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浩Lihao
-
2 # 真空妙有無量壽
您說的兩種書體同步臨習,不知究竟怎麼個同步法?
客觀上講,左手敲鑼右手打鼓,腳下還能踩梆子點,這種絕活是能練出來的。但是最初的起步,是無論如何也免不了丶繞不過分解動作的單項練習的。
朝三暮四,暮四朝三,只是個分配方式問題。所以這個所謂的“同步″,一支兩祧,是要考慮它的具體可行性的。
我們要把實效放在追求的第一位,手段是爭取實效的方便,法無定法,一切可行,但看實效如何就是了。
無論如何還得放下耙子以後摸掃帚。寫柳公權楷書也好,寫顏寫歐寫趙也好,手頭功夫確實有些立得住了,換換某家行書再靠著掌握個八九不離十,這樣是可行的。而且寫柳,再選《集王聖教序》還是較適合的。只是應在這個"同步″上,要好好考量如何措置得當。
兵法上有″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戰術,這是直截考慮實效的原則。搞學術搞藝術,"一門深入"為好。行有餘力再旁及其他。"心無旁騖,上達之路″。最好不要樣樣通,樣樣松。當今二田的戰略戰術方法值得參考,"一招鮮,吃遍天″。歐楷立住腳,行書稍加用功,落款說得過去,齊了。便自有視別人不在話下的資本了。
當然,"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無使轉,都乏神明″。避免把楷書寫殭寫死是應該的,但初始階段還談不到這。
-
3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的看法,供題主參考。
建議先工一帖。韓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要臨柳公權的楷書,就王心臨柳公權的楷書。要學《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就專心學《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經驗告訴我們,學習書法,須專一,萬不可先貪多。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之。
那麼,什麼時候可以兼臨呢?
當把柳公權的楷書臨到七分像時,先出帖,之後可視情況兼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記住,我這裡說的是兼臨,並不是專臨。學習書法,臨帖要分主次,不然的話,就會出現帖帖都學不精的現象,這樣是很被動的。
我始終認為,當下,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能專工一帖,把它學精,並在所工之帖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兩三分個性,就可以了成功了。當然,如果題主條件許可,學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書體也是可以的。
最後的建議:
1.先工柳公權的楷書,臨到七分像時,再兼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2.也可先工《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到七分像時,再兼臨柳公權的楷書。
3.最好不要同時臨兩種書體。
-
4 # 臨池管窺
臨帖可有兩個途徑:一為心臨,一為手臨。
心臨,就是讀帖。一般層次較高,是建立在有深厚手臨的基礎上。
手臨,是通曉筆法的基礎,需長期不間斷的練習。一法通萬法通,由此進化到心臨的境界。
其實這兩種途徑也並不衝突,或可運用於兼攻數帖或諸體之中。
一、先主攻一帖,知曉筆法,尋到間架結體的規律。
二、於外的帖或體,可以兼讀。結合實踐,主要體會其整體氣韻。
三、也可兩帖同習,柳體以壯其骨,強筆力為主。《聖教》學其筆法、結體為主。久而久之,自能悟其相通之處。
有人說:常寫而後熟;常讀而後生。
生熟之間,是把控俗與雅、僕和主的關鍵。
以個人經驗:墨跡宜常臨,碑刻宜常讀。
-
5 # 不二齋
學習書法,同時學習柳公權的楷書和王羲之的《聖教序》我覺得是可以的,前提是這個《聖教序》是王羲之的行書《聖教序》而不是褚遂良的楷書《聖教序》。同時學習兩種不同的書體是可以的。
其實我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就是這樣練習的,而且還學習了三種字帖,一個是柳公權的楷書《玄秘塔碑》,一個是王羲之的行書《聖教序》,一個是漢代的隸書《曹全碑》。
那麼它們三個之間會有影響嗎?按照我當時的感覺是有的,比如我上午練習完隸書,下午再練習楷書的話,很不自覺的楷書裡面就出現了隸書的東西,而且這一點我當時是完全能夠感覺到的,於是我便更加有意識的,集中精力的去臨摹,半個小時以後,這種影響就很小了。而晚上練習行書的時候,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1、這種練習書法的方式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你不能漫不經心的練習,稍微一走神,另一種書體的感覺就冒了出來,你只能小心翼翼的寫,仔仔細細的去觀察,反而提升了書寫的水平。
2、另一個方面,這幾種書體時間也有很多相互促進的作用,寫寫行書有利於筆畫的靈活,寫楷書可以促進行書的結構,寫隸書又能更好的練習中鋒用筆。他們之間相互促進。
幾種書體同時學習需要注意的問題1、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字型可以同時學習,但最好不要一起學習,可以先學習一種,入了門以後再接著練習另外一種,總之,無論學習幾種字型,都要有一種書體先入門。
2、要有足夠的時間的保證,你每天就半個小時的寫字時間,是沒有精力學習兩種書體的。學習兩種書體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3、兩種書體的時間最好錯開,可以上午寫一種,下午寫一種,或者今天寫一種,明天寫一種。最好不要一會寫這個,一會寫另一個。
-
6 # 子衿書法
當然可以。不過你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學習書法是要有針對性目標的。你喜歡柳公權的楷書,你學習他,是為了寫成柳公權的樣子,還是想學會柳公權的筆法,學會他的結構規則,然後形成自己的書風?
如果你的目標只是想寫成柳公權楷書的樣子,那麼你最好不要去碰《聖教序》,你理解不了《聖教序》中精簡自然的用筆。王羲之的筆法,到了唐代柳公權這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唐楷的逆入提頓挫鋒起筆,使得東晉簡捷自然的用筆變的很複雜繁瑣。喪失了東晉韻逸神飛的暢快。
你學習《聖教序》,也僅僅是被《聖教序》的外形所吸引。《聖教序》是收集王羲之最好的字整合的。這些字,散佈於王羲之各個時期所書。從結構的角度上來講,非常的完美。從用筆上來說,一個人的用筆,在不同的時期都會有改變。在《聖教序》幾千個字中,一會是王羲之老年時爐火純青的精巧用筆,一會是青年時期的青澀,一會又是中年時期的幹煉,筆法是相當的混亂。所以《聖教序》採用的是刻石而不是象《蘭亭序》一樣的雙鉤摹拓。就是因為筆法無法統一一致。石刻則把這些筆法的精細部分省略掉,只取其形態。
你想學到的是形體而不是筆法,那柳體和《聖教序》一起來練當然可以。但從精研書法的角度上來看,你還是不要這麼幹。
回覆列表
我練習柳楷有些年頭了,而且樂此不疲,就柳公權的《玄》、《神》二碑就夠我再臨習幾十年的了,至少這幾年我對柳的興趣是與日俱增。有時候也會參照《魏公先廟碑》、《大唐迴元觀鐘樓銘》、《集柳碑》,都是很純粹的柳字,包括被公認偽刻的柳體小楷《九嶷山賦》、《陸士衡演連珠》等,對於學柳之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實際上有些帖子真的買不到,只能求得拓片來繼續研究。然而單一的風格或者說單一的書體,讓我對筆法字法的深入理解畢竟有限,產生瓶頸,格局不夠。所以跟一些老師交流過以後,有建議我寫《靈飛經》,有建議寫《聖教序》,有建議寫大王手札,有建議寫《書譜》,還有建議寫《嶧山碑》,綜上所述,需要學的字這麼多,最終我決定先從《聖教序》入手,再怎麼著行書是繞不過去的,特別是傳統大王行書,更是經典中的經典。所以我想柳楷和《集王聖教序》在一起寫,相互之間的干擾還是很大的,很苦惱很費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方法,讓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