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涼

    積極心理學專家 王薇華 博士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天性。古往今來,人們對幸福這個詞賦予了太多的美好願望。一提到幸福,人們會感到很熟悉,可是當問及感悟幸福 什麼是幸福的時候,大家是乎又不能用一句話來說清楚。

      幸福到底是什麼呢?《現代漢語詞典》對“幸福”一詞解釋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一個客觀的存在物,它能夠使人們感受到“心情舒暢”,那麼什麼東西能夠給人們以心情舒暢呢?

      有人說當一個人具有金錢、地位、愛情和名譽的時候,這個人是最幸福的。也有的人在說,幸福並不是這樣的。那麼到底一個人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是幸福的呢?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外研究者針對幸福到底是什麼這一系列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心理學家認為幸福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和體驗。也就是說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一個主觀性的感受,所以,幸福感也叫做主觀幸福感。

      21世紀初在美國掀起的心理學界的第四次浪潮——積極心理學就是致力於對人類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並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主要衡量指標確定:體驗到快樂情緒、較低水平的消極體驗、較高水平的生活滿意度。

      這些年裡,積極心理學在幸福感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取向,就是對心理健康意義上的幸福感研究。積極心理學家們認為:一個人是否幸福,首先在於其是否擁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能否獲得情感上的平衡。而一個國家對幸福感研究的重視程度,也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時代精神。

      如果一個人在特定的時期內,所體驗到的正向(快樂)情緒比負向(痛苦)情緒越多,他就會越感到幸福。可以說幸福遵從的是快樂的原則。

      有人說,生活幸福不幸福,不是什麼經濟學家說了算,也不是心理學家說了算,而是生活中的本人才能說了算。的確,個人感受是生活質量好與否的關鍵。

    曾經有一個印第安部落長者,邊曬著太陽邊快樂地編著草帽,一位美國商人想買他手中的草帽,問多少錢一個,長者回答5美元賣給你。過了一個星期,這個美國商人回來說,你的草帽很受歡迎,我要訂100個,總共多少錢?長者遲疑了一下,回答說那你每個就給10美元吧。美國商人不能理解,買多應該是批發價呀,為什麼反而還更貴了?長者笑著說,我沐浴在Sunny下編一個草帽,是一種享樂,而你讓我編100個,我就要趕時間,受累,精神上非常痛苦,所以,你必須付給我更多,以彌補我失去的精神快樂。

      掙錢是為什麼?掙錢是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生活的更幸福。但是一個人的良好的情緒體驗和精神幸福比有形的金錢更具有價值。

      一個人是不是隻要有了錢就會幸福呢?錢多了,個人感受就會好起來呢?

      傳統經濟學認為增加人們的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在人們滿足自己的基本物資需求的條件下,財富對於提升人的幸福極限水平的貢獻並不明顯。人們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多與財富並不相關的因素。

      過去人們在傳統觀念中對幸福的理解是較為簡單的,人們一般認為只要有錢就有幸福,即“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崇拜已在很多方面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可以說,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階段,這種幸福觀是乎是有一些道理,因為大多數人還沒有體驗到有錢後的相對自由和舒適。可是當人們一旦有一些錢之後,人們發現單純的金錢是買不來幸福的。

      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的人均 GDP 翻了幾翻,與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比較,平均家庭收入的購買力如今已增加兩倍,1/3家庭有3部汽車,但美華人的幸福指數只是增加了一點點。在許多研究中發現,人們的幸福程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各種壓力反而增加了。

      正如《富裕的挑戰》提到的:“我們可能都想錯了,金錢並非幸福源頭。”的確,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錢也不是萬能的。過去世界各國都是以GDP來決定一國貧富,可是如今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指標是GDP (國內生產總值)?還是GNH(國家整體幸福)?這已經成為廣受質疑的問題。

      2005年,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南亞的神秘小國不丹,成為全球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不丹的施政主軸“國家快樂指數”成了21世紀先進國家眼中的“新”觀念,而名不見經傳的不丹已經默默推動“國家整體幸福”逾三十年了。這個被稱之為全世界最快樂的窮國,97%的不丹國民都對現在的生活表示“我很滿足”:國民享受免費醫療體制、解放農奴分田地、全國少兒免費教育。2008年梁朝偉、劉嘉玲的婚禮在不丹舉辦時,再一次引起大家對這個國家的關注。現在“國民幸福總值” 也幾乎成了不丹在全世界的一張特色名片。

      國家的GDP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

      美國前總統羅伯特.肯尼迪曾有一段精彩的演講:“GDP既不表現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沒有反映社會的教育質量;既不帶代表文采的優美,也不體現家庭的和諧;既不證明辯論的智慧,也不顯示政府的廉潔。它既沒有能夠衡量我們的勇氣,也沒有反映我們對國家的貢獻。”

      正如奚愷元教授在《幸福學》中提出的理論: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人們的幸福。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響我們的幸福呢? 幸福是什麼?是住大房子,還是開好車子?還是…?

      心理學家的研究已證明,人的幸福受到基因、文化、教育、環保、人權保障、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響。

      塞裡格曼教授說: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幸福==快樂+意義。

      有些美華人認為幸福的人應該是這樣的:“和有自尊的人結婚、年輕、健康、受過良好教育、收入穩定、外向、樂觀、不煩惱、有宗教信仰、有職業道德、熱情適度、性生活滿意、多才多藝。”

      積極心理家們在對加爾各達平民窟的窮人們進行的調查中發現:窮人也有窮人的快樂,窮人的快樂也並不低於那些有錢的人們。也就是說人的幸福體驗不決定於人的銀行賬戶,而是決定在你的頭腦狀態。取決你對滿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標準。決定於你對快樂的感覺,你對幸福的自我體驗。

      有一個訓詁中對“福”字的解釋:福者,富也,即擁有田地,有房子住,衣食無憂。而甲骨文中對性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性,一是手銬,引申為自由。其實古人也是從兩個方面理解幸福的,一是自由與陰陽和諧的快樂和自由,這種陰陽和諧可以引申為各種人際關係的和諧。二是有一定的物資基礎,這個經濟基礎從字義看是一口一田,即是基本的衣食保證,而非大財富。也就是說,幸福就是身體和精神的自由快樂,或者說解放。

      可以這樣說,當一個人在“有尊嚴地活著”這一最基本的水平線上生存時,人們會陡增自足其樂的好心情。

      摘自《幸福法則》王薇華著

        王薇華簡介:中國地質大學博士,作為二野部隊中一名軍人的後代,出生在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新疆喀什市。從共青團委書記到第一批闖海人;從民建海南省委婦委會主任到獨立策劃並將“中國太太”推上新時代的舞臺;從專科畢業生到工學博士、大學客座教授;從媒體策劃的領隊人到積極心理諮詢師。作為一名積極心理學的實踐者,結合十年研修心理學的人生體悟,將幸福你我的積極心理學,奉獻給每一位熱愛生命的朋友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年級好句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