。

    徐皇后建議朱棣在征戰之後給兵民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還勸他任用前朝皇帝遺留的老臣賢才,對親人實行寬待的仁政。朱棣採用了她的進言,並對她誇讚有加。正如她對大臣夫人們所言:“吾在宮中旦夕侍皇上,未嘗不以生民為念,每承顧問,多見聽納。”

    徐皇后雖身份尊貴,但為人低調,自覺地抑制外戚勢力,對自家從不驕縱。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壽,在靖難時曾暗中輔弼朱棣,被建文帝所殺。朱棣稱帝后,追贈他為定國公,又讓他的兒子徐景昌承襲了爵位。追封令下達後,他向徐皇后說起此事,不料被徐皇后嚴辭拒絕,她說她並不希望受此私恩,朱棣聽了挺生氣,說他是以公道治理天下,哪裡有什麼私心。不過帝令已出,徐皇后也只好接受。她希望皇上賜師給徐景昌,嚴格教導他,以不辱皇上如此大恩。

    此外,徐皇后的後宮管理工作也相當出色。他從《女憲》、《女誡》、《內訓》中摘錄出二十篇,寫成《勸善書》頒佈於天下,以此倡導女子輔佐夫君,修德行善。

    就是這樣一位各方面都很出色的皇后,或許天妒奇才,不幸於1407年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她都不忘規勸朱棣,“惟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畜外家”。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僅四十六歲。《明太宗實錄》記載:“後崩,上哭慟,群臣奉慰,上曰‘皇后仁明賢淑,漢馬氏唐長孫之倫也,雖處中宮,其一念惟在仁民,繼今朕入宮,不復聞直言矣。’”

    對朱棣而言,徐皇后能讀懂他的世界;對徐皇后而言,朱棣發自內心的深愛她。徐皇后去世後,朱棣悲痛不已,並決定不再復立皇后,致使永樂一朝後位空缺長達十七年。

    徐皇后的突然離世對朱棣打擊很大,在諡冊中有提到“豈意盛齡,遽焉傾逝,朕心慟悼,萬姓盡傷。”。對於徐皇后的葬禮,其規格在明清兩代史上也是極為隆重的。

    朱棣本人白衣素服一年、輟視朝一年,只在西角門等地聽政議事;太子及諸王為母親服斬衰三年,群臣為皇后服斬衰二十七日、白衣素服一年。所有祭奠禮儀一直持續了兩年才恢復正常。

    徐皇后一直有一個心願,她希望大有生之年和朱棣再回一次北平,犒賞當年靖難時和他們一起戰鬥的將校士民之妻,臨終之際,她把這件事託付給了太子朱高熾,請兒子替她完成。

    永樂七年二月(1409年),朱棣北巡,留太子在南京監國,他回到了盛滿往事的北平。在到達北平的次日,他就賞賜了北京的官員軍民和守城婦女,也算是圓了徐皇后的心願。這一次,他還做了一個決定,遷都北平。

    徐皇后死後,她的靈柩一直停放在南京皇宮沒有入葬。這次北平之行,朱棣還在北平一帶選擇了陵寢。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長陵地下玄宮終於建成,在南京停留了六年的徐皇后梓宮終於可以入土為安了,徐皇后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此後在遷都前,朱棣頻繁巡幸北京,動輒逗留數年。

    徐皇后死後,據《明史·紀綱傳》記載,各地給成祖進貢了不少美女。朱棣見她們年紀尚小,特下旨放到宮外圈養。在野史中也有提及,傳聞,明成祖某次活剮了三千宮女,只因某太監和宮女搞對食,但是否真有其事,正史中沒有記載。

    可見,不論正史還是野史,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朱棣的後宮並不缺美女。但奇怪的是,在他稱帝后的二十二年裡,再也沒有子女出生。對於這一點,也成為一個歷史懸疑問題。

    或許有一個解釋比較合理,那就是,徐氏死後,他的私人時間都用來思念了,哪有時間再去生孩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歸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在臨終之際,他交代給太子,讓仁孝皇后的神主與自己的梓宮合於一處祭祀。同年十二月,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一場長達十七年的思念終於結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月雲給女婿按摩完全不避嫌,是真沒分寸感還是她的手段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