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昌君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的終極追求是“三不朽”。即,首要是“立德”、次一點是“立功”、再次一點是“立言”,只要是能達到“三不朽”中的任何一個,就能夠名垂青史,萬古流芳了。“三不朽”為古代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人生奮鬥的標準和終極目標。如果一個人能夠同時做到這三點,那麼他就是一位“聖人”了。而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王陽明,就是這樣一個同時做到了“三不朽”的“千古完人”。

    王陽明出生明朝中期的一個官宦世家,據說王陽明剛出生的時候就與眾不同,王陽明出生時,他的奶奶夢見有個穿著紫色華服的神仙,在雲中一邊演奏樂曲,一邊把一個男孩給了她。醒來後,就聽到一陣啼哭,王陽明出生了。王陽明五歲的時候,已經能夠把祖父平日讀的書,全部給背誦出來,可見幼年的王陽明聰慧過人,還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01 讀書明志

    在中國古代透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許多人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科舉制度也越來越僵化,明朝的科舉考試,以宋代大儒朱熹編著的四書五經作為必考內容,在這種制度下,明朝的考生往往每天就只背誦四五五經,不斷練習各種科舉的範文,也就是以前的考試卷子和模擬題。對於系統的閱讀和了解儒家思想,反而不感興趣,更別說諸子百家的學說了,因此很多人並沒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大多是在四書的思想體系下,尋章摘句,亦步亦趨。

    少年時代的王陽明,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什麼是人生的第一等事,老師的回答是科舉入仕,才是最高理想。顯然王陽明對於這個回答不買賬,他認為讀書,做聖賢才是真正的第一等事。所以他開始對朱熹的學說產生懷疑,開始把學習的目標,轉向系統地閱讀和理解各種儒家經典。

    隨著學習的深入,王陽明想要學習的內容,其實並不完全限於儒家學說,還包括了文學和兵法等等,詩詞歌賦,在唐代和宋代的科舉考試裡都是必考內容,但是到了明代不再是必考內容,變成了文人們在茶餘飯後的閒情雅緻,所以受到的關注度自然下降了很多。但是王陽明出生在書香門第,對於詩詞歌賦依然很重視,在家庭的潛移默化影響下,王陽明從小就顯示出了很強的文學天賦,出口成章,他一生也留下了很多文學作品。

    除了文學創作,王陽明還十分熱衷學習兵法,因為明朝中期,天下不再太平,外有蒙古後金,內有地方動亂。看到這種動盪的局面,少年王陽明開始關注軍事,經常和同學們一起演練兩軍對陣。其實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個舞刀弄劍、征戰沙場夢想,只是王陽明的家裡藏書豐富,也包括很多兵書。王陽明透過閱讀這些兵法書籍,慢慢的把對軍事的熱愛變成了一項特長。

    02 創立心學

    和同時代的文人相比,王陽明並沒有完全按照科舉的要求,來按部就班的學習。他始終與主流保持一定的距離,堅持獨立思考、廣納百家之言。但是這也讓他第一次考試名落孫山,沒考上。不過這次打擊對他毫無影響,他甚至還說:世人皆以落榜為恥,我以落榜而動心為恥。

    對於科舉,他有獨立的態度,卻也不是完全放棄,最終在28歲時,考中進士,入仕為官。其他文人考中科舉之後,就不再讀書,開始追逐名利。王陽明不一樣,他還是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面,繼續探求儒學的真諦。為了找到答案,他還深入研究了道家和佛家的學說。

    王陽明入仕濟民,一直是以儒家士大夫的立場,保持著對權勢的批判,他曾上書反對宦官干政,後來因此被貶至貴州龍場。王陽明在貶官之前,思想體系十分混亂,這個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儒學的接受者,而非發明者。但是到了偏遠的貴州後,在連綿的群山之中,王陽明遠離了城市的繁華和官場的喧囂。他開始了沉靜和思索,最終把他之前的所學所思,融會貫通,創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最終形成了“陽明心學”。

    心學主張向內求索,強調內心充足就是真理的彼岸,知識和行動是合一的,是分不開的,即“知行合一”。這個學說將內心是否充足,而不是外在的遭遇,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讓他把自己從仕途的巨大挫折中,釋放出來。這個學說對於當時受宦官壓制計程車大夫來說,具有普遍的治癒作用,能夠緩解大家的焦慮。使得他們能夠求得自在和解脫,從而以更釋然的態度面對政治和社會。

    此後,王陽明在龍場不斷招收弟子,傳播心學。三年後,王陽明離開貴州,仕途不斷升遷,但是龍場的經歷是他一生思想的轉折點,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03 建立功業

    王陽明創立心學之後,在仕途上也開始得到重用。時任兵部尚書的王瓊發現王陽明很有才敢,就舉薦他當南贛巡撫,鎮壓那裡的少數民族叛亂。王陽明上任後,改革兵制,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接連擊破四十多個土匪山寨,斬首七千餘人,取得重大勝利,穩固了明朝對南方邊疆的統治。期間他一邊用兵,一邊講學,因為他認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1519年,寧王朱宸濠,意圖謀反,發動了震驚朝野的叛亂,王瓊覺察到這一點,就讓王陽明帶兵平亂。因事出緊急,王陽明得到訊息時,調兵遣將仍需要時日。於是他採用疑兵之計,偽造兵部公文,宣稱朝廷派了重兵,已調集了各路兵馬,準備圍攻寧王的老巢南昌;又使用反間計,偽造寧王手下投降的書信,然後讓人去和熟識寧王的人會談,在會談結束後故意把這些檔案遺落。自然,這些公文和書信最後都落到了寧王手裡。寧王心有疑慮,遲遲不敢離開南昌。在十多天以後,寧王發現朝廷並未派兵,才開始進攻安慶。而王陽明已暗中調兵遣將,攻破寧王大本營南昌。寧王聽說南昌失守,趕緊回援,與王陽明展開激戰,最後王陽明取得了勝利,平定了叛亂。

    王陽明在短短35天的時間裡,就平定了寧王精心策劃30年的叛亂,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堪稱是豐功偉績,被皇帝冊封為新建伯。一般儒士能夠透過修身以立德,創立學說以立言,但很少能實現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備的,而王陽明就實現了,堪稱完美。

    04 千古完人

    1528年,王陽明肺病加劇,向朝廷上疏告老還鄉,在歸鄉途中就去世了。臨終前,弟子問他有何遺言,王陽明回答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就是說:我內心光明,沒什麼好說的了。

    君子坦蕩蕩,他的一生,都在不遺餘力地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萬曆時期,王陽明列入孔廟,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在儒學發展中的地位,由此確立。

    回顧王陽明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他有志不在年高,沒有把做官當做第一等事,而是追求聖賢之道,廣泛涉獵,博採眾長。

    他入仕為官之後,敢於進諫,仍不放棄追求真理,悟道之後,收徒講學,傳播心學。

    他離開龍場後,歷任巡撫、提督等職,臨危受命,多次帶兵平亂,穩定時局,封新建伯。

    他堅持獨立的思想,創立心新學說,建立功業,實現了儒家“三不朽”的人生理想,成為了“千古完人”。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一生值得我們輩銘記和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駱駝祥子每章概括不少於四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