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底藏花倦拋書

    佛之初論。

    丁元英和韓楚風在一禪寺門口,拜見寺廟主持智玄大師,5萬元遞進去換來一個“非也”,10萬元只多了一個“非也”。

    韓楚風沒了主意,丁元英用“謅詞”一招,敲開了寺廟的大門。

    一禪寺的智玄大師站在門口,請丁元英和韓楚風二位進房,三人圍桌坐下。智玄大師開門見山問丁元英,敢問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什麼呢?

    不明就裡的韓楚風,拿起桌上丁元英那首所謅之詞,念道: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靜。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

    都是痴人說夢。

    面對智玄大師的考問,丁元英認為,真經是真理真相的終極規律,在佛教來說,是能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達到這個目標,最可行的是靠內心的領悟,而不是一味外在的形式追求,佛教太強調或注重外在的修行方式,就容易執著於表象,最後雖然不會有什麼大錯,卻很難說成佛。

    丁元英認為,佛是覺性,如果他超越了人的思維,就不能以人的標準來衡量,世間以為修行的終點是圓滿,但圓滿的事實是量化的。一個能量化的佛,怎麼會是真的佛呢?

    丁元英認為,佛教的本質追求真理真相的道法,從形式來說,是教人行善的教義。從大眾來說,是追求成為善良人的方法論。

    從對話中,智玄大師知道丁元英是一個有自己信仰的人,無意心入佛門,就不再勉強。

    得救之道論。

    丁元英把來寺廟的緣由,神話、扶貧、王廟村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以及將要做的向智玄大師簡要講了一遍。

    智玄大師按丁元英的行事邏輯推理,丁元英既然決定做這件事,肯定是深思熟慮過的,那為何要來討個心安?

    丁元英認為,自己雖然有點學問,但這個起心動念,到底能不能經受住是非的定論,他想從佛法裡面尋得答案。

    智玄大師從一個修行者的角度,送給了丁元英四個字“大愛不愛”。

    這讓我想起了《道德經》上面講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丁元英雖以一股外來的強力投入到王廟村,會改變很多人和事,但不違背天道規律,而且初衷是好的,所以可視為“大愛”,丁元英這才從心裡面開始感到安慰。

    智玄大師補充到,在他看來,社會發展導致產生的貧富、等級,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必然代價。而佛的現代價值,並不在謀求改變這種自然的外在狀態,佛的意義,在於度一個人的心,讓有緣之人能修一顆平常心,了卻心苦。

    智玄大師坦言,等級是天道與代價。這種不拘門戶的見解,讓韓楚風甚為欽佩。

    傳統現代之論。

    丁元英認為,傳統文化的主流釋、儒、道,有它的歷史價值。但在現代社會,皆空、無為、中庸這些道理,它的弊端,會抑制人的個性發展,讓人產生求生、求解的消極影響。

    這不利於發展現代的市場經濟,不利於民主與法治的建設。所以丁元英覺得,如果傳統文化照搬硬套,那將很糟糕,正確的方向應該是改良式的傳承。

    智玄大師請丁元英開誠佈公的談談,對於佛法現代化的一些理解。

    丁元英認為,佛法最精妙的地方是探尋真理真相的辯證思維,那是一種讓人驚歎的智慧。

    佛教包含了佛法,但佛法是有別於佛教的。佛教利用佛法求證已經預設的結果,證到最後的目的,只是給心找個不苦的理由。

    佛教為了讓世人容易接受,以佛的名義,建造了諸多的假相,而對這種假相的執著,讓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貪執的弱勢文化特徵。

    如果佛教能超脫本身,不再拘泥於個人解脫這樣的單一目的,那麼,以佛法的思維高度和揭示的真理真相,佛法的佛教將超越宗教的功能和意義。

    這時的佛教才能讓大眾擁有真正的智慧,不僅有利於社會的發展,也有利於民生的建設,這才是實至名歸的普渡眾生。

    智玄大師感慨,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丁元英附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我不知道對與否,但他們兩位高人最後的結論,我是認同的。我一直認為,佛教裡面有很高的智慧,只是對於宗教的迷信式的崇拜,遮蔽了那些熠熠發光的財富。

    佛法高深,但佛法不該單調,也應該包容,人的追求不同,就該從佛法裡看到和學到不同的東西。

    假以時日,我也想了解和學習,那些拋開宗教之外的智慧,怎麼樣合理的為個人所用。

    九字之境。

    智玄大師到書案前,用宣紙把丁元英的那首詞的上闕,改了幾個字,寫道。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務取真經

    一生一滅一枯榮

    皆有因緣註定

    這個天,不是眾生以為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天,這個天是天道,是規律,是實實在在的真理真相,所以改成“方知”。

    以外在的方式修行做個善人,雖不能確定方式怎麼樣,但能讓迷途的人精進,它就是真經,是真經,就有得到的價值和意義。

    悲喜本來就是沒有分別的,來了就接受,走了就隨它。

    一切的發生自有它的因果,隨緣、自在就可以。

    智玄大師的九字改動,理還是那個理,直指事物的本質,卻顯得的平和、智慧,與丁元英那種刀劍俠客的感覺全然不同,韓楚風讚歎不已,丁元英也感觸頗多。

    智玄大師把修改的九字上闕送給丁元英,並定下下闋之緣。

    智玄大師評價丁元英的品性,三氣居中。

    韓楚風不解其意的問,哪三氣?

    智玄大師答,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

    韓楚風心裡一顫,問,還有一氣呢?

    智玄大師說,還有一氣住於身中,遊離心外——痞氣。

    韓楚風脫口一個字,絕!

    可見一個人的修行,能讓人達到怎樣的智慧境界!我也藉此機會,戲改丁元英《悟》的下闋,以明此志。

    袈裟本來清淨

    紅塵亦染性空

    悠悠古剎千年鍾

    哪是痴人說夢

    欄杆外的塵世。

    韓楚風頓時目瞪口呆,如此大的折騰,丁元英就是為了芮小丹。

    佛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丁元英看紅顏知己是紅顏知己,英雄為紅顏,從來都是驚為天人的大手筆。

    遙遠的王廟村,一幫農戶為心底燃起的希望,熱火朝天的幹起來。

    劉冰無比虛榮的開著寶馬到處晃悠,毫無顧忌的報銷著汽油費和手機費。

    葉曉明開始迷失自己,他認為丁元英在某些方面,還不如自己的考慮周到。

    馮世傑開始為村裡跑前跑後的協調。

    歐陽雪感覺在體驗一種另外的人生活法。

    小人物的慶幸在於自己的知足和進取,遇到高人懂得放低自己,高人好心待自己,更是要珍惜和付出。強者沒了弱者依然是強者,而弱者能跟隨強者學習,才有日後成為強者的可能。

    小人物的悲哀在於迷失在手製的幻想裡,高人到身邊的時候,反而覺得高人不過如此,人一旦迷失在自我膨脹的世界裡,將錯失一生為數不多的機會,待到日後追悔莫及。

    有人在論道,有人在努力,有人在算計,有人在做夢,所以不同的人,過上了不同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