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趙都市報

    禁止“養生變醫療”還需監管發力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早就該得到規範。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人體調理需要“三分治,七分養”的理念深入人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業得以迅速發展。據統計,中國中醫養生保健市場規模已超1萬億元。服務機構與從業人員不斷壯大,服務內容也越來越多,從頭到腳、從裡到外,不少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都有服務專案涉足,從推拿按摩到刮痧拔罐,從針灸牽引到微創醫療,無所不包。

    然而事實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並非無所不能。“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中醫有許多技術方法,既可用於疾病治療,也可用於養生保健,具有醫療與保健的雙重作用,但是,其中大部分技術都具有風險性,比如針刺、瘢痕灸、發泡灸等,容易出現不必要的身體傷害。因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早就將這些中醫服務明確為中醫診療行為。而養生保健機構並非醫療機構,顯然不能提供這些服務。

    由於在養生保健機構從事醫療活動的從業者,往往只是所謂的保健師,且缺乏服務技術標準和規範,養生養出傷病乃至死亡的悲劇時有發生。從媒體的報道來看,一些意外事故近年來並不少見。有醫師介紹說,“在醫院給病人做推拿前,醫生會先診斷再治療。而在養生館,技師往往沒多少醫學常識,客人哪裡不適就按哪裡,很容易出現危險。比如推拿不當會導致頸椎骨折甚至癱瘓,背痛有可能是由冠心病或心絞痛導致,推拿不當也會有生命危險”。由此可見,確有必要讓養生歸養生,讓醫療歸醫療。

    此番,相關部門終於向中醫養生保健亂象說“不”,這無疑是公眾的福音。不過,一紙規範並不意味著就能終結這種亂象。對於哪些行為是中醫診療活動,哪些機構可以開展中醫診療活動,我們最缺乏的還是有效監管。此前曾有業內人士透露,衛計委主要管醫院和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單位,對這些非醫療機構的養生館沒有執法與處罰權;工商部門主要負責企業主體資格稽核、經營行為規範及消費糾紛查處,很難對其經營專案的專業性有效監管;而館內的保健品藥品歸食藥監部門管,但也不是所有養生館都出售藥品。

    因此,要讓中醫養生保健機構不能從事醫療活動,就要明確監管主體,從“九龍治水”發展到“一龍管水”。在審批養生保健機構的開辦時,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而非“誰都能開”,“不管註冊成什麼都可以幹養生保健”。另外,還要面向公眾進行科普,讓他們區分養生和醫療,不僅不要接受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的醫療診治,發現相關機構涉嫌非法行醫,應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

  • 2 # 雲飛揚43

    中醫養生和中醫醫療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準確地說,中醫養生屬於治未病範圍。它們共同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做貢獻,區別僅在於施術風險的大小。所以說中醫養生要做好,中醫理論同樣離不了。要想讓中醫養生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只能縮短它和中醫理論的距離,把它和中醫醫療割裂開來,實在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 3 # 齊有ci理

    養生是恢復健康的唯一必須之路,優勢肯定勝於醫療,養生的好處在於不得病少得病,身心靈的完美狀態,還可長壽,保是一定要自己學習正確的知識,否則,會上當受騙,造成人財兩虧,當然有了一些急病,病毒細菌需要醫療,所以必須要學養生知識

  • 4 # 傻瓜尋真

    養生、保健,是中醫的概念,也是中醫特別注重的一一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防病、養生重於治療已病,是有善心的行醫人的道德操守!是行大善!相比之下,坐視病人病情加重了再予以“治療”,其面目可憎!無疑是奔賺病人的金錢而來!百年多前的西方資本主義賺錢機器之一的西醫,正是奔錢而來,為經商而來,病人是“顧客”,越多越好!不是來當“白求恩”的!當前,養生、保健店、所如雨後春芛般發展起來,是國家放開中醫手腳之後出現的積極現象,老百姓防病治病的願望有了自己的選擇!誰最“心裡不是滋味”?顯然是西醫!一一有礙於西醫一統天下賺大錢!於是,有人忍不住發話了:不好了,有“亂象”!有“意外”!有“傷痛”!有“危險”!甚至有“生命危險”、“死亡的悲劇”!君見,使用了放大鏡在四處收索!君不見,西醫院裡天天死人,太平間利用率很高啊!意在敵視,何患找不到“證據”?

  • 5 # 睿宸健康

    首先亞健康風險加劇,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公佈的一項預測性調查表明,身體真正健康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的5%,被診斷患病的人口占比不足20%,其餘75%以上的人口都處在亞健康狀態。由於長時間處於高壓工作狀態下和生活飲食習慣不合理,白領人群和一些企業高管、行業精英等人士成為亞健康的主要人群。與此同時,隨著收入增加和對亞健康風險認識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保健、慢性病養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各類汙染越來越嚴重的大環境下,亞健康成為全球居民的常態。亞健康雖然還不是病,但如果不多加註意,會帶來各種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在亞健康“新常態”下,養生保健服務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逐漸受到重視,各類養生大師的存在從另一個層面體現了居民對養生保健的渴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的增加、生活習慣的改變、生活環境的汙染,中國的疾病譜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亞健康人群的症狀經過長期積累,引發了一系列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性疾病等。據中國青年網報道,慢性病發病率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患者總人數超過3億人。目前,在醫院門診中,絕大多數病人為慢性病患者,也導致三甲醫院嚴重的“壓床”現象,對這些患者而言,慢性病養護需求是“剛需”。

    慢性病根治很難,並且需要專業養護,如糖尿病需要注意對飲食的把控,控制體重,堅持運動;心腦血管疾病需要注重健康飲食,適量運動,作息規律等。透過有效的健康養護,能夠有效降低各類慢性病的併發症和發病率。例如,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讓高血壓發病率減少55%,有效的干預又可以使其併發症再減少50%。

    其次,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世界上多數國家人口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人口老齡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會給經濟增長、產業演變、文化進步、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和結果。根據聯合國標準,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5歲以上老人數佔總人口之比超過7%,截至2014年12月,中國這一比例已經達到10.1%(見圖1-13),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8%,老年人口數將達到2.43億人。老齡化現象的加劇,讓圍繞老人的相關健康需求也快速增加,如養老服務、老年用品等方面。

    還有,中國高淨值人群經歷過創造財富、揮霍財富階段之後,逐漸進入了守護財富階段,更加重視生活的品質和身體的健康,高階私人醫生、早期癌症體檢、健康管理、抗衰老等高階健康服務逐漸興起。

    最後,隨著國內工業化程序的推進,環境和氣候都在不斷惡化,早年犧牲環境保效益的遺留問題日益顯現,良田被侵佔、地下水被汙染、大氣層被破壞、水土流失、空氣惡化等環境問題比比皆是,這樣促使主題健康產品、健康原生態食品、綠色有機蔬菜甚至還有原生態健康旅遊和旅居都進入了消費快車道。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中國的健康市場需求非常旺盛,就待有關企業、組織、機構來提供相應的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宮室同義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