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42086897791

    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中國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它們具有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上古歌謠的儲存

      上古歌謠零散儲存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之中,後代集中輯本有:清代沈德潛的《古詩源》,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最為詳盡。但並不完全可信,有些如《擊壤歌》、《卿雲歌》、《南風歌》是出於後人的偽託。

      上古歌謠的內容

      1、再現勞動過程的:

      《吳越春秋》中《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相傳為黃帝時代的作品,反映漁獵時代的勞動過程。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擺脫矇昧時代的重要標誌。恩格斯說:“弓箭對於矇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國弓箭的發明很早,有所謂:“少昊生般,是始為弓”(《山海經?海內經》);“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實弓箭的發明不是個人創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長的時代中智慧和經驗的積累。這首短歌流露著原始人對製造靈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了他們獲取更多獵物的渴望。

      2、征服自然願望的:

      《禮記?郊特牲》中《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相傳為伊耆氏時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農氏,一說指帝堯。蠟,是古代一種祭禮的名稱。周代在12月舉行祭祀百神之禮,稱為蠟禮,蠟禮上所用的禱辭,即稱蠟辭。從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實際是對自然的“咒語”。

      大水氾濫,土地被淹沒,昆蟲成災,草木荒蕪,眼看收穫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圖靠著這種有韻律的語言,來指揮自然,改變自然,使它服從自己的願望。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這是一首搶婚的詩,一群男子騎在馬上,迂迴繞道而來,原以為是敵寇,等到闖進門來把姑娘搶走,才知道是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確實存在過的搶婚制度。詩短,但寫得曲折形象,音韻和諧。

      4、與戰爭相關的: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這是一首寫戰爭的詩,描寫戰爭結束勝利歸來的情景。戰爭勝利以後,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臥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寫出了一個動人的場面。

      5、愉快的勞動生活:

      《周易》中《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

      牧場上男男女女們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見血;女的承筐裝羊毛,不覺得有重量。輕快、生動,有情有景。

      6、思戀之歌:

      《呂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傳說大禹治水,娶塗山氏女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歸,女乃唱了這首歌,渴望大禹歸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比較穩定的夫妻關係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製出現以後才有可能,而這時已屬私有制萌芽後的氏族社會晚期。二字為句,語氣詞拖長尾音,取得了獨特的抒情效果。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情詩,開抒情詩傳統之先河。

      上古詩歌的分類

      中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五類:

      1、勞動歌謠。這類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詩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相傳為黃帝時代的《彈歌》,是現存上古歌謠中一首最典型的勞動歌謠:“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從內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較古老的獵歌。它反映了中國漁獵時代先民的勞動生活,再現了他們製造弓箭和射獵的整個過程。它不僅描繪和歌頌了勞動本身和勞動者,還洋溢著先民對自己學會製造獵具及獲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著他們對獲取更多獵物的無限渴望。

      2、祭祀歌謠。這類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有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又可分兩種:一種是祈禱式的祭歌,表現的是先民對神的畏懼、屈從、祈求和獻媚,目的在求神降福;一種是咒語式祭歌,表現了先民反抗和征服的意願,他們相信可以憑藉語言的力量喝令、脅迫神祗服從人的意願,讓神保佑人類免受自然災害的侵擾。

      3、圖騰歌謠。這類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詩歌。圖騰是上古先民在探索生命本源過程中誤認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護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員的崇拜與頌揚。

      4、婚戀歌謠。上古時代的最初婚戀不同於文明時代的含情脈脈,多表現出粗獷、野蠻的特點。這在《周易》爻辭所儲存的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體現。

      5、戰爭歌謠。戰爭是上古社會各部族生存和擴大領土的第一手段,其時的歌謠也記錄了當時戰爭的各種情況。

      上古歌謠的四個藝術特徵

      上古歌謠主要特徵:原始歌謠大都採用二言形式,這是因為上古勞動動作簡單,勞動節奏短促、鮮明,因而伴隨勞動動作產生的詩歌節奏自然也不復雜。另外,上古漢語都是單音節詞,兩個單音節詞組合是最初的句子,這種句子的產生與上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能力直接相關。上古歌謠的藝術特徵:

      1、集體性、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上古歌謠絕大部分是與上古音樂、舞蹈在勞動中三位一體同時出現的。《呂氏春秋?古樂》記載了葛天氏之民的樂舞情形:“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始)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三人”說明是集體演唱,“牛尾”是道具,“投足”是小步為節拍的舞姿,“八闋”是八支原始歌曲名。

      2、再現生活的直接性。上古歌謠源於生活,又直接表現生活。它對生活的再現是直接的,即興的,生活是什麼就是什麼,純任自然,坦白直率。這與《詩經》選擇典型的生活現象和富於特徵的細節展現現實和抒發情感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雖有所不同,但它明顯是《詩經》現實主義精神的源頭。

      3、語言簡樸、節奏流暢。中國上古歌謠語言都極為簡樸,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複雜一點的句子很少見。這首先是因為當時生產、藝術落後,勞動動作簡單,勞動節奏短促、鮮明、整齊,因而與之相伴的詩歌也就自然簡短。其次與先民的思想能力和語言水平較低有關。簡單的思維表現為簡單的語言,發為詩歌,自然也簡短質樸。再次是當時藝術表現手法不成熟,單一的敘述手法,沒有雕琢,沒有誇飾,質樸無華。上古時歌謠雖然簡樸,但並不平淡寡味,我們總能感到它們的語言極為精練生動,節奏韻律暢快流動,朗朗爽口。

      4、以賦為主的表現手法。上古歌謠最常用的是賦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興”極其少見。賦是一種即興式的直接鋪陳事物的藝術方法,它是中國上古歌謠的基本表現手法。上古歌謠的“賦”的手法,也是後世詩歌創作中比興等藝術手法的基礎與源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學遂昌話,有沒有書可以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