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悲傷的常樂
-
2 # 賀十一少
雍正皇帝,清朝第五君,四十五歲登基,在位十三年,雍正為大清國的延續,繁榮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沒有雍正王朝,就沒有康乾盛世。
十三年來,四爺很忙,政治上推出養廉銀,獎勵廉政幹部,一方面反腐,手腕強硬,絕不留情,整個清朝行政辦事效率大增,江寧曹家,被打虎打的家庭支離破碎,逼出一孩子奮發圖強,寫了部小說,叫《紅樓夢》。
十三年來,四爺挺忙,登基後兩年間,派年羹堯統軍與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打了兩年仗,雖然四爺沒有直接參戰,但是也在運籌帷幄,真是操碎了心。
十三年來,四爺好忙,剛穩定北方,西南少數民族又來添亂,雍正四年-九年,廢除土司制,實行流官制,改土歸流,基本實現,加強了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十三年來,四爺總是嫌不夠忙,還設立軍機處,大小事宜,事無鉅細,一人掌握軍政大權。
十三年來,四爺太忙了,後宮的事兒就不參與了。
雍正王朝十三年,給乾隆朝留下了五千萬的國庫存銀,是真正富強的清朝。
-
3 # 驚鴻頭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時年45歲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年號雍正。“雍正”是雍親王得位正,為君正的意思。
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朝入關的第78個年頭了,歷經康熙帝61年的治理,大清國已經初步呈現出盛世的局面。但許多社會問題,盤根錯節,積累很深。他盛年登極,年富力強,學識廣博,閱歷豐富,剛毅果決,頗有作為。雍正繼以嚴猛,雖然在位短短13年,最主要的特點是改革,可以說是以為改革型的皇帝。總結下來,重要的改革措施有:
1 整頓吏治,效果明顯,實為千載一時;2設立密摺制度,強化了皇帝專制權力;3設軍機處,標誌著封建專制皇權達到頂峰;4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5攤丁入畝,極大促進了社會經濟和人口的發展;6廢除賤籍。
雍正作為一代政治家,他留給後人的歷史遺產,其中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勤政。這是他區別於其他帝皇的一個顯著特徵。
縱觀雍正的一生,他既繼承了他父親康熙的有力的措施,又糾正了康熙時期一些錯誤的措施,改變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同時雍正的許多措施,也為後來乾隆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沒有雍正的承上啟下,就沒有乾隆爺的太平盛世可以享樂。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他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說“康乾盛世”,嚴格說起來是“康雍乾盛世”。
參考資料《正說清朝十二帝》
-
4 # 晴空喜歡笑呵呵
謝謝邀請。雍正在清王朝歷史上是個勤勉的皇帝,在接收康熙皇帝的江山後,主要做了以下幾件利國利民的事:1、建立會考府,透過監察整頓吏治,康熙年間貪汙成風的現象在經過雍正的整改效果顯著。2、,設立軍機處制衡內閣,將權利集中於中央。3、加強清王朝對外族區域的統治和管理。4、改革土地納稅制度,重新定義土地納稅條款,對無土無地的農民免除徵收賦稅。5、號召全華人民人人平等,皆可識字學文,參加科舉考試,為此為朝廷更好的輸送人才,幫助管理國家。6、對外開放港口和解除海禁,大大刺激貨運的流通,加速國家經濟發展。
-
5 # 左手右手244764019
不得不說雍正是一個心狠手辣,做事果斷的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地位,不折手段,排除異己。
雍正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大事,康雍乾盛世,雍正王朝給乾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大概做了以下幾件大事:
第一:整頓吏治。
第二:設立軍機處。
第三:完善密摺制度。
第四:改土歸流。
第五:攤丁入地。
第六:廢除賤籍。
第七:建立秘密立儲制度。
-
6 # 叄文肆古
其實清代的歷史,尤其是康雍乾的故事,無論是書籍,網路,電視劇都有大量的資料,有真實的有虛構的。大家都可以去百度,真正要看的是雍正時期前後清王朝的狀況,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平三番,滅鰲拜,親征準格爾,收服臺灣,無愧為豐功偉業的康熙大帝,但是晚期後國庫空虛,後繼無力,外強中乾。雍正爺上位後完全看透了這一點,在位短短十三年的時間,出名的整頓吏治等等手段,把中央權利高度集中,讓國家最高權利中心的政策能夠有效的抵達最底層,並且有效的去執行,不斷穩定內政外交,充盈國庫,留給敗家兒乾隆幾千萬的國庫儲備,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康雍乾盛世。可惜乾隆敗家,家道中落了,清朝的國運也從高峰開始往下跌落了
回覆列表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於北效暢春園,皇四子胤禛繼位登基,次年改年號為雍正,就是我們常說的雍正皇帝。
即位之初,雍正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鞏固帝位,剷除異己,對皇子集團加以分化瓦解。他重用康熙帝十三子胤祥,讓他總理軍務,牢牢抓住軍隊控制權。對自己登基前的死對頭“八爺黨”則先是極力拉攏,晉封八阿哥胤襈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而後雍正二年,待到青海平叛勝利,實力根基穩固後,則開始加緊清算懲治胤襈一夥。對胤襈本人聲罪致討,說他是“肆行悖逆,幹犯法紀”,削宗籍和圈禁。並改其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對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皇三子胤祉等也是降職的降職,圈禁的圈禁。此後幾年更是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把諸皇子經營了二十多年的政治集團徹底垮臺,鞏固了皇位和政權。
隨後雍正皇帝開始了系列的改革。雍正皇帝登基伊始就曾說過““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他深知康熙後期的社會問題:“朋黨鬥爭,吏治不清;西北用兵,國庫空虛;貧富不均,民怨四起”。他針對現實,結合自己的想法,產生了一系列的政治綱領。
其一,反對因循苟且。雍正帝認為康熙朝後期“人心玩愒已久,百敝叢生”“若不懲創,將來無所底止”屢屢告誡臣下,不可因循玩愒。他針對康熙帝后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主張“著意搜剔”,把那些攻擊這是“多事”的人視為“淺見無知”。
其二,整飭吏治,以利民生。他在登極一週年的時候就說過“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而後在寫給各級總督的諭令中也說:“今之官居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表明他希望透過整頓吏治,達到富國富民的目的。
其三,反對朋黨。可以說雍正帝從登基之前的“九子奪嫡”中深刻體驗朋黨的危害:朋黨各行其一,破壞朝庭團結。所以他說:“朋黨最為惡習。”因此宣稱,欲“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務期振數百年頹風,以端治化之本”。
其四,興除利弊。雍正二年,雍正皇帝接受山西巡撫諾敏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政府橫徵暴斂。同時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
其五,對外用兵。加緊對西北用兵,對青海的羅卜藏丹僧進行打擊圍剿。清朝雍正元年,青海蒙古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對於清朝不許他幹予西藏的控制權和族內混亂方面的規定深感不滿,遂掀起叛亂,清廷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亂。這次叛亂的結果,不僅加強了清朝對青海以及包括喀木(康區)在內的藏族地區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這一事件成為該地區歷史的重大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