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英語的小熊貓
-
2 # 凌點de黎子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跟孩子說話孩子就當耳旁風,我說我的,他/她做他/她的,就像沒聽著。父母通常都會認為孩子太不聽話。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對父母的話聽而不聞?
每個成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都會用自己的喜好、自己對於環境的判斷、自己期待的狀態來要求孩子,這些要求透過各種各樣否定的語言一直縈繞在孩子耳邊,形成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背景音樂”。孩子已經習慣了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遭到提醒、反對、或生硬的阻止,怎麼還能對成人說的話認真去聽。試想一下,如果你長期處在一種背景音樂下工作或生活,你會認真地去聽音樂是什麼內容嗎?如果你一直處在很安靜的環境下,這時給你放一首動聽的音樂,你一定會仔細去聽,並用心欣賞。想明白了這個道理,父母就應當知道如何能讓孩子認真對待你所說的每一句話了。
1. 不要成為絮絮叨叨的父母。孩子的行為有他/她與生俱來的天性,孩子喜歡探索、喜歡觀察、喜歡重複、喜歡嘗試,這些優秀品質都是很多成人都不具備的,成人對於周圍的一切熟視無睹,而孩子卻能看到另外一番精彩。欣賞而不要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做到這點十分困難,但要努力去做,因為這個過程對於父母來說可能很無聊、可能很髒、也可能很危險,但那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如果剝奪了這個過程也就剝奪了孩子大腦發育的機會。
2. 立刻阻止十分危險的行為。孩子的確不懂得危險,他/她會用自己所有的感官來體驗任何事物,因此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處處會有危險。作為父母需要在內心有一個明確的判斷,哪些動作和行為是絕對危險的,發生這些動作的時候要第一時間制止並且制止之後跟孩子講明原因,儘量用最簡化的語言來解釋危險的存在,這個過程可能會反覆很多次,也可以設計相對安全的方式讓孩子體驗這種危險的存在,效果可能比較好,比如用比較熱的水代替開水讓孩子接觸,明白什麼是燙。
3. 引導相對不安全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不會立刻產生危險,但長遠對孩子不好。比如孩子不懂得環境汙染的問題,也不懂得尾氣會對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用盡量簡化的語言來讓孩子明白呼吸進了尾氣可能對他造成的傷害,同時尊重孩子的興趣,可以建議孩子站在遠一點的地方看汽車而不是強行阻止。
4. 不要怕髒不要怕溼。在博文為什麼要讓孩子玩“髒”遊戲中已經說明了髒遊戲對於孩子大腦發育的好處以及孩子對髒遊戲的熱愛。因此父母應當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既然出去玩,一身泥、一身土的回家非常正常,這才是孩子。只有成人才會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地站在那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父母省去一些嘮嘮叨叨的話而多洗幾次衣服會讓孩子受益很多。
5. 設定規矩很重要。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設定規矩,孩子在這些十分必要的規矩內可以自由地活動,這些規矩除了對於危險的規避之外還包括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父母想明白自己需要設定的規矩之後就要以各種方式保證這些規矩的有效性,這些規矩堅決不能動搖,除此之外的行為不要再做多餘的干涉和提醒,這樣孩子會逐漸知道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在這樣一個有規矩的自由環境下,孩子會感到安全和放鬆,因為孩子耳邊不再會有背景音樂,而孩子又十分清楚自己的行為界限在哪裡。Gerber女士曾經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規矩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假設你開車行駛在一個吊橋上,吊橋兩邊都有鎖鏈,可能你永遠都不會碰到那些鎖鏈,但那些鎖鏈的存在讓你感到很安全,假設你開車行駛在去除了鎖鏈的吊橋上會是什麼心情?雖然你明確知道不會掉下去,但內心還是會覺得恐懼。因此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討厭規矩,孩子只是不喜歡到處都是規矩,父母所需要的規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路途兩邊的鎖鏈而不是橫在路中間的護欄。有了這些規矩,孩子的成長會更加自由、輕鬆而又安全。
總而言之,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對自己說的話能聽的進去,先要做到減少過多的廢話,再要做到設立規矩的前後一致性,然後用尊重孩子的方法實現這些規矩的執行。
-
3 # A3高效學習法
父母和孩子溝通不好我覺得主要有三方面:
1.父母的教育太過嚴格,讓孩子打不開心扉。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和父母交心,但大部分中國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給孩子的壓力太大,報這班,那班,很少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對於孩子來說,玩才是天性!
2.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這是身體發育導致的心理外象,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怎麼和孩子溝通,畢竟時代不同,交流也不在一個頻道上,導致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3.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不合適,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大都不成熟,很多問題沒有經歷過,不知道對錯,或不知道如何面對,比如說早戀,如果你能把孩子當成朋友,他們能把父母當成哥們和姐們,甚至我們會從我們的經驗教他們如何對待愛情,怎麼追女孩子,並告訴他只要有個好的事業,才能給對方更多的幸福,要有責任和擔當,不是一味的組織,而是引導。這樣他們也能和父母傾心!
回覆列表
1、學會跟孩子說話
孩子跟別人不同,他既是你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只不過這個“人”不成熟而已。很多父母都會站在家長的位置上去跟孩子溝通,比如平時總是習慣跟孩子說:“少吃零食!”“不許看手機!”“不許出門!”等等。父母們想一想,我們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特別討厭父母的這些“不”字呢。其實同樣的事情,我們也可以換個方法,比如不讓孩子看電視,我們可以說:寶寶,電視需要休息了,來和媽媽一起玩玩具吧。還有收玩具,很多父母會說:趕緊把玩具收起來。如果換成:我們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呢,是不是好很多呢!還有寶寶洗澡玩水不出來,很多父母會指責孩子不聽話或者命令孩子趕緊出來,如果換成:你快點洗完,媽媽等你一起讀繪本呢?
2、理解孩子
比如孩子有一個手工沒做好哭了,很多父母會說:不就一個手工嗎,有什麼哭的,不會接著做唄。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理解孩子,然後想辦法讓孩子安靜下來。孩子只有感覺自己被理解了,才會聽媽媽的。當然媽媽也可以讓孩子哭一會,這也是孩子釋放壓力的好辦法,對培養孩子的情商也有好處。
3、不要給孩子打標籤
孩子寫作業,有一個題不會,父母就說孩子太笨了。你覺得這樣說有道理嗎?父母自己小時候寫作業就什麼題都會嗎?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就事論事,幫孩子解決當前的問題,給孩子講明白,這樣孩子才會尊重你,聽你的。
4、讓孩子參與生活
很多媽媽在做家務的時候,看到孩子過來,總是把孩子趕到一邊,怕孩子搗亂。等到孩子大了之後什麼也不做,又怪孩子不聽話,一點責任心也沒有。
其實研究表明,從小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好的。所以如果你洗碗的時候,雖然孩子不會洗碗,但你可以讓孩子幫你拿一些碗筷。這樣孩子學會了做家務,還不會搗亂了,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5、說一不二
很多父母特別是老人,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一直在旁邊說:你不聽話,我就如何如何。而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在那裡說,而沒有采取行動,結果孩子越聽越皮,越大越不聽話。所以父母們在這一點上一定要說一不二,當孩子犯錯誤了,就必須要付出代價。比如孩子不吃東西浪費食物,你第一次可以警告,第二次就可以拿走,讓他餓半天,下次他一定就不敢了。
總結: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並不只是孩子的問題,父母們也有責任。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一些行為,給孩子一個公正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