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得陳宮為謀士,偷襲劉備的徐州,佔領徐州,俘虜劉備妻子老小。劉備向呂布求和,呂布派劉備守下邳。
袁術派大將紀靈率軍三萬攻打劉備,劉備不能敵,求救於呂布。呂布也不想得罪袁術,於是就讓人請劉備和紀靈來赴宴,想勸和兩家各自收兵,紀靈不和。
於是讓部下把他的方天畫戟插在離轅門一百二十步的地方,然後說:我如果射中畫戟的小枝,則你們兩家和好,誰不遵守我打誰;如果射不中,你們是打是和,我不管了。是和是戰,但憑天意。
說罷,引弓一箭,正中小支。引得眾人齊聲叫好。要知道,那時候即使黃忠,也是隻能射到百步之遙,可見呂布臂力大,箭術高強。
呂布採取陳宮之謀,攻取劉備,關張失散,劉備逃歸曹操。曹操劉備分兵進攻呂布,以陳登父子為內應,呂布大敗,退守下邳。
下邳城堅,並且糧食充足,曹軍兩月攻取不下。陳宮向呂布建議,呂布領騎兵出城立寨,與城裡互為犄角之勢。曹軍攻城,則呂布襲其後;曹軍攻呂布,則陳宮襲其後。可以說陳宮的建議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已成甕中之鱉,已經別無他策。
陳宮的計策其實並不一定成功,因為曹操可以一邊攻城,一邊在半路上埋伏軍隊,等呂布軍到,兩邊殺出。因為犄角之勢,中間必定有一段距離,不然怎麼實現首尾夾擊呢?這段距離曹軍完全可以實現伏擊。
為什麼說陳宮的計策又是正確的呢?因為當時的情況當時的條件,這已是最好的策略了,有時候戰爭賭的就是運氣,曹操再聰明,也有千萬分之一的可能大腦短路吧。
呂布剛要出城,其妻嚴氏認為呂布出城,一旦城裡陳宮圖謀不軌,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呂布決定堅守城池。結果浪費了這個不是機會的就會。
越是危機時候,越要相信自己人。內部之間無端猜忌,只會失敗得越快。
曹操久攻不下,採用郭嘉的計策,決泗水河水淹下邳。呂布無計可施,整日飲酒澆愁,對待部下越發刻薄,結果引發部下縛呂布降曹操。
曹操洋洋得意,在白門樓審訊呂布一干人等。呂布此時大喊:縛太急,乞緩之。曹操答:縛虎不得不急!呂布武藝超群,智商超低,你現在是階下囚,你還喊綁的太緊了?
陳宮堅決不降,一心求死,曹操為之落淚,還幫他照顧一家老小;張遼大罵曹賊,堅決不跪,結果被曹操收為大將。有尊嚴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哪怕是敵人。
呂布作為敗軍之將,不僅向曹操攀交情,而且向劉備攀交情,望其念轅門射戟之情,在曹操面前說句好話。
結果劉備對曹操說,你沒看見丁原和董卓的下場嗎?曹操遂殺呂布。
很多讀者認為是劉備害死了呂布,其實不然,呂布的死可以說是自找的。
首先呂布為人反覆無常,為小利而忘命。先殺丁原,後殺董卓,再後奪取對他有恩的劉備的徐州。見利而忘義,為世人所不齒。呂布原準備投袁術,袁術惡其為人而不納;投袁紹,結果差點被袁紹派人暗殺了。可見曹操也不會喜歡呂布,同時他也不想當丁原董卓。
再次,有陳宮張遼的骨氣在先,看到呂布那沒有骨氣的樣子實在是噁心。沒有骨氣的人最容易買主求榮。看看近現代中國之漢奸。以曹操識人之明,豈可不知?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他不該向劉備求命。因為此時的劉備已經歸附曹操,是曹操的手下,你呂布還沒投降是外人,外人和內侍親近,古之大忌也。我還沒說話,你就和我手下勾搭上了,要是我留下你,說不定哪天你和我身邊的某人勾結,我防不勝防啊。你活著我就不安心,不殺你殺誰?
最後,也怪呂布亂說話。呂布說,你最怕的不就是我嗎?如今我服了,你為大將,我為副將,天下就平定了。呂布原話: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呂布也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結果還不是成了階下囚。你當副將,還要帶兵,萬一你造反我怎麼辦?你我一起定天下,言外之意你我平分天下?天下只屬於一個人,那就是曹操,那就只好殺你咯。
反觀劉備,就是老司機了。他勸曹操殺呂布,因為他只有這個選擇。表面上劉備氣憤呂布奪他徐州,實際他已經猜透曹操的心理,呂布必死。如果他勸不殺呂布,以老曹的精明,你讓我當丁原董卓,那你……再者,劉備新降,不向曹操表忠心,不想混了吧?包括勸曹操不殺張遼,他都是在表忠心,其實內心未必不想殺張遼,為自己除一個勁敵。當時的條件,只能這樣做,活命要緊。
很多人認為劉備故意激曹操殺呂布,為自己除一大患。其實這是誤解,畢竟形勢不饒人,以曹操的精明,豈會中劉備之計?一旦被識破,劉備就會成刀下之鬼。所以我認為劉備說的是真心話。羅貫中也道:玄德既知能啖虎,爭如留取害曹瞞?老羅也認為劉備說的是真心話。
人中呂布被殺,好多三國愛好者扼腕嘆息,很多三國穿越劇都選擇呂布不死,呂布在三國粉絲中地位很高,原因有且只有一個:呂布武功高。
現在可以設想,如果曹操不殺呂布,天下格局會如何?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古代的戰爭模式。
第一,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兩軍對壘,雙方大將首先廝殺。
比如溫酒斬華雄,許褚戰馬超。真實的古代戰爭會是如小說那樣嗎?從正史來看,沒看到先鬥將再鬥兵的記載,即使如常遇春,也是身先士卒,率先衝鋒,並沒說他去鬥將。所以鬥將是小說的需要,並不符合戰爭規律。為將者,坐鎮中樞。
既然不鬥將,以呂布之勇,並不稀罕,最多可為先鋒。
第二,何為名將?
《孫子兵法·計篇》雲:“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就是說,作為將領必須具備多謀善斷、賞罰有信、愛護士卒、勇敢堅定、明法審令五項標準。觀之呂布,這五條都不具備。有人反對:呂布是三國武藝最高的人,怎麼還說他不具備勇呢?
此勇非彼勇也。昔荊軻刺秦,有助手秦舞陽,曾手殺三人揚長而去,剛入秦宮而色變,而荊軻談笑自若,孰勇孰怯?呂布臨刑而喊饒命,比之陳宮張遼,孰勇孰怯?
呂布充其量也就是一勇士,非大將之才,更非王佐之才。做先鋒可以,做大將比曹仁,張郃,徐晃,張遼差的遠。
真實的戰爭不是靠主將的武藝,而是靠為將的智謀和膽識。呂布有利則行,無利則叛,無人敢用。
縱觀曹營,缺的是獨當一面的統帥,不缺勇夫。典韋,許褚都有萬夫不當之勇,武藝在張遼徐晃之上,可典韋許褚只是曹操的護衛,而張遼徐晃卻為統兵之將,可見曹操用人之明。
所以,曹操不缺呂布,缺的是周亞夫。呂布不死,可能曹操重蹈董卓的覆轍。曹操後來也成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難保誰誰誰又出一個離間計。
呂布不死,三國會更亂,不僅不能幫助曹操實現統一,還可能壞曹操的好事。所以曹操必殺呂布。
如果呂布不死,三國更混亂,越亂越可能實現統一,就不會有三分天下。應該說呂布不死,三國時期不會持續這麼久,會加速實現全國統一。
呂布得陳宮為謀士,偷襲劉備的徐州,佔領徐州,俘虜劉備妻子老小。劉備向呂布求和,呂布派劉備守下邳。
袁術派大將紀靈率軍三萬攻打劉備,劉備不能敵,求救於呂布。呂布也不想得罪袁術,於是就讓人請劉備和紀靈來赴宴,想勸和兩家各自收兵,紀靈不和。
於是讓部下把他的方天畫戟插在離轅門一百二十步的地方,然後說:我如果射中畫戟的小枝,則你們兩家和好,誰不遵守我打誰;如果射不中,你們是打是和,我不管了。是和是戰,但憑天意。
說罷,引弓一箭,正中小支。引得眾人齊聲叫好。要知道,那時候即使黃忠,也是隻能射到百步之遙,可見呂布臂力大,箭術高強。
呂布採取陳宮之謀,攻取劉備,關張失散,劉備逃歸曹操。曹操劉備分兵進攻呂布,以陳登父子為內應,呂布大敗,退守下邳。
下邳城堅,並且糧食充足,曹軍兩月攻取不下。陳宮向呂布建議,呂布領騎兵出城立寨,與城裡互為犄角之勢。曹軍攻城,則呂布襲其後;曹軍攻呂布,則陳宮襲其後。可以說陳宮的建議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已成甕中之鱉,已經別無他策。
陳宮的計策其實並不一定成功,因為曹操可以一邊攻城,一邊在半路上埋伏軍隊,等呂布軍到,兩邊殺出。因為犄角之勢,中間必定有一段距離,不然怎麼實現首尾夾擊呢?這段距離曹軍完全可以實現伏擊。
為什麼說陳宮的計策又是正確的呢?因為當時的情況當時的條件,這已是最好的策略了,有時候戰爭賭的就是運氣,曹操再聰明,也有千萬分之一的可能大腦短路吧。
呂布剛要出城,其妻嚴氏認為呂布出城,一旦城裡陳宮圖謀不軌,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呂布決定堅守城池。結果浪費了這個不是機會的就會。
越是危機時候,越要相信自己人。內部之間無端猜忌,只會失敗得越快。
曹操久攻不下,採用郭嘉的計策,決泗水河水淹下邳。呂布無計可施,整日飲酒澆愁,對待部下越發刻薄,結果引發部下縛呂布降曹操。
曹操洋洋得意,在白門樓審訊呂布一干人等。呂布此時大喊:縛太急,乞緩之。曹操答:縛虎不得不急!呂布武藝超群,智商超低,你現在是階下囚,你還喊綁的太緊了?
陳宮堅決不降,一心求死,曹操為之落淚,還幫他照顧一家老小;張遼大罵曹賊,堅決不跪,結果被曹操收為大將。有尊嚴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哪怕是敵人。
呂布作為敗軍之將,不僅向曹操攀交情,而且向劉備攀交情,望其念轅門射戟之情,在曹操面前說句好話。
結果劉備對曹操說,你沒看見丁原和董卓的下場嗎?曹操遂殺呂布。
很多讀者認為是劉備害死了呂布,其實不然,呂布的死可以說是自找的。
首先呂布為人反覆無常,為小利而忘命。先殺丁原,後殺董卓,再後奪取對他有恩的劉備的徐州。見利而忘義,為世人所不齒。呂布原準備投袁術,袁術惡其為人而不納;投袁紹,結果差點被袁紹派人暗殺了。可見曹操也不會喜歡呂布,同時他也不想當丁原董卓。
再次,有陳宮張遼的骨氣在先,看到呂布那沒有骨氣的樣子實在是噁心。沒有骨氣的人最容易買主求榮。看看近現代中國之漢奸。以曹操識人之明,豈可不知?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他不該向劉備求命。因為此時的劉備已經歸附曹操,是曹操的手下,你呂布還沒投降是外人,外人和內侍親近,古之大忌也。我還沒說話,你就和我手下勾搭上了,要是我留下你,說不定哪天你和我身邊的某人勾結,我防不勝防啊。你活著我就不安心,不殺你殺誰?
最後,也怪呂布亂說話。呂布說,你最怕的不就是我嗎?如今我服了,你為大將,我為副將,天下就平定了。呂布原話: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呂布也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結果還不是成了階下囚。你當副將,還要帶兵,萬一你造反我怎麼辦?你我一起定天下,言外之意你我平分天下?天下只屬於一個人,那就是曹操,那就只好殺你咯。
反觀劉備,就是老司機了。他勸曹操殺呂布,因為他只有這個選擇。表面上劉備氣憤呂布奪他徐州,實際他已經猜透曹操的心理,呂布必死。如果他勸不殺呂布,以老曹的精明,你讓我當丁原董卓,那你……再者,劉備新降,不向曹操表忠心,不想混了吧?包括勸曹操不殺張遼,他都是在表忠心,其實內心未必不想殺張遼,為自己除一個勁敵。當時的條件,只能這樣做,活命要緊。
很多人認為劉備故意激曹操殺呂布,為自己除一大患。其實這是誤解,畢竟形勢不饒人,以曹操的精明,豈會中劉備之計?一旦被識破,劉備就會成刀下之鬼。所以我認為劉備說的是真心話。羅貫中也道:玄德既知能啖虎,爭如留取害曹瞞?老羅也認為劉備說的是真心話。
人中呂布被殺,好多三國愛好者扼腕嘆息,很多三國穿越劇都選擇呂布不死,呂布在三國粉絲中地位很高,原因有且只有一個:呂布武功高。
現在可以設想,如果曹操不殺呂布,天下格局會如何?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古代的戰爭模式。
第一,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兩軍對壘,雙方大將首先廝殺。
比如溫酒斬華雄,許褚戰馬超。真實的古代戰爭會是如小說那樣嗎?從正史來看,沒看到先鬥將再鬥兵的記載,即使如常遇春,也是身先士卒,率先衝鋒,並沒說他去鬥將。所以鬥將是小說的需要,並不符合戰爭規律。為將者,坐鎮中樞。
既然不鬥將,以呂布之勇,並不稀罕,最多可為先鋒。
第二,何為名將?
《孫子兵法·計篇》雲:“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就是說,作為將領必須具備多謀善斷、賞罰有信、愛護士卒、勇敢堅定、明法審令五項標準。觀之呂布,這五條都不具備。有人反對:呂布是三國武藝最高的人,怎麼還說他不具備勇呢?
此勇非彼勇也。昔荊軻刺秦,有助手秦舞陽,曾手殺三人揚長而去,剛入秦宮而色變,而荊軻談笑自若,孰勇孰怯?呂布臨刑而喊饒命,比之陳宮張遼,孰勇孰怯?
呂布充其量也就是一勇士,非大將之才,更非王佐之才。做先鋒可以,做大將比曹仁,張郃,徐晃,張遼差的遠。
真實的戰爭不是靠主將的武藝,而是靠為將的智謀和膽識。呂布有利則行,無利則叛,無人敢用。
縱觀曹營,缺的是獨當一面的統帥,不缺勇夫。典韋,許褚都有萬夫不當之勇,武藝在張遼徐晃之上,可典韋許褚只是曹操的護衛,而張遼徐晃卻為統兵之將,可見曹操用人之明。
所以,曹操不缺呂布,缺的是周亞夫。呂布不死,可能曹操重蹈董卓的覆轍。曹操後來也成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難保誰誰誰又出一個離間計。
呂布不死,三國會更亂,不僅不能幫助曹操實現統一,還可能壞曹操的好事。所以曹操必殺呂布。
如果呂布不死,三國更混亂,越亂越可能實現統一,就不會有三分天下。應該說呂布不死,三國時期不會持續這麼久,會加速實現全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