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58949658766

    養殖池塘環境

    草魚自身病害較多,精養池塘更易爆發流行病,消除雜魚可保障草魚正常攝食,節約飼料。要求養殖池塘遠離汙染源,面積5~10畝,池底平坦,底質最好為壤土,稍有滲漏為佳,底泥10~20釐米,水深2米左右。池塘酸鹼值為7.5~8.5,6~9月份養殖盛季池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0釐米左右,有機物耗氧量為每升18~20毫克。在積水5~10釐米乾塘情況下,畝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漿全池潑灑,或畝用漂白粉10公斤,溫水溶解後全池潑灑,做到不留死角死麵,徹底殺滅致病細菌。一般每半月按每畝水面每米水深20公斤潑灑生石灰,或用漂白粉1國際單位全池池灑。

    每口池塘應配備3千瓦葉輪機式增氧機一臺,4寸水泵一臺,以備及時換水與增氧。有計劃地加水換水,每10天注入新水一次,每次注入20~30釐米,到7月中旬,視實際情況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2。6~8月中旬。草魚容易缺氧浮頭,晴天中午開機2~3小時,凌晨開機3~4小時,陰天半夜開機一次,以預防魚類浮頭。

  • 2 # 使用者1102249605113

    養殖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都知道,池塘混養好處多,但是養殖品種如何搭配呢?這裡面的門道多著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池塘混養有哪些優點:

    1

    混養優點

    1.合理和充分利用飼料。在投餵人工精飼料時,主要為個體大的魚類(青魚、草魚等)所吞食,但也有一部分細小顆粒散落而被鯉、鯽、魴和各種小規格魚種所吞食,使全部精飼料得到有效的利用,不至於浪費。

    2. 合理利用水體。主要養殖魚類的棲息水層是不同的。鰱、鱅棲息在水體上層,草魚、團頭魴喜歡在水體中下層活動,青魚、鯉、鯽、鯪、羅非魚等則棲息在水體底層。將這些魚類混養在一起,可充分利用池塘的各個水層。同單養一種魚類相比,增加了池塘單位面積放養量,提高了魚產量。

    3. 發揮養殖魚類之間的互利作用。混養的積極意義不僅在於配養魚本身提供一部分魚產量,並且還在於發揮各種魚類之間的某些互利作用,因而能使各種魚的產量均有所增產。

    4.獲得食用魚和魚種雙豐收。在成魚池混養各種規格的魚種,既能取得成魚高產,又能解決翌年放養大規格魚種的需要。

    5.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透過混養,不僅提高了產量,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同一池塘中生產出各種食用魚。特別是可以全年向市場提供活魚,滿足了消費者的不同要求,這對繁榮市場、穩定價格、提高經濟效益有重大作用。

    目前的混養模式有很多種,儘管各種混養模式都是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形成的,但它們仍有其共同點和普遍規律。在設計放養模式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2

    混養原則

    1.每一種混養模式均有1~2種魚類為主養魚,同時適當混養搭配一些其他魚類。

    2.為充分利用飼料,提高池塘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濾食性魚類與“非濾食性魚類”(俗稱吃食魚)之間要有合適的比例。在畝淨產500kg~1000kg的情況下,前者與後者的比例以40%:60%為妥。

    3.鰱、鱅的淨產量不會隨“非濾食性魚類”產量的增加而同步上升,一般鰱、鱅的畝淨產為250kg~350kg,鰱、鱅之間的放養比例為3~5:1。

    4.一般上層魚、中層魚和底層魚之間的比例以40%~45%、30%~35%、25%~30%為妥。

    5.採用“老口小規格、仔口大規格”的放養方式,可減少放養量,發揮魚種的生產潛力,縮短養殖週期,增加魚產量。

    6.鯉、鯽、團頭魴的生產潛力很大,因放養規格間距較小,經統計分析表明,其淨產量的增加,首先與放養尾數有關。故在出塘規格允許的情況下,可相應增加放養尾數。

    7.同樣的放養量,混養種類多(包括同種不同規格)比混養種類少的型別,其系統彈性強,緩衝力大,互補作用好,穩產高產的可能性更大。

    8.放養密度應根據當地飼料、肥料供應情況、池塘條件、魚種條件、水質條件、漁機配套、輪捕輪放情況和管理措施而定。

    9.為使魚貨均衡上市,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配備足夠數量的大規格魚種,供年初放養和生長期輪捕輪放用,並適當提前輪捕季節和增加輪捕輪放次數,使池塘載魚量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

    10.成魚池套養魚種是解決大規格魚種的重要措施。套養魚種的出塘規格應和其年初放養的規格相似,其數量應等於或稍大於年初該魚種的放養量。

    3

    放養密度

    在一定的範圍內,只要飼料充足,水源水質條件良好,管理得當,放養密度越大,產量越高。故合理密養是池塘養魚高產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在混養基礎上,密養才能充分發揮池塘和飼料的生產潛力。

    1.密度加大、產量提高的物質基礎是飼料

    對主要攝食投餵飼料的魚類,密度越大,投餵飼料越多,則產量越高。但提高放養量的同時,必須增加投飼量,才能得到增產效果。

    2.放養密度提高的限制因素是水質

    在一定密度範圍內,放養量越高,淨產量越高。超出一定範圍,儘管飼料供應充足,也難收到增產效果,甚至還會產生不良結果。其主要原因是水質限制。中國幾種主要養殖魚類的適宜溶氧量為4.0~5.5mg/L,如溶氧低於2mg/L時,魚類呼吸頻率加快,能量消耗加大,生長緩慢。如放養過密,池魚常會處在低氧狀態,這就大大限制了魚類的生長。如天氣變化,溶氧往往下降到1mg/L甚至更低,魚類經常浮頭,有時發生泛池死魚事故。此外,放養過密,水體中的有機物質(包括殘飼、糞便和生物屍體等)在缺氧條件下,產生大量的還原物質(如氨、硫化氫、有機酸等),而這些物質對魚類有較大的毒害作用,並抑制魚類生長。

    4

    決定放養密度的依據

    在能養成商品規格的成魚或能達到預期規格魚種的前提下,可以達到最高魚產量的放養密度,即為合理的放養密度。決定合理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魚的種類與規格、飼料供應和管理措施等情況來考慮。

    1.池塘條件。有良好水源的池塘,其放養密度可適當增加。較深的(如2.0~2.5m)池塘放養密度可大於較淺的(如1.0~1.5m)池塘。

    2.魚種的種類和規格。混養多種魚類的池塘,放養量可大於單一種魚類或混養種類少的魚池。此外,個體較大的魚類比個體較小的魚類放養尾數應較少,而放養重量應較大;反之則較小。同一種類不同規格魚種的放養密度,與上述情況相似。

    3.飼、肥料供應量如飼料、肥料充足,放養量可相應增加。

    4.飼養管理措施。養魚配套裝置較好,可增加放養量。輪捕輪放次數多,放養密度可相應加大。此外,管理精細,養魚經驗豐富,技術水平較高,放養密度可適當加大。

    5.歷年放養模式在該池的實踐結果。透過對歷年各類魚的放養量、產量、出塘時間、規格等技術引數的分析評估,如魚類生長快,單位面積產量高,飼料係數不高於一般水平,浮頭次數不多,說明放養量是較合適的;反之,表明放養過密,放養量應適當調整。如成魚出塘規格過大,單位面積產量低,總體效益低,表明放養量過稀,可適當增加放養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最佳化課堂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