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月19日,高考倒計時200天,河南沁陽一所中學安排2000多名高三生向父母磕頭。網友質疑感恩方式,遭學校官號怒懟。21日,該所學校迴應,校領導活動前不知情,是高三年級安排的,只是一種形式,想教孩子們學會感恩。
4
回覆列表
  • 1 # 順著長江歸大海

    記得兒子小時候學跆拳道,每次考級授帶前都有個簡單的儀式,父母坐一排,考級後等待授帶的孩子給父母行跪拜禮,跪下後要先對父母說“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爸爸媽媽辛苦了”,然後再拜。說實話,當時真挺感動的,尤其第一次經歷的母親大多都會流淚。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華民族很多優良傳統被破壞。現在的孩子,確實缺乏感恩方面的教育,不知感恩,或不懂得如何去表達。其實,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不多,一個電話,一聲問候,一句關懷就很滿足了。

    當然,感恩也不只是形式上走走過場,更在於是否發自內心,在於平常的點點滴滴。

    長期以來,學校在這方面確實做得不夠,但做總比不做強,即使做得還不夠好,不夠完美,但起碼在開始做了,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指責呢?

  • 2 # 菱形心臟

    關於這個“感恩父母”的演講,本人不幸,在上初中的時候就已經看過影片。我只看到現場的人哭的稀里嘩啦,至於內容早就忘了。最為恐怖的是,上高中後,我們學校真的就把影片中的人請來,再一次進行了一場感恩演講。

    可以承認的是,演講者的水平不錯,很有感染力。能把學生的情緒帶動起來,跟著一起哭鼻子。然而,現如今,我已經成年,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影片,一點點感覺都沒有。因為,這個人從頭到尾都在說“正確的廢話”。

    我為什麼敢這麼說呢?因為我瞭解了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然後我知道,這種演講,只需要遵從一些心理學方法論,就能起到效果。哪怕他講的是昨天踩死一隻螞蟻,也能讓學生哭鼻子。

    感恩,不應該是用這種傳銷式的洗腦方法進行灌輸的,更不應該這樣放肆宣揚。感恩,是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然後為小輩做出榜樣。

    如果,你是父母。你從來都不感恩自己的父母,身邊的人,如何讓子女去感恩你?如果,你是老師,你從來都不感恩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養祖國花朵的園丁,如何讓學生感恩你?感恩是相互的,而不是以德報怨的。老祖宗就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些虛假的形式,脆弱不堪,就是一張紙,能夠輕而易舉捅破。如果你還對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很在意,覺得很有必要。那你生活中,一定是個無法為孩子做榜樣的失敗者。

  • 3 # 五糧液504

    俺認為這是身為教育者 發起這樣儀式感 洗腦術兼備的運動 很不理解 感恩 是要發自內心 感同身受的一種感動 體驗 最為長輩 切實做到尊老愛幼 晚輩體會感知 就會感恩 學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手中的威力 用這種方式硬灌 感覺是教育的失職和懶惰 學會愛 感知愛 要從點滴做起 教育管理者更應該感恩人民賦予的權利 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品 為國家培養出健全人格的社會人

  • 4 # 姬鵬

    近日,河南沁陽一所中學安排2000多名高三學生向父母磕頭,因方式比較“特別”和“集中”,觸發社交媒體上廣泛爭議。之後校方迴應,只是一種形式,想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對於類似的事情,事實上,已經發生過多次。但從公眾的認知上而言,一直以來都是停留在形式之爭上。爭來爭去,就成為“舊文化”和“新文化”的博弈,結局自然也是很潦草。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感恩文化應該是一個恆久的話題。無論是西方世界,還是東方世界,總有某種不謀而合。因此,西方的“感恩節”才會被我們逐步接納。當然,這種接納也並非完全“吸收”,所以出現“感恩節”集體行跪拜禮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

    但是,就“感恩形式化”的爭論,很明顯已經陷入某種困局。從某種層面上而言,西方的節日偏歡樂,東方的節日偏悲憫,這應該是文化屬性的問題,只要人們身處其中能感受到某種情懷,都無可厚非。只可惜,很多人在面對文化的不同,文化的融合時,顯得過度潔癖。

    這就導致,要麼對過去的文化不滿意,要麼對異域的文化不接納。從本質上講,一刀切的思維,屬於一種偷懶的邏輯。認同的就接納,不認同的就排斥,看起來條理清晰,可事實上只是一種自我確認不自信的表現。這也導致,無論是對舊文化的認知,還是異域文化的態度,往往都顯得異常決絕。

    這種激辯的情緒之下,就很容易催發“形式化”,所以從大環境去看,越來越多的文化被邊緣化。就如感恩的文化認知上,從本質上都應該是追溯情愫互助的方式,但是因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方式上就會顯出很大的差異。比如“跪拜禮”好不好,好像也並不絕對,首先人們在生活中已經近乎摒棄跪拜禮,但是作為歷史中的文化遺蹟,又好像印證著某種進化的過程。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拿出來丈量時,就會催發一些爭執。常見的說法,已經快寫進教科書,就是“跪拜禮”算是封建遺毒,只要提起來就會“咬牙切齒”。可事實上,比起“感恩形式化”所帶來的危害,人們對於“感恩形式化”過度的擔憂,才更顯的危害無窮。

    坦白講,我們要承認,在感恩意識生長時,形式化的氛圍不可或缺。到底是“跪拜禮”的危害大,還是“過度擔憂跪拜禮”的危害大,我們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共識。事實上,在一些舊文化和舊風俗的保留上,一直有很大的爭議。

    就比如“漢服”,長久以來被人們各種指責,但凡有人穿漢服參與一些活動,就總是會被“詬病”復古。可事實上,對於其中的踐行者,很可能只是對漢服文化有興趣而已。因為,就現實的考量而言,漢服本身已經和現代的生活實踐完全脫離,只是作為一種文化被追溯。

    因此,就“集體行跪拜禮”的事情,也更多是借古人之行,表達現代之意而已。到底會不會把孩子們“帶跑偏”,想必也只是一種文化偏見的預判。事實上,我們所處的時代,儀式感已經越來越差,人們近乎接近實用主義,對“儀式感”的普遍態度都很輕視。

    然而,在這種較為艱澀的環境裡,有時候“儀式感”又顯得很珍貴。所以,就事論事,與其爭辯感恩的形式是否合理,不如選擇一種方式去踐行。無論是舊文化的翻新,還是異域文化的引入,只要能喚醒人們對於一些情愫的認知,因此也就沒什麼好爭辯的。

    如“感恩節”這種貼近生活的節日,對於現代社會來講,其實是化解人們疏離感的一種潤滑劑。我們深知一個節日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可之所以選擇過節日,還是希望這種形式能化解生活的艱澀,無論怎樣,形式本身不應該被汙名化。

    因此,在看待“學生集體跪拜父母”的事情上,也切忌走向極端路徑。當然,作為宏大的場面,集體的跪拜禮,有時候容易被抽離成一種“表演”藝術。這也是多數批評者較為在意的方面。但是,就事情本身來講,還是要給予更多寬容。說到底,很多孩子真的很少有機會向家長表達感恩之情,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機會。

    只可惜,在文化認知較為苛刻的環境下,“感恩形式化”很容易從進退兩難,走向“極端刻奇”。就學校而言,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希望透過“感恩節”,拉近高三學生和家長的距離感。這事實上,與我們國內教育的特點有很大關係。

    一方面,作為一個家庭來講,父母撫養孩子很辛苦,並且希望孩子出人頭地,起碼就高考來講,孩子能考上名牌學校就算是一種“報恩”。雖然,這種講法並不是很恰當,但是很多父母確實是這樣想的。所以,學校借力打力,也是為喚起學生的拼搏勢頭,從根源上講,學校的目的沒什麼大問題。

    但是,將2000多名學生,聚集在操場上“磕頭跪拜”,很明顯有“刻奇”的傾向。無論怎樣,圖景之宏大和實際的初衷,都有點顯得並不匹配。而這樣的行為,久而久之很容易陷入“感恩形式化”的審美異化。輿論上希望接地氣,學校希望搞出動靜,這種背離與對抗,著實顯得尷尬和難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人要求女足教練賈秀全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