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會有一個更好的效果嗎?年僅17歲的崇禎皇帝在皇后的幫助下險而又險接替了哥哥天啟的帝位,對宮中各位大臣並不熟悉,他冷靜,機智,隱忍,一步一步除掉了閹黨,最後分8等罪名定罪261人。魏忠賢掌控了朝廷上下,包括天啟皇帝,後宮,皇宮侍衛,很多大臣,而崇禎的清除活動期間好像也沒出現對自己的危險狀況,我只能說,完美,厲害! 然後我就想,如果是別人,思慮會這麼周全嗎?會不會急切出手?會不會有更快捷的手段? 比如召集所有大臣上朝,侍衛出動,皇帝一槍把魏忠賢崩了(當時是有槍的)然後宣佈大家可以開始彈劾魏忠賢了,會是什麼結果,群臣又會是什麼反應?
4
回覆列表
  • 1 # 煙雨濛濛霧濛濛1

    如果是我,我當然會解決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因為新皇上任,如果不解決魏忠賢,皇帝就沒有威信。所以崇禎剷除閹黨是正確的。但不應該廢除一切政治,而應扶持王承恩,使其斂財手段繼續傳承,使其內閣,皇權,太監的批紅三權分立持續。剷除魏忠賢是為了鞏固皇位,是為了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援,而繼續魏忠賢的政策是為增加財政收入。就像當年秦惠王,殺了商君,卻不廢除他的變法一樣!

  • 2 # 對答如魚得水

    在解決魏忠賢這件事上,崇禎確實表現出了隱忍,謹慎的一面,即便現在已經瞭解整個歷史的我們回到那個位置上,整個過程也不能比他做的更好,但對於對魏忠賢的最終處理上,我並不太贊成崇禎的做法。

    首先,魏忠賢這個人確實是典型的醃患,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把持朝政,由於熹宗沉迷於木匠無法自拔,朝政基本上把持在魏忠賢手中,一朝大臣基本上都是魏黨的人,朝廷有什麼事都是魏忠賢做決定。

    第二,把持兵權,朝廷的軍權也都是掌控在魏忠賢的親信手中。

    第三,排斥異己,對於反對他的東林黨人,魏忠賢全部剷除殆盡,毫不留情。

    此外,魏忠賢還自封為九千歲,民間為他大建生祠,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袁崇煥。所以,權勢滔天來形容魏忠賢一點不為過,魏忠賢的影響力甚至已經超過了當朝皇帝熹宗。因此對於這樣一個人,不管你有沒有心造反,都是已經觸犯了皇室的底線,這也是崇禎要辦他的主要原因,作為自帶雄心,想要中興大明的一代君王,第一件事肯定是把權力迴歸自身。

    在處理魏忠賢這件事上確實表現出了崇禎的智慧,剛剛繼位的他對於內外情況並不熟悉,選擇了不動聲色的隱忍,後來實行了一系列的試探性措施,比如逐出魏忠賢的配偶客氏,後來借有人彈劾魏忠賢,於是試探性的治罪於魏,見沒有什麼大的騷亂,便一舉拿下魏黨。可以說每一步都很小心謹慎,若是上來就大張旗鼓的收拾魏忠賢,免不了受到反抗,甚至將自身至於險境,這一點做的非常好。

    但對於最後對於魏忠賢的處置卻並不高。原因有兩點

    第一,魏忠賢主政期間,雖然把持朝政,但對於對外戰事上,一向是很有立場的,對於兩遼邊事很是重視,甚至啟用很多公然反對他的能人良將,還將自己的錢財捐贈出來籌集兩遼軍餉。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魏忠賢的死對頭東林黨,這個雖然魏忠賢不是什麼良人,但這東林黨人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與魏忠賢的爭鬥,說白了就是普通的黨爭,無所謂好壞。東林黨人代表了地主階級和士大夫的利益,他們提倡不向地主階級納稅,這直接導致了國庫空虛,兩遼防線常年軍餉不足,這也是為什麼魏黨主政期間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到了東林上臺後卻一直缺金少銀,也是為什麼崇禎當政期間兩遼狀況沒有前朝好!況且,在滅掉魏黨之後,東林黨人重新上臺,整個朝廷都是文官主政的局面,所謂書生誤國,東林黨人對於重金打造兩遼防線一直都是抵制的,可以說崇禎的後半生一直都是在與東林黨人作鬥爭,整個明朝的滅亡這幫人是要負點責任的。

    試想,如果崇禎沒有將魏忠賢一擼到底,讓其平衡跟東林黨之間的關係,那可能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 3 # 微百科noland

    魏忠賢的劣勢在於掌權時間比較短,天啟皇帝駕崩後,魏忠賢雖然權傾朝野,但是根基並不深厚,給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帶來巨大隱患。再就是他不得人心,陷害忠良。所以除掉他,崇禎是應該的,但是時機把握的時機不是很好。

    為什麼說時機不好,就是魏忠賢當權後國庫收入上來了,雖然他也貪汙了,但是國家角度來講,他是有功的,當時與後金打仗缺遼餉,魏忠賢是有用的。崇禎皇帝殺掉魏忠賢之後,東林黨上臺,多數為自己利益,不顧國家大局,口口聲聲關心天下事,幾年後明朝就滅亡了。

    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像康熙皇帝處理明珠和索額圖一樣,同樣是黨爭,康熙就不像崇禎那樣處理的極端,而是坐收漁利,最後將兩派進行打擊,最後還不傷及筋骨。崇禎要是能利用東林黨和魏忠賢的優點,平衡之間的利益,可能國家會多撐幾年。只是對崇禎的要求有點高了。

  • 4 # 探微閣主

    題主所問,對於打擊閹黨,確實有效。但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否是最優的呢?

    魏忠賢主政期間,閹黨對東林黨的打擊十分酷烈,對異見必欲除之而後快。

    至崇禎即位時,雙方已經水火不容,難以調和。

    此時的大明王朝,猶如位於一蹺蹺板中央。閹黨與東林黨分別位於兩頭,維持著脆弱的平衡。

    崇禎皇帝上臺後,將閹黨徹底剷除,東林得勢的同時,大明王朝的重心頓失,無所憑藉。

    這個形勢想必崇禎也意識到了,但為時已晚。在以後的日子裡,他不得不自己坐在閹黨曾經的位子上,同整個東林黨抗爭。

    崇禎皇帝后期的一些政策,諸如與後金議和,遷都南京,從現在看來,是正確的。這是大明王朝得以喘息、續命的唯一方法。然而被東林一誤再誤,終於不可收拾。

    東林黨,最善於站在道德高地對異類進行打擊,極似現在所謂的憤青,動嘴皮子可以,真要付以重任,反而挑不起來,往往第一個投降。

    閹黨不打擊不足以建立威信。最好的做法,削弱閹黨而不剷除,同時更要削弱東林以維持平衡。

  • 5 # 職場有備無患

    我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請大家來看一段短影片,看完後我再跟大家探討接下來的話題。

    自古就有""文官誤國""一說,如果一個朝代的文武大臣中,有那麼幾位心術不正、巧舌如簧的文官得到了皇帝重用的話,那麼這位皇帝不是亡國也會落下個昏君的名聲。而""魏忠賢""是個例外,明朝都亡了,崇禎帝朱由檢都上吊自殺了,而他遺臭萬年的""閹黨干政""的帽子卻依然被那些明朝文官們給他扣實啦!俗話說一入宮門深似海,這話可不光是對宮女說的,宮女在宮中熬完一生中的青春歲月,大多就會被遣送出宮回老家嫁人了,而太監們卻要在皇宮中工作到喪失勞動力之後,才會被送出宮退休養老。因為太監大多沒有子嗣後代,在退休後養老成了大問題,所以收入較高的大太監都會在年輕時出資捐助寺廟,一捐就是幾十年,和我們現在買養老保險一樣,只為將來退休後能去寺廟當和尚養老。今北京海淀區的碧雲寺,就是當時魏忠賢捐資修建的,可惜他根本連養老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崇禎帝給剿滅了。太監的命運是悲慘的,他們直到死都不能算作一名正常男人被埋葬進家族祠堂,只能葬進皇帝為他們特殊安置的墓地,用""生是皇家奴,死是皇家鬼""來形容太監們的悲慘命運,真是太恰當不過了。魏忠賢就是所有太監中混得最好的佼佼者,雖然他有結黨營私的傾向,手段毒辣的所為,但是在那個年代的宮中,""心不狠站不穩""卻是實實在在的生存法則。要論起魏忠賢對皇家的忠臣度來說,他應該還是不折不扣的遵守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臣之道。如今好多媒體評論魏忠賢是當年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最後一根中流砥柱,殺了他就加速了大明朝的覆滅。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不無道理的無稽之談,一個把性命都交給了皇家的奴才,被皇帝處決不見得是什麼值得炫耀的豐功偉績,只能彰顯出人家的重要程度,自斷棟樑怎能不加劇百年基業的坍塌?悔之亦晚矣!

  • 6 # 千秋萬載一統江湖823

    四個字削權制衡,崇禎藩王入京 ,根基不穩,無法掌握朝政,朝政派系林立,任何一方最大對皇權都不利,對魏忠賢一杆子打翻只能讓東林獨大,導致權力失去制衡,崇禎一個人無法完全控制群臣,政令不通,大臣陰奉陽違,剿匪越剿越多,最後國破人亡,所以打翻魏忠賢不夠明智,削其權,留起職是最好的方法,一旦朝臣不聽話,讓魏忠賢去咬,奸臣治臣,賢臣之國、帝王之術。崇禎懂這一點也就不會說君是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樂言把IG寧王惹急了,聽說他在瘋狂排位,打RNG會上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