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古老,堪稱與中國歷史同步,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從西周後期開始,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時,每時分為孟仲季三個月,共十二個月,是歲時風俗的雛形期。而到了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中國大部分傳統節日此時已經形成,與之相關的習俗也已經產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風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節日活動從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到了隋唐宋元時期,節日風俗基本定型。縱觀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線索,不難看出節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來,千古不變,儘管伴隨著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轉換,但是節日的時間始終不變。由於起源久遠,很多節日起源的具體時間和原因都很難說清楚,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傳統歲時節日在民眾的時間分類中,被區分為人、鬼、神三類。人節有春節、端午、中秋,重在人倫活動。鬼節有清明節、中元節、十月一,為追懷亡靈。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中國的傳統節日根據節日的型別又可分為農事節日、祭祀節日、慶賀節日、娛樂節日等。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體現在節日的時間上,每月的朔望日多為節日,像正月初一為春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等。月日數字重複的日子常被確定為節日,如正月初一的春節,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姑姑節,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等。
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體體現在:清明節是華人掃墓祭祖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緬懷先輩,激勵後人;端午節源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有濃重的愛國主義色彩;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有“慶豐收”、“人團圓”之意,並以賞月吃月餅的形式,把中華傳統民族的真善美髮揮到了極致;元宵節和重陽節則充分體現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3、重倫理觀念禮節儀式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民族成員如果有對倫理性禮節的共同人文精神,有對民族、社會、家庭的責任感,有自我約束品格和遵紀守法的習慣,就能夠保證行為選擇的正確性和進步性,也就有利於協調人際關係,增強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與民族整體的向心力。”
中國是一個重人倫、貴親情的國度。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春節祭祖是一年裡規模最大的祭祖活動。節前要把宗祠裡全部祖先畫像或牌位整理好。春節前,或初一,擺上祭品,集體祭祀全體祖先。回家還要分別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謝祖先功德(所謂“慎終追遠”),並祈求祖先的靈魂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幸福。也有團結家族力量、加強家庭關係的作用。在辭舊迎新的時刻,重申人和神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春節各種民俗儀式中經常看到祭神的內容。臘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間解釋為迎接灶神、財神等等。生活中總有個人無法應付的困難,他們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幫助。所以,人們希望在新年到來時拜祭諸神,以獲得精神支援。
4、尚鬼神迷信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原始人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戰勝自然,他們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著自然,主宰著這個社會,於是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天、神之上,以乞求保佑。最早的節俗活動,意在敬天、祈年、驅災、避邪。節日的歌舞狂歡,意在娛神;以時品上供,旨在賄神;製作、佩帶各種飾物,則是為了驅鬼。
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是春節貼春聯、年畫、燃放爆竹的習俗。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荼、鬱壘驅鬼。神荼、鬱壘是中國最早的門神。關於此二神的故事首見於王充《論衡·定鬼》所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神荼、鬱壘能捉鬼的故事傳揚開來,人們過年時在門的兩邊掛上兩塊木桃板,寫著二神的名字,以驅鬼避邪,這就是早期的桃符,後來發展為門神年畫。此後隨著民間造神運動的發展,自漢代開始,又創造出許多門神,如慶成、秦叔寶、尉遲敬德、鍾馗、岳飛、趙雲、趙公明、常遇春、徐達等。其中以鍾馗的形象最為典型,相貌猙獰恐怖,是唐以後才創造出的專門捉鬼、食鬼的神。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年畫的內容擴大,至今仍儲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古老,堪稱與中國歷史同步,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從西周後期開始,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時,每時分為孟仲季三個月,共十二個月,是歲時風俗的雛形期。而到了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中國大部分傳統節日此時已經形成,與之相關的習俗也已經產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風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節日活動從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到了隋唐宋元時期,節日風俗基本定型。縱觀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線索,不難看出節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來,千古不變,儘管伴隨著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轉換,但是節日的時間始終不變。由於起源久遠,很多節日起源的具體時間和原因都很難說清楚,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傳統歲時節日在民眾的時間分類中,被區分為人、鬼、神三類。人節有春節、端午、中秋,重在人倫活動。鬼節有清明節、中元節、十月一,為追懷亡靈。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中國的傳統節日根據節日的型別又可分為農事節日、祭祀節日、慶賀節日、娛樂節日等。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體現在節日的時間上,每月的朔望日多為節日,像正月初一為春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等。月日數字重複的日子常被確定為節日,如正月初一的春節,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姑姑節,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等。
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體體現在:清明節是華人掃墓祭祖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緬懷先輩,激勵後人;端午節源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有濃重的愛國主義色彩;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有“慶豐收”、“人團圓”之意,並以賞月吃月餅的形式,把中華傳統民族的真善美髮揮到了極致;元宵節和重陽節則充分體現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3、重倫理觀念禮節儀式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民族成員如果有對倫理性禮節的共同人文精神,有對民族、社會、家庭的責任感,有自我約束品格和遵紀守法的習慣,就能夠保證行為選擇的正確性和進步性,也就有利於協調人際關係,增強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與民族整體的向心力。”
中國是一個重人倫、貴親情的國度。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春節祭祖是一年裡規模最大的祭祖活動。節前要把宗祠裡全部祖先畫像或牌位整理好。春節前,或初一,擺上祭品,集體祭祀全體祖先。回家還要分別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謝祖先功德(所謂“慎終追遠”),並祈求祖先的靈魂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幸福。也有團結家族力量、加強家庭關係的作用。在辭舊迎新的時刻,重申人和神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春節各種民俗儀式中經常看到祭神的內容。臘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間解釋為迎接灶神、財神等等。生活中總有個人無法應付的困難,他們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幫助。所以,人們希望在新年到來時拜祭諸神,以獲得精神支援。
4、尚鬼神迷信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原始人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戰勝自然,他們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著自然,主宰著這個社會,於是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天、神之上,以乞求保佑。最早的節俗活動,意在敬天、祈年、驅災、避邪。節日的歌舞狂歡,意在娛神;以時品上供,旨在賄神;製作、佩帶各種飾物,則是為了驅鬼。
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是春節貼春聯、年畫、燃放爆竹的習俗。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荼、鬱壘驅鬼。神荼、鬱壘是中國最早的門神。關於此二神的故事首見於王充《論衡·定鬼》所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神荼、鬱壘能捉鬼的故事傳揚開來,人們過年時在門的兩邊掛上兩塊木桃板,寫著二神的名字,以驅鬼避邪,這就是早期的桃符,後來發展為門神年畫。此後隨著民間造神運動的發展,自漢代開始,又創造出許多門神,如慶成、秦叔寶、尉遲敬德、鍾馗、岳飛、趙雲、趙公明、常遇春、徐達等。其中以鍾馗的形象最為典型,相貌猙獰恐怖,是唐以後才創造出的專門捉鬼、食鬼的神。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年畫的內容擴大,至今仍儲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