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解數學
-
2 # 老張教育新思享
數學核心素養中指出:數學活動的經驗需要在做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澱,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逐步積累。
建構主義也認為,讓學生 “說題”, 可以把原來的解題思路說出來,暴露思維過程,進行辨析反思,從而發現問題,重構知識及解題方法思路。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
以語言學習為例,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後:閱讀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10%;聆聽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20%;看圖能夠記住30%;看影像,看展覽,看演示,現場觀摩能夠記住50%;參與討論,發言能夠記住70%;做報告,給別人講,親身體驗,動手做能夠記住90%;
能不能讓學生說題?因為學生要把問題說出來,而在說的過程中,需要自己去組織語言、理順前因後果,不能胡亂蒙或隨便寫,這樣的解題效果可能比他做十道題的效果更好。當然,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都更足,表達能力也更強了。在他們說的過程中,可能很多知識就被理順了。
讓學生來講!個人認為,其現實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改變學習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習活動中師生的角色定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學習的主體功能得到彰顯;教師的學習指導功能顯著提升。
其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暴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漏洞、思維混錯,進而提升了學習效果的順利達成,提升了學習效率和效果。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思維日益嚴謹,知識的掌握更加科學。
第三,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要講清楚一道題,只有思維、思路不夠,還得有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從容應對同學的質疑、追問,心理素質也在不知覺中有效提升。當因為給同伴講題,幫助了同伴提升時,個人在小組中的影響力和在學習同伴中的價值力顯著提升,講題者本人得到全方位的發展。相比起因為講題促進了講題者本人學習效果的提升,綜合素質的發展更有意義。理解是掌握的基礎,表達才是掌握的標誌。讓學生來講題,就是讓學在理解這道題的基礎上把它表達出來,這樣的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這也是老師去處理學生錯題的一個好方法,學生都會講這道題了,他還不會做嗎?
第四,也就是最現實的:提升了學習效果,學生學得更深刻、更牢固。
第五,多數老師沒有意識到的:老師少講,表面上是把機會給學生,實際上老師少說話,消耗氣血少,有利於精氣神,特別是女老師。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手過百遍,還得口說一遍。讓學生來講題,成就了學生,解放了教師自己,提高了教學質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次數學講題比賽,既體現了基礎性,有利於學生“四基”的培養,又體現了啟發性和靈活性,有利於開啟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慾望。學會“做數學”和“數學地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語言和思維是密切相關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反過來,良好的邏輯思維,又會引匯出準確、流暢而又周密的語言。在學校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讓學生來講!尤其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充分準備的說題活動,錄製影片及展示影片的活動,值得嘗試。
-
3 # 三人師
我認為不僅僅是數學老師經常讓學生上去講題,很多老師或許都有這樣的做法,而這樣的做法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教學質量等等。
或許很多同學在讀書的時候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如果老師忽然說抽同學起來回答問題,那麼整個教室忽然間就會安靜下來,並且氣氛也會變得凝重,可以說是“人人自危”,害怕老師抽到自己起來回答問題,其實老師說這樣一句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整頓課堂紀律,並且將一些走神兒的同學思路拉回來;並且這也是老師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交流的一個環節,師範生在進行教師技能訓練的時候,或許老師也會強調這一環節,足以證明與學生進行互動的重要性。
再者,其實老師抽學生起來回答問題,並不會在意答案的正確與否,或許也只是為了瞭解學生解題的一個思路罷了。因此若是老師說抽同學起來回答問題的話,不必緊張,或許他只是為了唬你們一下。你認為呢?
-
4 # 數學王老師wry
關於上課老師讓學生講課合不合適,這得看情況,每一節課,老師都會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有些內容,比較抽象,老師講學生理解著都費勁,這樣的課肯定不適合學生講。比如,我們學習二次函式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係這一課時,有這樣一類題,用畫影象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學生就理解不了。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有水平,學生這樣問,上面的方程用因式分解法解,兩步就出來,為什麼要這麼麻煩來解方程,最後結果還是近似解?這樣的問題就需要老師給學生解釋清楚,我們學習用這種方法解方程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方程,而是為了研究二次函式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係,更好的掌握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為以後學習更深的知識打好基礎。
而有的課,並不需要老師總講,需要學生思考,需要學生討論,學生討論出來的結果,當然需要學生來講,老師讓學生講課,既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又可以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能提高學生聽講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我們學習圓周角時有這樣一道題,本題涉及到的條件較多,因此解題的切入點就很多,切入點不同就有不同的證法,這類題目不難,證題方法較多,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考慮問題的方式,因此也會得出不同的解題方法,我認為這時老師讓學生來講解自己的解題方法是最合適了!學生討論可以得到以下多種解題方法:所以老師讓學生講課合不合適,主要看學生講什麼內容,比如上面這道題,老師自己把所有的方法都講出來了,你認為會比學生講效果更好嗎?當然,凡事過猶不及,一節課需要老師講的時候老師要認認真真給學生講明白,需要學生活動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把機會留給學生,上課,老師既要傳授知識,又要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一節課不管用什麼方式,只要能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生學到最多的知識,讓數學課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我認為都是好課!
回覆列表
對於講解的學生是一個好方法,一般這個學生成績還不錯;對於聽者,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
意思指:講解人需要在已經完全理解相應知識背景的情況下,透過重組自己的語言,呈現出一個精確問題的處理方法,並且讓聽者可以輕鬆實踐。
老師讓學生講解便是此目的,但是需要確定一點,老師是突發奇想,還是有意訓練。
突發奇想並不提倡,學生在“費曼法”中最不易實施的是第二、三步,並且需要反覆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從學生角度講解問題,我見過多數學生,哪怕成績優異,描述問題時只是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而且多半心理活動沒有表達,這樣的講解增大了聽者的理解難度,與其這樣,不如老師規規矩矩。
有意訓練需要老師提前已經實驗過很多次,但是我更希望這樣的訓練在課下已經進行過若干次,課上讓其講解,是想讓聽者透過提問的方式讓講者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描述的不直接了當。
“費曼法”將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看待現在處理的問題,從宏觀上去把握知識,會反覆訓練學生的知識結構,已經對問題的理解深入程度,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有老師指導,希望學生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