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01806316703

    諸葛亮之智,透過一系列故事表現出來,未出茅廬、三分天下,祭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識魏延反骨,智取成都,罵死王朗,空城記,七星燈,死諸葛能走生仲達,錦囊殺魏延,甚至於國破之前,在鄧艾偷襲的路上,也豎一石碣,讓這位勝利者不得不佩服一聲“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師事之,惜哉!”  但他也有許多重大失策,作戰計劃有錯,攻天水中姜維之計;前線用人有誤,馬謖丟街亭,導致北伐受挫。後人有句諺語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也說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人們可以效仿企及,甚至集眾人之智也是能超越的。  但在《三國》中,卻有一個神機妙算,無有失算的人物,那就是第六十九回中的神卜管輅,“操令卜東吳、西蜀二處。輅設卦雲:‘東吳主亡一大將,西蜀有兵犯界。’操不信。忽合淝報來:‘東吳陸口守將魯肅身故。’操大驚,便差人往漢中探聽訊息。不數日,飛報劉玄德遣張飛、馬超兵屯下辨取關。操大怒,便欲自領大兵再入漢中,令管輅卜之。輅曰:‘大王未可妄動,來春許都必有火災。’”謀算如此的精確,諸葛亮便未必能預測到,所以在神機妙算這一點上,諸葛亮是不如管輅的,史學家說“管輅之卜筮,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而評價諸葛亮,則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如果說在歷史上或是在小說中,管輅與諸葛亮沒有直接接觸或間接比試過,那麼還有一個人,卻與諸葛亮一生的命運關係重大,並且在世人的眼中,其智慧、名望都不遜於諸葛亮,在民間傳說中,甚至說他是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個人共同的老師,他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道號水鏡先生,他的神機妙算也是遠勝於諸葛亮的。  書中水鏡先生是在諸葛亮之前出場,並由他引薦了諸葛亮(歷史上亦然)、龐統和徐庶。他第三十五回一出場,便道破了劉備的行藏,“玄德教童子且休通報,側耳聽之。琴聲忽住而不彈。一人笑而出曰:‘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亢之調。必有英雄竊聽。’”劉備的謊話他也一聽便知真偽,但他認為‘天命有歸’,‘龍向天飛’應在劉備身上,所以告訴他,“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想細問端詳時,他卻撫掌大笑以自己的標誌性語言回答:“好!好!”當夜推薦徐庶往投劉備,偷聽了隻言片語的劉備再次問及人才的姓名時,他依舊以自己的標誌性語言只笑曰:“好!好!”  當徐庶剛為劉備所用,打了一個勝仗,就被曹操騙走之時,好好先生說:“此中曹操之計矣!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而當劉備正準備去請諸葛亮出山時,好好先生又早已知道了以後的一切結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  “得其主”是預料到劉備能重用諸葛亮,諸葛亮可以盡展自己才華的。因為諸葛亮在當時社會上在學術界,是不合乎時尚的,漢武帝以“五經”取士之後,學術界都以專心學習《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為正途,無論是“古文經學”還是“今文經書”,只有學會學精才能步入仕途,而諸葛亮只觀其大略,並不精熟。他自比古代名人管仲、樂毅,別人都笑話他狂妄,也只有與他一起學習的幾個書生相信。沒有名門望族背景,沒有學術學界威望,二十幾歲無名小子的他要在政治上出人頭地,至少也要奮鬥幾十年,此時,好好先生的名氣已經如日中天,為學術界領袖級人物,他以自己數十年博來的名聲隆重給諸葛亮做推薦,就好象武術中頂尖高手把自己修煉幾十年的內力轉註給別人一樣,使諸葛亮一下子越過很多階梯,躋身高手之列。歷史上他是這樣對劉備說的:“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他不但一見便知劉備的為人,也深知諸葛亮的才華,更清楚自己一番介紹的分量,所以預知諸葛亮這條勿用的“潛龍”能夠“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就是“得其主”。  “不得其時”則是水鏡先生已預知會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他說諸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是隻就“才”而言,但知道不會有其“功”。天下沒有給諸葛亮統一的機遇,諸葛亮其後“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種種竭忠盡力,以及在秋風五丈原上那聲“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的嘆息,都囊括在這一句“不得其時”之中。而且他對劉備(關、張)說的這句比擬,也是深思熟慮的。管仲、樂毅是中興之臣,劉備自己還沒有什麼勢力,諸葛亮用管仲、樂毅自比難以打動他,但姜尚和張良則不同,姜尚和張良則都是開國的重要謀士,幫助文王武王和劉邦從無到有建立了偌大江山,這一點劉備是最感興趣的,也是內心的隱秘之事,他正是什麼基業都沒有,卻想趁末世之亂過過皇帝癮的,讓水鏡先生一下給說透亮了。同時姜尚和張良又是沒有任何野心的忠臣,功成不居,這也能使劉備放心使用。  漢末劉表“愛民養士,從容自保,境內無事”,荊州地區匯聚了當時影響頗大的各方人才,形成了後人稱之為荊州學派或南陽隱士集團的人才群落。好好先生本名司馬徽,字德操,穎川人,當時已經是古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為避北方戰亂,他舉家遷到南漳,結廬隱居,與襄陽大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均有交往,關係甚密。隱然是南陽隱士集團中的外徙客居士人的首領人物。在一次“說文論世”的酒會上,名人雅士們或歌或詠,很是熱鬧,司馬徽論古談今,言談灑脫超凡,令滿座寂然,敬意盈胸。南陽隱士集團中本地的首領人物龐德公說他,“先生數典如流水,論事如明鏡,真乃水鏡先生矣。”水鏡是說他一生清雅,善知人,此後,“水鏡”之名便名揚天下。  那水鏡先生怎麼又成為好好先生的呢?  明代學者何良俊在《語林》卷十五說:劉表的“愛民養士”並不符實,司馬徽“知劉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復議談”。所以他的好好先生只是做出來的姿態,用來保護自己。他不談論別人的短處,跟人說話,不論好事壞事,都說好好好。一次,有人問他是否平安,他回答說:“好。”有人向他訴說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仍然回答說:“很好。”他的妻子責備他說:“人家認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訴你。你為什麼聽到人家說兒子死了,反而也說好呢?”司馬徽說:“像你說的這些話,也很好呀!”對於這樣的好好先生,就沒有人戒備他了,這與孫臏裝瘋也有異曲同工的效果。魯迅在《立論》的雜文中寫的“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我願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那麼……。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也類似於好好先生的做法了。明末偉大的思想家李卓吾評點《三國演義》則說:“世上只有好好先生不好,人何故定欲做好好先生也?然當此世界,卻又不做好好先生不得,若不做好好先生,便不好了。好反不好,不好反好,奈何?”也是理解好好先生苦衷的。  三國時代是三國鼎立,缺一不可,蜀漢如果沒有諸葛亮只能是子虛烏有的,“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有了諸葛亮,才能“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所以沒有蜀國,就不會有三國;而沒有諸葛亮,則不會有蜀國;但若沒有好好先生的舉薦,則不會有蜀漢的諸葛亮丞相,因此可以說,沒有好好先生,就沒有三國。  好好先生只出現在《三國演義》的三回書中,不能算是書中主要人物,但卻是書中最重要的人物,最神機妙算的一個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安會展中心2021年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