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悟農人

    從1930年至今,足球經歷過不少具有重大意義的規則變遷,每次規則的引入,都是為了推動這項運動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發展。

    3月3日,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IFAB)確認,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將啟用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影片助理裁判)技術。

    VAR技術拒絕冤假錯案 不會再有上帝之手

    讓我們將時光撥回到1986年6月22日,墨西哥阿茲特克體育場,1986年世界盃1/4決賽阿根廷VS英格蘭。

    第51分鐘,英格蘭中場球員霍奇挑傳門將希爾頓出現失誤,馬拉多納抓住機會,與希爾頓同時躍起爭奪球權。1米68的馬拉多納,根本無法完成頭球攻門。南美人特有的狡猾和靈動突然閃現,馬拉多納伸出左臂,用手將球打進英格蘭的球門。

    1966年世界盃決賽,英格蘭對陣聯邦德國的加時賽,英格蘭的喬治-赫斯特射門打中了門梁後彈到門線處,這個球到底進了沒,至今為止沒一個確切的說法。這是世界盃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入球,堪稱最具爭議的門線懸案。

    1990年世界盃,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②”。阿根廷VS前蘇聯一戰,前蘇聯的左側角球罰入禁區,球門前的馬拉多納用右手擋下皮球化解險情。瑞典主裁弗雷德裡克森就在事發地6米處,但他無視馬拉多納的手球,沒有給前蘇聯點球。

    2002年世界盃1/4決賽西班牙VS南韓,第93分鐘,華金右側底線強突之後傳中,莫倫特斯頭球破網,邊裁舉旗示意,華金在傳中之前,皮球已經出了底線。事實上,“飛火流星”的整體並未出界。或許,這是故意的誤判。當然這一年是冤假錯案集大成的一年,據統計,在南韓對陣義大利的比賽中,共有5次錯誤判罰,南韓對陣西班牙則有4次。

    2010年南非世界盃,英格蘭VS德國的1/8決賽,三獅軍團1-2落後時,蘭帕德的一腳勁射擊中橫樑,皮球彈地而起,主裁拉里昂達示意比賽繼續。然而慢鏡回放顯示,蘭帕德射出的皮球明顯越過門線,英格蘭的扳平進球被抹殺,最終1-4慘敗。

    雖然VAR的啟用,有切割比賽的嫌疑,但事實資料顯示,VAR對比賽流暢度的影響,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IFAB)給出資料:VAR技術每場耗費的時間,平均下來只有1-2分鐘,比賽的換人耗時大概3分鐘,開角球將近4分,開球門球將近6分鐘,界外球耗時7分鐘,任意球耗時9分鐘。

    1848年,《劍橋規則》問世。何為《劍橋規則》?就是19世紀早期,英國倫敦的牛津和劍橋踢比賽時制定的一些規則,11人足球比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足球規則已經相當完善。每一次足球規則的變遷,也會影響到世界盃:

    越位的修訂

    1930年第1屆世界盃開始有越位規則,與現今最大的不同是“平行也算越位”——進攻一方球員如果與皮球和倒數第二名防守一方球員站位平行,也算是在“越位位置”。

    此外,處於越位位置的球員,即便完全沒有參與到進攻之中,但隊友破門得分,進球也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只要有人在“越位位置”,進球都不成立,這是對進攻方很不利的規則。

    直到1990年世界盃,國際足聯出於鼓勵進攻的原則,做出重大決策,“平行也算越位”、“只要有人越位,進球就無效”這兩大規則被推翻,有力推動攻勢足球的發展。

    引進紅黃牌

    1970年世界盃上,紅黃牌制度正式啟用。發明者肯-阿斯頓,是得到交通指示燈的啟發:黃色代表“警告,即將轉換訊號燈”、紅色代表“禁止通行”。用在足球場上,黃牌表示警告1次,紅牌代表被罰出場,這樣的指令,明晰、易於操作、有權威性,可以克服語言障礙、警告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

    沒有紅黃牌的世界盃,裁判如何處理犯規球員呢?裁判只能用語言、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是警告亦或者將球員罰出場。不過,總有脾氣暴躁的球員,拒絕執行裁判的命令。

    紅黃牌誕生之前,世界盃曾有一樁震驚事件。1966年世界盃1/4決賽,英格蘭迎戰阿根廷,比賽出現失控場面,裁判魯道夫-克萊特林將阿根廷隊長安東尼奧-拉丁罰下,為啥要罰下拉丁呢?因為阿根廷隊長衝著裁判破口大罵。被罰下之後,拉丁坐在專為女王準備的紅地毯上以表抗議,直到世界盃裁判主管肯-阿斯頓以及警察出面,才將拉丁勸走。

    這件事引發軒然大波,作為世界盃裁判主管的肯-阿斯頓在思考,如何讓裁判的工作更權威,更有效施展下去。1970年世界盃,紅黃牌問世。實施紅黃牌制度後效果非常明顯,球員也都變得規矩起來,畢竟主裁判紅黃牌一掏出來,全世界數億觀眾都看在眼裡!

    推行換人制度

    換人制度的登場,同樣是在1970年世界盃。

    上世紀50-60年代,野蠻、骯髒足球橫行,暴力犯規、故意廢人的動作層出不窮,球王貝利也不幸成為受害者。比如1966年世界盃,巴西首戰保加利亞,貝利被對方踢傷,第2場比賽休息;第3場比賽巴西VS葡萄牙,貝利更是遭到對方無數次惡意侵犯,上半場被“屠夫”後衛莫賴斯鏟成重傷,由於沒有換人制度,貝利只好纏著繃帶,一瘸一拐地堅持踢。

    作為世界足壇的招牌巨星,貝利的1966年世界盃,就這樣被踢廢了。國際足聯深表擔憂,這麼踢人怎麼行?那一年世界盃的《世界盃技術報告》就指出,得引入紅黃牌、換人制度。於是1970年世界盃,有了換人制度,起初只能換2人,到1998年世界盃,啟用3個名額的換人制度。2018年世界盃,允許在加時賽中使用第4個換人名額。

    點球大戰問世

    1978年世界盃,點球大戰制度正式啟用。不過,那屆世界盃點球大戰沒有派上用場。1982年世界盃半決賽聯邦德國VS法國,120分鐘3-3的平局之後,德國點球大戰獲勝。重大賽事的點球大戰,成為最驚險刺激的環節。

    沒有點球大戰之前,如果兩支球隊打成平局,通常會進行重賽,甚至拋硬幣、抽籤來決定勝負。當然,點球大戰也並非是完美的規則,其發明者、德國前裁判瓦爾德就說:“點球總有它退役的一天,會有更合理的規則取代點球決勝。”

    經典不需要冤假錯案支撐 規則讓足球更美好

    足球是圓的。人們總用這句話,來形容球場發生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這些故事,比虛無縹緲的心靈雞湯更振奮人心,比如2004年歐洲盃的希臘神話,2005年歐冠決賽伊斯坦布林奇蹟等。

    但,這些偶然,並不包括錯判、誤判、冤案、懸案。足球是最具魅力的體育運動,於是有人認為,誤判、錯判也是足球運動偶然性魅力的一部分,這就有些強詞奪理了:受益者感受到了魅力,那麼受害者呢?

    蘭帕德在2010年後遭遇驚天冤情後的神情令人心疼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育精神——尤其是競技體育,與社會精神有共通性:公平至上,規則第一。有了健全的遊戲規則,每個參與者都能在平等的條件下,展開公平的角逐,只有公平、公正,才能梳理權威,贏得認可。否則,一而再,再而三的誤判,錯判,會讓人產生“比賽被操縱”的懷疑。

    球迷推崇流暢、觀賞性,但更尊重公平、公正,所以,越位、VAR等規則的引入,對足球而言是法規的健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壓高的人飲食上需要注意什麼,跑步鍛鍊能夠降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