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學跨界學當律師中
-
2 # 揭秘白髮第一人
人們在診治疾病,分析引起病症的原因時,常常會犯的錯誤就是:原因歸結錯誤!
為什麼會出現原因歸結錯誤呢?因為不知道事件的真相,瞎猜的結果。
一個人飯後出現腹瀉,最基本的有兩類可能性:與當時吃飯有關,與之無關。
有關的話,還要分析是哪個或哪些食物引起的,還要分析是活的微生物還是死的微生物的屍體或毒素引起的,也涉及到食物中毒是生物性的還是非生物性的,不同的原因,治療方法不同。如果無關,可能是半個月或一個月前的某次某個食物引起的。比如甲肝的潛伏期是一週至一個月,誰也很難想象是那麼長時間之前的飯引起的。醫生說了,病人及其家屬也很難相信。
不知道此寶寶為什麼要吃消炎藥,吃的是什麼消炎藥?
寶寶冷得發抖,怎麼知道是冷得,而不是難受得,或者是其它可能性?
假設就是冷得,也不能肯定一定是消炎藥引起的啊?
冷得發抖與吃消炎之間的關係的可能性就是:是,不是。
如果是的話,可能是藥物過敏反應,也不排除藥物所致的發熱反應,或其它毒性反應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的話,那就是另有其因。另有其因的話,把原因歸結為吃的消炎藥身上就是原因歸結錯誤。假如其不吃消炎藥,也在晚上會出現冷得發抖的現象了。這種情況下,可以推知,此時的寶寶是因為罹患疾病了,正處於體溫上升的初期,這是測量體溫,可能在正常範圍偏高,比如37—37.4度,這時感覺是怕冷(畏寒、惡寒),張仲景會認為是“傷寒”了,後續果就是:持續發抖十幾分鍾後更長時間後,再測體溫會發現已經明顯升高,再過一段時間,比如半小時至1小時,體溫迅速上升到38.5度以上,這時一般情況下就不抖了。當達到頂峰時就開始出現熱感,而不是冷感了,葉天士認為這是“傷熱”了,屬於溫病的範疇。其實只是同樣一種原因引起的病症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而已!治療思路應該是一樣的,但是古人沒有認識這麼深刻,治療思路是不同的,用藥也是不同的。所以《2019流感防治指南》裡,同樣原因引起的病症,在不同的時間段選用的方劑是不同的原因所在。這樣的錯誤之處在於,把“原因”放在一邊了,是因為不知道原因的緣故,現在知道了,就不應該是那樣的思路了。而是應該主因不變,治療主因的主藥不變,可變的只是次要的因素引起的症狀所需要的藥物。
所以此寶寶應該是: “傷微”了。去醫院就診吧。看看是被哪種“微生物”傷害了。根據情況選用相應的藥物予以治療為上策!
回覆列表
謝謝你的邀請。十五個月的寶貝吃了消炎藥。晚上冷的發抖。問題是你給寶寶吃的什麼消炎藥呢?劑量呢?吃了幾次呀?現在天氣比較冷。一個是屋裡面溫度低,寶貝在生病,抵抗力本來就低。如果沒有吃什麼東西。穿的衣服合適嗎?如果給寶寶吃藥劑量過了,如果寶貝正開始發熱的前提都可以引起發抖哦。所以說你沒有說清楚。我們只能猜呀?感覺吃藥劑量大了吧?或者是正開始發熱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這麼小。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去醫院就醫。不要一拖再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