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作為承載、傳遞知識的載體”,在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利用媒質儲存和傳播資訊的物質工具。按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的見解,“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資訊傳送的工具”,在遠古時代便已經產生。在漫長的遠古時期,人類先祖在溝通交流、生產生活乃至繁衍生存上都存在一定的阻礙,“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或許在現今社會,它並不值得一提,但在當時,“結繩記事”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記錄方式。正如《春秋左傳集解》雲:“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由此可見,“結繩記事”作為遠古時期的媒介,一方面不僅起著記錄的作用,亦是一種資訊承載的呈現。
隨著文字的產生及封建王朝的交替更迭,發揮著資訊承載及記錄作用的媒介開始不斷髮生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封建王權及社會生產力的地位象徵,亦是科學技術的對映體現,媒介在封建王朝時代,先後經歷了殷商、西周、春秋、先秦、西漢、東漢六個時期的轉變,它們分別是甲骨、青銅、竹簡、帛書、麻紙、紙。如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散氏盤及毛公鼎、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曾侯乙墓竹簡、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帛書等,這些作品是中國媒介發展傳播的強力佐證,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媒介的表現形式不同,但究其根本媒介傳播是以人為基礎的,它是以人的遷徙或者流動為依據的。媒介雖然是作為承載、傳遞知識的載體,但由於王朝制度的封建性,促使媒介成了階級制度的象徵,而媒介傳播則在某一定程度上成了寓教於樂、宣揚權威的手段,但也不乏一些知識分子及能人志士對於媒介傳播做出了相應貢獻,在此便不做過多贅述。
遠古及封建時代之媒介及媒介傳播相較於當今社會而言,亦如天壤之別,不論其方法渠道、傳播方式,承載媒介及影響範圍等皆是無與倫比。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方法,傳播渠道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燈光傳(孔明燈)等等。但隨著現今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媒介開始打破時間及空間限制,相較於古代媒介承載及傳遞知識的功用之下,其功能及作用亦有著進一步程度的加深,同時在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及影響範圍上更為深遠,媒介開始打破階級禁錮,趨向於大眾,大眾媒介因此應運而生。
二、古代媒介——大眾傳播媒介的轉化延伸
隨著人文主義精神的不斷髮展、大眾觀念意識的不斷解放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所帶來的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媒介開始打破時間及空間限制,各種電子媒介,電影、廣播、電視等層出不窮,而此類媒介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同時亦被大眾接受等特點,在當代社會被稱之“大眾媒介”。大眾媒介指機械印刷書籍、報刊、雜誌、無線電、電視和國際網際網路等,它們都是用以向大眾傳播訊息或影響大眾意見的大眾傳播工具,都是傳播資訊的媒介。我們一般將大眾媒介分為兩大類:印刷類和電子類。
(一)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
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和雜誌。報紙作為普及範圍最大的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是公眾以及企業較為偏愛的媒介形式之一,它具有資訊詳細性、資訊內容可選性、資訊可保留性以及成本廉價性的特點,主要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雜誌”的形成來源於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或戰爭宣傳中的小冊子,這種注重時效性的宣傳冊頁,具有一定的人群針對性,同時擁有更為精準的評述,從其性質上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相較於報紙而言,其資訊更加詳盡明晰,內容亦更加專業精準,具有相對專業的人群定位分析,其發行量和受眾量較報紙而言相對較少。
(二)電子類大眾傳播媒介
電子類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廣播是指透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工具,分為有線及無線兩種型別,廣播作為電子類大眾傳播媒介的形式之一,具有多點投遞的優勢,即能夠透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絡,完成資訊共享及播報。其優勢是收聽觀眾範圍較為廣泛,傳播速度迅速,功能多種多樣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廣播亦存在一定的缺陷,由於點對點播報的侷限性,廣播存在一定的時效性、不可逆性及無法選擇性。
電視作為科學技術及生產力發展的實體呈現,指利用電子技術以及裝置傳送活動的影象畫面和音訊訊號,即電視接收機,也是重要的廣播和影片通訊工具。電視具有準確性、及時性、普及性的特點,他能夠依靠科學技術,透過特有的頻率輸出,實播、轉播或者重播呈現出具體的影象及內容,實現資訊的廣泛共享,同時能夠透過依靠現代科技,實現網路互動,是大眾傳播媒介的重要傳播手段,但相較於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而言,其耗費成本較高。
網際網路的誕生是人類通訊技術以及媒介傳播的一大革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當今世界主題的轉變,網際網路現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軍事和技術目的,開始偏向於人類交流和媒介傳播。網際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不囿於時空的限制來進行資訊交換和傳播交流,其使用成本相對較為廉價,能夠滿足公眾對於媒介的個性化需求,且在進行資訊共享和傳播的同時,能夠以影象、音訊、影片等形式表現出來,更好的呈現了資訊的表現形式,受眾範圍廣泛。
無論是古代媒介還是大眾傳播媒介,都是在特有的歷史時間內所產生的利於文化傳播和資訊共享的重要載體,在媒介傳播的發展史上起著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相較於遠古和封建時期的古代媒介所具有的承載傳遞知識的功能而言,大眾傳播媒介不僅僅在內容和資訊上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功能作用上亦有一定程度的擴充和延伸。現今的大眾傳播媒介具有宣傳、新聞傳播、輿論監督、實用以及文化積累等功能,而網際網路在新的背景知識的構建下亦發揮著更為廣闊的作用。
三、“網際網路 ”背景下的媒介傳播趨勢
“網際網路 ”指的是利用資訊通訊技術以及網際網路平臺,讓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能夠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最佳化和整合作用,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大眾傳播媒介在網際網路的共享及資訊傳遞的基礎之上,其發展趨勢必將迎合“網際網路 ”,為媒介傳播帶來新的傳播方式,而這種方式已開始在公眾生活中顯現。“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媒介傳播更為高效、即時,並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網際網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及作用。這種媒介基礎憑藉其互動性、自主性的特徵,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傳媒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但其自身亦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例如資訊傳播不實、公眾傳播帶有自主意識等。
自媒體時代下的媒介發展趨勢將偏向於個人,以現代化、電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資訊的媒介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雖然在資訊傳播上也許會存在一定的主觀意識或偏差,但自媒體時代下資訊共享及媒介傳播的方式開始大為轉變,利於營造良好的傳媒生態,拓寬媒介的功能及作用,因此“自媒體時代”亦是媒介傳播之大勢所趨。
.
“媒介作為承載、傳遞知識的載體”,在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利用媒質儲存和傳播資訊的物質工具。按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的見解,“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資訊傳送的工具”,在遠古時代便已經產生。在漫長的遠古時期,人類先祖在溝通交流、生產生活乃至繁衍生存上都存在一定的阻礙,“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或許在現今社會,它並不值得一提,但在當時,“結繩記事”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記錄方式。正如《春秋左傳集解》雲:“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由此可見,“結繩記事”作為遠古時期的媒介,一方面不僅起著記錄的作用,亦是一種資訊承載的呈現。
隨著文字的產生及封建王朝的交替更迭,發揮著資訊承載及記錄作用的媒介開始不斷髮生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封建王權及社會生產力的地位象徵,亦是科學技術的對映體現,媒介在封建王朝時代,先後經歷了殷商、西周、春秋、先秦、西漢、東漢六個時期的轉變,它們分別是甲骨、青銅、竹簡、帛書、麻紙、紙。如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散氏盤及毛公鼎、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曾侯乙墓竹簡、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帛書等,這些作品是中國媒介發展傳播的強力佐證,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媒介的表現形式不同,但究其根本媒介傳播是以人為基礎的,它是以人的遷徙或者流動為依據的。媒介雖然是作為承載、傳遞知識的載體,但由於王朝制度的封建性,促使媒介成了階級制度的象徵,而媒介傳播則在某一定程度上成了寓教於樂、宣揚權威的手段,但也不乏一些知識分子及能人志士對於媒介傳播做出了相應貢獻,在此便不做過多贅述。
遠古及封建時代之媒介及媒介傳播相較於當今社會而言,亦如天壤之別,不論其方法渠道、傳播方式,承載媒介及影響範圍等皆是無與倫比。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方法,傳播渠道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燈光傳(孔明燈)等等。但隨著現今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媒介開始打破時間及空間限制,相較於古代媒介承載及傳遞知識的功用之下,其功能及作用亦有著進一步程度的加深,同時在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及影響範圍上更為深遠,媒介開始打破階級禁錮,趨向於大眾,大眾媒介因此應運而生。
二、古代媒介——大眾傳播媒介的轉化延伸
隨著人文主義精神的不斷髮展、大眾觀念意識的不斷解放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所帶來的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媒介開始打破時間及空間限制,各種電子媒介,電影、廣播、電視等層出不窮,而此類媒介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同時亦被大眾接受等特點,在當代社會被稱之“大眾媒介”。大眾媒介指機械印刷書籍、報刊、雜誌、無線電、電視和國際網際網路等,它們都是用以向大眾傳播訊息或影響大眾意見的大眾傳播工具,都是傳播資訊的媒介。我們一般將大眾媒介分為兩大類:印刷類和電子類。
(一)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
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和雜誌。報紙作為普及範圍最大的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是公眾以及企業較為偏愛的媒介形式之一,它具有資訊詳細性、資訊內容可選性、資訊可保留性以及成本廉價性的特點,主要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雜誌”的形成來源於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或戰爭宣傳中的小冊子,這種注重時效性的宣傳冊頁,具有一定的人群針對性,同時擁有更為精準的評述,從其性質上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相較於報紙而言,其資訊更加詳盡明晰,內容亦更加專業精準,具有相對專業的人群定位分析,其發行量和受眾量較報紙而言相對較少。
(二)電子類大眾傳播媒介
電子類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廣播是指透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工具,分為有線及無線兩種型別,廣播作為電子類大眾傳播媒介的形式之一,具有多點投遞的優勢,即能夠透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絡,完成資訊共享及播報。其優勢是收聽觀眾範圍較為廣泛,傳播速度迅速,功能多種多樣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廣播亦存在一定的缺陷,由於點對點播報的侷限性,廣播存在一定的時效性、不可逆性及無法選擇性。
電視作為科學技術及生產力發展的實體呈現,指利用電子技術以及裝置傳送活動的影象畫面和音訊訊號,即電視接收機,也是重要的廣播和影片通訊工具。電視具有準確性、及時性、普及性的特點,他能夠依靠科學技術,透過特有的頻率輸出,實播、轉播或者重播呈現出具體的影象及內容,實現資訊的廣泛共享,同時能夠透過依靠現代科技,實現網路互動,是大眾傳播媒介的重要傳播手段,但相較於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而言,其耗費成本較高。
網際網路的誕生是人類通訊技術以及媒介傳播的一大革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當今世界主題的轉變,網際網路現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軍事和技術目的,開始偏向於人類交流和媒介傳播。網際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不囿於時空的限制來進行資訊交換和傳播交流,其使用成本相對較為廉價,能夠滿足公眾對於媒介的個性化需求,且在進行資訊共享和傳播的同時,能夠以影象、音訊、影片等形式表現出來,更好的呈現了資訊的表現形式,受眾範圍廣泛。
無論是古代媒介還是大眾傳播媒介,都是在特有的歷史時間內所產生的利於文化傳播和資訊共享的重要載體,在媒介傳播的發展史上起著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相較於遠古和封建時期的古代媒介所具有的承載傳遞知識的功能而言,大眾傳播媒介不僅僅在內容和資訊上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功能作用上亦有一定程度的擴充和延伸。現今的大眾傳播媒介具有宣傳、新聞傳播、輿論監督、實用以及文化積累等功能,而網際網路在新的背景知識的構建下亦發揮著更為廣闊的作用。
三、“網際網路 ”背景下的媒介傳播趨勢
“網際網路 ”指的是利用資訊通訊技術以及網際網路平臺,讓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能夠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最佳化和整合作用,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大眾傳播媒介在網際網路的共享及資訊傳遞的基礎之上,其發展趨勢必將迎合“網際網路 ”,為媒介傳播帶來新的傳播方式,而這種方式已開始在公眾生活中顯現。“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媒介傳播更為高效、即時,並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網際網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及作用。這種媒介基礎憑藉其互動性、自主性的特徵,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傳媒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但其自身亦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例如資訊傳播不實、公眾傳播帶有自主意識等。
自媒體時代下的媒介發展趨勢將偏向於個人,以現代化、電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資訊的媒介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雖然在資訊傳播上也許會存在一定的主觀意識或偏差,但自媒體時代下資訊共享及媒介傳播的方式開始大為轉變,利於營造良好的傳媒生態,拓寬媒介的功能及作用,因此“自媒體時代”亦是媒介傳播之大勢所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