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愛國54050
-
2 # 說真話尊史實不粉飾
當然是說鋤地鬆土,六七十年代我在生產隊鋤過地,按農活要求,地要鋤得深,一是為去草,二是為鬆土,地旱有鬆土保持水分,地澇鬆土可揮發水分,所以地要鋤三遍,應做到精耕細作。
但是生產隊不是那樣子操作,十幾個人每人一壠的鋤過去,深淺不一,多數為了快,鋤過去僅把草掩在土裡,次日又立起來了。都掙一樣的工分,除五類分子外,都是出工不出力混工分。
二,生產隊地多,三遍鋤不過來,大多數僅除一遍,鋤兩遍的都少。
這也是大集體產糧食少的原因之一。
-
3 # 春來芽發
鋤勾下有水,算盤珠有錢。這是山西閻錫山說的:天旱時多鋤一遍地,地就比少鋤一遍的旱的慢,鋤多了土地烝發水份就少了。土地松撒後晚上潮氣能上來,多鋤幾遍能緩解旱情。
算盤珠子有錢,就是會掙錢不會祘帳,就等於沒錢。
閻錫山還有許多簡單易懂的言語。
什麼叫政治?。
就是我上去,你下來。
什麼是宣傳?
就是我好,你不好。
-
4 # 寧靜致遠i
應該是鋤頭有水,杈頭有火。天旱鋤田就是鋤田能割斷土壤毛細血管減少水分蒸。使作務耐早;杈頭有火是指在場裡曬桔杆形作物經常用木杈翻動便於作物曬乾。
-
5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謝謝邀請。"鋤頭底下有水,鋤頭底下有火"這句農諺,是古代勞動人民從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沒有種過地的人,對此不太明白其中道理。如果在農村,每一個老農,都知道,並能講出其中的道理。在古代農耕文化中,農民種地,主要是"靠天吃飯",由於"自然規律並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現實中人並不能"呼風喚雨,要雨得雨,要風得風"所以人們透過人為努力,盡力而為的想盡辦法來儘量達到保證糧食作物"旱澇保收,五穀豐登",發明創造了很多很多的農具,"鋤頭"就是其中一種。在過去,科學技術沒有現代發達,人們對農田植保管理,主要是靠"犁,耙,鋤頭"來管理土地,耕田用牛犁,耙平土地用"釘齒耙",除草鬆土主要靠鋤頭。為什麼農諺說:”鋤頭有水又有火"呢?聽我慢慢道來:"由於每年氣候條件不同,有旱年,也有澇年,鋤頭的作用不僅除草,還有鬆土功能,如果是旱年頭,鬆土後,能提高抗旱效果,地面土層也不會因乾旱裂縫,損失更多的水份,鬆土後,遇到下雨天能儲存更多的水份,供作物生長,這是說的鋤頭底下有水。而澇年頭,用鋤頭鬆土,一是防雨後,土地板結,不透氣,透風,水份太大,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用鋤頭鬆土(有的地方,也叫耪地)在太陽和風的作用下,水份能更快的蒸發掉,這是"鋤頭有火"的說法,雖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人工用鋤頭鏟地,非常辛苦,並且效率很低。隨著社會發展的程序,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牛耕田,鋤耪地"已經成為歷史。"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種地,大部分都是機械化,農田基礎設施也好,旱能澆,澇能排,農業年年都有好收成,只要不是"特大自然災害"農業生產都是穩步發展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勝過一年。過去雖然說"鋤頭有水火"有一定的道理,但那時一天也鏟不多少地,還累的腰痠背疼。現代機械化多麼好啊,既省力,省時,效率又高,現代人比過去幸福快樂不知好過多少倍。如果科技再發展,以後人們坐在家裡,用"遙控器"就把所有的種田過程都完成了,雖然還是"初始階段",相信也會為期不遠的。(一家之言難免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
-
6 # 鹿塬農事
農諺來自於農民勞動生產中的經驗和智慧,是最簡單直接的經驗傳承。
我們北方關於這句農諺的說法稍有不同,則是:鋤頭有水、釵頭有火。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農民在土地缺墒乾旱時,頂著烈日鬆土保墒的勞動場景。
鋤頭有水,就是利用鋤頭對土壤地表進行斷層,斷開水份汲取揮發,達到保墒的作用。所以天氣乾旱時勤於鋤禾,能緩解鋤苗旱情,被人們形象的稱為“鋤頭有水”。
釵頭有火,在農村的“三夏”大忙中,常看到農民兄弟在烈日下,不顧炎熱用鐵釵將待碾的小麥翻來翻去,這並非在做“無用功”。而是這樣更有利於麥草快乾,讓麥草能均勻曬乾,便於碾打、出粒更加徹底。也就有了“釵頭有火”的形象說法。
這些場景已經成為歷史,很難再體會到這樣的場面。老一代農民就是這樣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勞作,這般辛苦只有體會了才能其中滋味。
估計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多都經歷過那個時代,昔日的農忙是否還有記憶?
-
7 # 生產隊長老楊
問:農諺說,"鋤頭底下有水,鋤頭底下有火″,何解呢?
鋤頭底下有水,是乾旱的時候鋤頭底下有水;鋤頭底下有火,是早春土壤溫度很低的時候鋤頭底下有火。
乾旱,是降水量大大低於蒸發量,土壤越來越旱,太陽把土表的水份蒸發走,土壤深層的水份上升補充水份,又被蒸發掉,這樣,越蒸發乾土層越厚,潮溼土層越深,在沒有降水的情況下就越來越旱。水份在土層中上升是有毛細管做通道的,土層中有毛細管,水份上升就快就多;土層中沒有毛細管,水份上升的就很慢很少。
鋤地,能把土壤中水份上升的毛細管切斷,阻止水份上升,減輕乾旱,那些常深鋤土壤裡的莊稼就比不鋤的耐旱,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老農說"鋤頭底下有水″,還常說"旱耪田,澇澆園″,這"旱耪田″也是這個道理。
說"鋤頭底下有火″,是早春土壤溫度很低的時候。土壤溫度低,莊稼生長就慢,早春土壤本身就很低,造成土壤溫度上升很慢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鹽鹼度高,鹽鹼度高,土就涼,土涼對早春幼苗就不利,有的會因鹽鹼土涼萎縮而死。
這鹽份是溶解在深土層中水份裡的,隨著水份蒸發而上升,水份蒸發走,把鹽份留在了土表,這樣土表鹽份越聚含量越高,輕的影響莊稼生長,嚴重的就是鹽鹼地。
早春常鋤地,切斷水份上升的毛細管減輕乾旱,也切斷了鹽份上升的通道,土壤減輕了鹽鹼含量,就增高了土壤溫度,所以老農說"鋤頭底下有火″。
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做試驗,在同一塊地裡,春天干旱時一邊深鋤兩遍一邊不鋤,半月後不降水就能發現兩邊的莊稼不一樣了。
-
8 # 平安是福152552271
這是一句關於農耕的諺語,是農民對田間中耕的一種通俗解釋,表示的是鬆土對農作物的好處,中耕不僅可疏鬆表土,增加土壤通氣性,提高地溫,促進農作物生長,是一項很重要的田間管理措施。旱時鋤地,可切斷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根系的供氧狀況,保證農作物的根系生理的正常進行。澇時鋤地,有利於土壤通氣,提高土溫,水分蒸發,改善土壤環境透氣性,調節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有利於莊稼健康生長。
回覆列表
如果澇用鋤頭一產,土層鬆軟,增大洆髮量。土地開始幹松,即鋤頭下面有火。
如果旱了用鋤頭一產用產松的土蓋上下面的溼土減少水份洆發,就是鋤頭下面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