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思160519196

    留什麼對策?不但沒有留對策還給了藩王們“清君側”的權利。對於“削藩”,朱元璋不是沒想過,但真要推行那就是打他自己的臉。他覺得藩王們不會造反,那就不會造反,他就是這麼固執。

  • 2 # 香茗史館

    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之所以會大肆屠戮功臣,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為了確保皇太孫朱允炆能夠順利即位,並坐穩皇位。然而,最終的事實證明,大臣們的確無人造反,偏偏是燕王朱棣將侄子從皇位上推了下去,那麼煞費苦心的朱元璋,為何對這些藩王沒有絲毫防範之心呢?

    朱元璋沒想到藩王造反,朱棣基本屬於被逼造反

    為了確保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朱元璋主要的清除物件,便是那些難以控制而又聲望卓著的開國功臣,而對於自己的兒子們,朱元璋根本沒想到他們會造反,因而防範心理顯然不是太強。

    朱元璋當初為了守護明朝邊疆安全,這才分封諸子為王,並賜予其一定統兵之權。朱元璋在世之時,藩王們之中雖說有幾個平日裡多有違法之事,但總體倒也算安分,因此朱元璋又豈會疑心他們?

    實際上,朱元璋的兒子們其實最初也並無造反之心,燕王朱棣之所以最終會造反,基本是被朱允炆逼上了絕路。

    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1398年6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同年五月十六,年僅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然而,朱允炆即位還不到兩個月,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橚便被以意圖謀反為由,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華。同年十二月,朱允炆又下令對北平官員進行調換,任命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不久又令都督宋忠屯兵開平,並調走了原本隸屬於朱棣管轄的軍隊。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燕王朱棣派長史葛誠入朝奏事,朱允炆則趁機收買其為燕王府內應,葛誠回到北平後暴露,這使朱棣覺察到朝廷的險惡用心,於是親自入朝試探,預感到形勢不妙後,返回燕王府後便以患病為由閉門不出。

    建文元年(1400年)四月,齊王朱榑也因意圖謀反被廢為庶人,囚禁於京城。不久,代王朱桂也被廢為庶人,軟禁大同湘王朱柏同樣被人告發謀反,朝廷軍隊包圍湘王府,朱柏不堪受辱,與妃妾等闔宮自焚而死

    建文元年(1400年)七月,朱棣派人前往京師奏事,結果使者被齊泰等抓獲審問,言行逼供之下,使者無奈只得承認燕王朱棣密謀造反,於是朝廷下密旨,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七月初四,接到密旨的張昺、謝貴率兵包圍燕王府。

    然而,奉旨捉拿朱棣的張信,卻提前將訊息透露給了朱棣,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擺在朱棣面前的只剩下了兩條路,要麼束手待斃,要麼起兵造反。於是,朱棣用計捕獲張昺、謝貴、葛誠、盧振,將四人全部處死,隨即起兵造反。

    如上,朱允炆削藩其實並無問題,但其不僅手段陰險(先有人告發謀反,後突然派兵抓捕),而且太過狠辣(全部廢為庶人,遷居邊荒之地)。即使如此,朱棣最初也並未選擇造反,面對朝廷的步步緊逼,朱棣先是閉門不出,後又裝瘋自保,然而朝廷仍未打算放過他,當朱棣被逼入退無可退的境況後,不想像其他藩王那樣被廢的朱棣,也只剩下了造反一條路可走

    朱元璋雖未留下後手,但依其佈局朱棣毫無成功可能

    正如前文所述,朱棣的造反本就是被逼出來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有所防範。但是,朱元璋雖然沒有留下後手,但如果一切按照朱元璋原本的佈局,那麼朱棣即使造反,也基本毫無成功的可能,可這一切偏偏全被朱允炆給破壞了。

    1、藩王原本可互相牽制,削藩卻給了朱棣空間。朱元璋雖然大封諸子,但諸王之間卻形成了相互牽制的關係,我們就以燕王朱棣為例,其東北有遼王,北方有寧王,西邊是谷王、代王、晉王,而其南下途中則有齊王、魯王、周王,要這道這些王爺都曾有帶兵經歷。這種情況下,朱棣一旦起兵謀反,立時便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時,卻先後將周王、齊王、代王全部廢除,又將谷王囚禁、遼王也在朱棣起兵後被召回南京,再加上晉王朱棡、魯王朱檀也在朱元璋駕崩前夕薨逝,寧王在削藩後又自身難保。如此情形之下,反而使得朱棣失去了牽制,擁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這也是其起兵後能迅速控制河北地區的重要原因。

    2、朱允炆並非無將可用,但其卻偏偏用人失當。雖說朱元璋在位後期屠戮了大量功臣,但當時朝廷也並非沒有能征善戰之將,縱觀整個靖難四年,平安、徐輝祖、瞿能等人都表現極為出色,但卻始終未能得到重用,有的是畏手畏腳、不敢大膽啟用,有的則是因為與朱棣有關,不敢予以重用。那麼朱允炆啟用的都是什麼人呢?其先後啟用了耿炳文、李景隆、梅殷三人為帥,其中除了耿炳文曾有一定的戰爭經驗之外(還因一次小敗而被撤換),而李景隆只是曾經負責練兵而從無帶兵經驗,而駙馬梅殷雖然曾受朱元璋遺命輔政,但他也僅僅參加過一次檢閱鳳陽留守司軍隊的經歷。結果,導致朝廷白白損耗百萬大軍,反而使得朱棣越戰越勇。

    3、原本是以天下敵一隅,卻因改革不當失去支援。朱元璋雖然是位好皇帝,但對待官員卻極不友好,因此滿朝文武對於朱允炆這樣一位“仁厚”君主,本是抱有極大憧憬的,但朱允炆上臺後的一系列改革,卻使其失去了朝臣們的支援。朱允炆即位後,便開始重用方孝孺、齊泰和黃子澄三人推行改革,這三位雖然是飽學之士,但卻沒有任何執政經驗。其中,黃子澄和齊泰兩人傾向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他們的目標便是改組國家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而方孝孺則更為極端,他始終堅持以恢復“周禮”為目標,完全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於是,在這三位的改革大將的操持下,今天改革衙門的名字,明天改革地理名稱,今天裁撤這個衙門的官員,明天又為另外一個衙門提拔官員,結果非但沒有改出個明堂,反而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官員、百姓對此都極不適應,這是導致靖難四年朝廷實力未能完全體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4、朝廷兵力原本較充裕,朱棣南下卻毫無抵抗力。明朝初期,在衛所制尚未完全崩潰的情況下,明朝各地軍隊的戰鬥力尚有保證,而坐擁天下的朱允炆,在兵力上本應處於絕對的優勢。但是,明初鎮守各地的武將有不少都是曾隨藩王出征後晉升上來的,這些武將與藩王的關係極為密切,再加上朱允炆的重文輕武和朱棣“清君側”的起兵理由,導致各地武將在靖難中始終呈觀望態度,更有大量武將直接望風而降,朱棣南下成功渡江便有守江將領投降的原因。要知道洪武年間南京駐紮有多達48衛大軍,總兵力多達近40萬,結果當李景隆遭遇兩次戰敗後,朝廷竟然出現了兵力不足的情況,最終不得不從京營抽調兵力,最終導致京營兵力空虛,再由大臣外出募兵補充京營,可是還不等這些募兵大臣回來,朱棣便迅速渡過長江,一口氣殺到了南京城下。

    綜上所述,朱元璋臨終之前,根本沒有預料到藩王會造反,因此並未留下什麼對策,然而即使如此,朱棣本來起兵造反的成功率也幾乎為零,但偏偏是由於朱允炆的一系列奇葩操作,最終導致自己戰敗,使得朱棣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 3 # 鄭說豫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一生殺伐果斷,毫不留情。本來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太子,是朱元璋悉心培養的接班人,朱標的表現也是非常優秀,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可惜,朱標當了25年太子,37歲卻因病去世,讓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同時也帶來了再立帝國繼承人的問題。

    明朝制度,繼承人立嫡立長,朱允炆是朱標次子,但朱標長子早逝,原配夫人也去世,朱允炆的母親呂氏被扶正,朱允炆就成了朱標的嫡長子。朱標死時,朱允炆只有15歲,但朱允炆表現得非常孝順,被稱為好皇孫。朱元璋決定將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作為接班人培養。

    為了讓朱允炆順利接班,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朱允炆無法駕馭那些驕兵悍將,晚年的朱元璋又大開殺戒,替朱允炆清除潛在的障礙。當時大將藍玉是主要將領,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第二年,也就是1393年,朱元璋就藉口藍玉謀反,製造藍玉案,將藍玉族誅。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明朝元功宿將,相繼盡矣。1394年朱元璋又找藉口殺了宋國公馮勝,1395年,又殺了穎國公傅友德。

    朱元璋封了25個藩王,在全國各地就藩,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被封為燕王,在北平鎮守邊關。朱元璋讀過歷史,也知道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朱元璋敢於分封兒子當藩王,自然也經過深思熟慮,且有一套制度約束。

    朱元璋封諸子為王的目的在正式詔諭:

    “考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長者必正位儲貳。若其眾子,則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蓋明長幼之分,固內外之勢者。聯今有子十人。前歲已立長子為皇太子。爰以今歲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為秦王、第三子為晉王、第四子為燕王、第五子為吳王、第六子為楚王、第七子為齊王、第八子為潭王、第九子為趙王、第十子為魯王、使孫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定相傅官屬。凡諸禮典,已有定製。於戲!眾建藩輔,所以廣盤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首先,藩王的封地很小,只有一個城市,藩王的直屬衛兵也只有數千人。其次,即使在藩王的封地,也有重要派來管理行政、人事、財政等地方官員,藩王本身很難形成軍政一體的龐大勢力。最後,藩王沒有旨意不得進京,也不得離開所在地。藩王主要分封在北方前線,本質上只是一個高級別的將領,與派遣其他將領鎮守一方相比,分封自己的兒子反而更放心些。

    關於分封藩王,朱元璋與朱允炆之間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對話,朱元璋對朱允炆的回答相當滿意。

    朱元璋: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意思是讓諸位藩王在邊關防禦敵人,你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當皇帝了。

    朱允炆:“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意思是邊境不安靜,諸王在邊關防禦,可是諸王要是不安靜,誰來防禦呢?

    朱元璋沒話可說,就問朱允炆:“汝意何如?”

    朱允炆回答:“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甚則舉兵伐之。”

    朱元璋說:“是也,無以易此矣。”

    朱元璋是個幹事情深謀遠慮的人,把什麼事情都規定好,包括藩王的制度,都一一寫在《皇明祖訓》中,甚至還規定京師如有亂,藩王有權利進京勤王,而且事情結束後必須5天內返回,不許再京師停留。

    可以說,朱元璋為了然朱允炆順利接班,能夠想到的都提前做了,包括藩王不聽話時,該如何應對都提前做好了。

    可是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皇帝,在一幫書生的攛掇下,朱允炆還是迫不及待的實施削藩,終於將燕王朱棣逼反。朱允炆又不願揹負殺叔的罪名,使得朱棣肆無忌憚的在戰場上衝鋒,擊退大明平叛軍隊。朱棣甚至採取直搗黃龍的戰術,以清君側的名義率領軍隊直接攻取南京,朱允炆當了四年皇帝就被其四叔趕下臺,不知所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好嗎?”的英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