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公子有夢

    韓非是集法家之大乘,

    也是集百家之長!

    重新書寫法家!

    典型的就是非先聖,

    反傳統,

    批孔墨,

    辯老莊!

    是歷史的先知,

    更是革命的烈士!

    韓非提出人性本惡論,

    直面慘淡的人生,

    所以需要管制和防範,

    將法家勢,術,法,

    合一!

    提利害,獎賞!

    批鬥儒家的仁義是悖論,

    墨家的上同是妄想,

    道家的歸隱與無為是無能!

    重新歸合諸子百家,

    依法治國,現在也說以刑治國!

    能講的太多了!不說了

  • 2 # 浸淫之辭

    都是儒家內部矛盾。

    孔儒主張思想幹涉,禮樂控制。

    法儒主張行為干涉,律法控制。

    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君聖立言立法,一人言定天下規矩。一人之思想能廣闊如天地麼?不能!所以儒家,不管是孔儒,法儒,漢儒,玄儒,理儒,心儒,還是現代新儒家,都不可能立言立法。

    所以儒家都失敗了,秦漢後,沒有一個王朝能避免內部崩潰的命運。法儒在當時比孔儒有用,可以短暫強國,被利用併成功了。後世漢儒批判法儒,將其打進歷史的垃圾桶,是因為漢大一統,儒生愚民即可。

    總之。儒生的生存能力很差,不能自主生存。而儒家的生存能力很強,殘喘兩千多年,至今不滅。

  • 3 # 楊朱學派

    先回答,韓非子對儒家的批判有哪些矛盾之處。

    儒家認為,把人民當奴才的暴君,必須誅殺——湯武伐桀紂。孔子謂之湯武革命。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

    而法家認為,湯武是弒君的亂臣賊子。《韓非子-忠孝》篇有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主而誅臣,焉有過!

    韓非子稱,孔子歌頌湯武弒君,是教唆臣子弒君。這是天下大亂的根源。儒以文亂法。

    漢景帝時,有一場著名的湯武弒君與湯武伐桀紂之辯。黃生代表法家、黃老。儒家大師轅固代表儒家、道家,在朝堂之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轅固依據儒家觀點,指出湯武誅殺暴君,造福萬民。應當名垂千古。黃生依據韓非子的觀點,指出君主有過,臣子應當進諫,而不該弒君。儒家歌頌湯武伐桀紂,就是教唆臣子弒君。是大逆不道。

    在不利情況下,轅固反戈一擊。質問道:以子之言,漢高祖推翻暴秦,漢高祖也是亂臣賊子嗎?

    黃生啞口無言。這場辯論,以儒家的完勝告終。此後,法家和黃老再也不敢提湯武弒君之說,否則就是詆譭漢高祖。

    然後,再說韓非子對荀子思想的繼承批判。

    韓非子繼承了荀子的人性本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要化性起偽,去惡從善。

    荀子的人性本惡論與孟子的人性本善論異曲同工,皆是教人去惡從善。

    而韓非子的人性本惡論則不然:

    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及王后便希望國君早死。

    韓非子還在《八奸》中指出,同床、在旁、父兄對國君危害最大。

    荀子的性惡論是教人去惡從善。而韓非子的性本惡是教國君作惡害人。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是100%的精華。韓非子的性惡論則是100%的糟粕。為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觀點,提供了理論依據。

    最後,再說韓非子對荀子的批判。荀子繼承了孔子主張,重視禮樂教化,啟民智,立民德。而法家則透過愚民,使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商鞅曾言:詩書禮樂,仁義孝悌,仁智。國有十善,上無使戰。韓非子又對商鞅之言做了總結——儒以文亂法。

    要理解商鞅、韓非此論,必須藉助李連杰主演的電影《狼犬丹尼》。

    儒家十分重視音樂,認為音樂可以明禮儀,善民心,養民性,謳歌愛情,陶冶情操,移風易俗。而法家對此極力反對。在李連杰主演的電影《狼犬丹尼》中,丹尼原本是黑老大巴特手下的一條狼犬,一個殺人工具,沒有思想,沒有情感,唯有兇殘。後來無意間遇到了盲人鋼琴調音師山姆及其女兒維多利亞後,開始接觸音樂。終於使他從行屍走肉,回覆了人性。明白了世間有愛,有更美好的生活。

    劇中丹尼的生命最終被音樂拯救,這便是“儒以文亂法”,而導致“愚民”措施失靈的一個反面教材。

    唯有閹割掉一切詩書禮樂,道德廉恥,才能有效地預防“國有十善,上無使戰”和“儒以文亂法。”杜絕《狼犬丹尼》中的一幕上演。最終使人民成為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致死為君主盡忠。

  • 4 # 耕讀186

    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傳統思想影響比較大的是:儒、道、墨、法。法家相對其他幾家有明顯特點。

    一、幾乎沒有師承。被稱為法家的人物、流派幾乎沒有明顯師承,各自發展,自成學說。

    二、思想、學說多源。法家思想特徵主要體現在法、勢、術,三者思想源出不同,之後發展也不同,到了韓非子後,集三種思想為一體,形成了明顯的法家思想體系。

    三、思想體系特徵不明顯。儒法之間,就統治手段雖有禮法之爭,但社會實踐中,禮法又不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手段,所以儒法相互融合。法家中以法為重的流派,經常被稱之“法儒”,“法儒”有很多出自儒家子弟。魏文侯變法的策動和執行者李悝和儒家西河派淵源頗深,甚至有人將李悝劃入儒家。另一個變法者吳起是孟子門下的儒家弟子。韓非子的老師荀子,很大成分是繼承儒家學派,成為儒家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荀子可以認為是有法家意識的儒家,而韓非子就是具有儒家意識的法家。隨著儒家成為社會意識主流,而法家思想發展在韓非子後漸漸融入儒家。

    四、秦後被劃入法家的人物,經常被認為刑名學或黃老一派,這兩學派與法家在對待法律的態度上有很大的相似。

    五、法家多源,不像“家”,更像不同流派的集合,與其他“家”中流派大不相似。春秋戰國期間各種流派的國家治理手段,並不是完全排斥“法”,只是對法的意義看法不同。後儒對法的意識與孔子的不同。孔子時期的“法”只限於“刑”、“罰”之意。而後儒基本接受了法家的法“定分”意識。法家“定分”之法,已經與現代法律規定“權力、義務”基本相同了。“法儒”不反對“禮制”對社會中的作用,後儒不排斥“法”為社會治理的必要手段,為日後的儒、法合流奠定基礎。

    六、儒法之別,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人性善惡的不同。法家基本持人性惡,而儒家持人性善。這是儒法禮法治國的基本依據。

    2.對待禮、法治國,是儒法最大的不同。而對禮、法的重要程度也是儒、法成色的區別。按禮法重要程度排列,孔子、後儒、荀子、韓非子、李斯和商鞅之“法”、“勢”、“術”之法。視禮最重、視法最輕者孔子,“勢”、“術”之法,基本否定禮,行權術以治國。

    3.荀子之儒與孔子一樣注重“禮”、“仁”,荀子之法是以法維持“禮”,這是荀孔最大的不同。韓非子重法輕禮,但還是認同“禮”的社會治理的作用,又和其他法家不同。

    4.儒家以“禮”治國,著重強調教化百姓。而法家則以法“賞罰”民眾以遵法。教化以禮和賞罰於法,也是儒法最大的區別。

    儒家思想源流出於孔子之前,在孔子之時,集於一體,孔子身後又獨成一家,其相容性較好。儒家“仁”通墨家“兼愛”、“禮”容於法。儒家自西漢後漸成顯學,吸納“法”、“墨”,“法”、“墨”並靠儒學,只是“墨”家有綱領,法家無有,以致後世能見墨家流傳,而不見法家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蔬菜上的膩蟲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