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為中心,“仁”即“人”。
所以儒家思想都是以強調人的自身修養以及與周圍人之間的活動關係為基礎展開自己的理論體系。
道家思想的核心,則是以“道”為中心,“道”就是道理的意思。
所以道家思想核心目的是為了追尋一般事物的普遍規律。強調人作為萬事萬物的一員,應當適應自然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講究順勢而動,無為而治。
法家的思想核心,是以“利”為核心,“利”就是利益。
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思想,強調如何透過術、法、勢等手段幫助君主加強統治。所以法家都強調依照法律、法規來協調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活動關係,做到依法而行,依規辦事。
二、治國方式不同
儒家思想的治國方式是“仁政”、“王道”、“禮制”,追求的目標“大一統”。
主要闡述的是在階級社會里階層之間的各種關係,比如君臣關係、父子關係等等社會秩序。
道家治國方式就很簡單了,幾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無為而治”。
無為”的意思並不是“不作為”,其意思是指“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的作為”。
法家的治國思想非常功利,它的治國方式就是透過國家法律、法規治理國家,鞏固君主的權利。
法家的思想割裂了傳統文化中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否定傳統的階級制度,因利而導,透過“法”、“術”、“勢”三個手段來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
三、主旨不同
儒家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是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廉恥、名節等。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講究三綱五常,重視倫常關係。
道家主旨是自然和諧。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家追求的是清淨無為,修仙修真。
法家主旨是以法治引領社會(以法理治天下,即依法治國)。其理論依據是“萬物以道為源為本”。“法”是道在社會中的體現,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國強兵。
四、“無為”不同
儒家式“無為而治”的境界正是孔子心目中的舜帝聖王形象,正好代表了孔子說過三句評價舜帝的話。第一句話,孔子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這裡說的是權力的來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爭奪來的,也不是堯私相授受的,這裡所表達的乃是“天下為公”的主權觀。
道家的“無為”主張是跟“絕聖棄知”的反智主義聯絡在一起。漢初的“黃老之術”為典型的道家“無為”之治,其特點就是政府不作為。
到了強勢的武帝時代,出現了申韓之術的回潮,酷吏政治大行其道。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董仲舒“復古更化”的意義才凸顯出來。“復古”就是區域性恢復先秦的治理之道,“更化”就是改革掉秦制中嚴酷的法家色彩。
法家大政府專制主義論者式“無為”的理想狀態,就是商鞅所說的,“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法家的“無為”是要實現國家專制機器的流水線自動化運轉,人民和官吏都自覺自動服從君主的立法,這樣,就可以“不聽君”、“不從官”了。但“君”依然掌握著絕對的權力,不容違抗與質疑。
一、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為中心,“仁”即“人”。
所以儒家思想都是以強調人的自身修養以及與周圍人之間的活動關係為基礎展開自己的理論體系。
道家思想的核心,則是以“道”為中心,“道”就是道理的意思。
所以道家思想核心目的是為了追尋一般事物的普遍規律。強調人作為萬事萬物的一員,應當適應自然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講究順勢而動,無為而治。
法家的思想核心,是以“利”為核心,“利”就是利益。
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思想,強調如何透過術、法、勢等手段幫助君主加強統治。所以法家都強調依照法律、法規來協調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活動關係,做到依法而行,依規辦事。
二、治國方式不同
儒家思想的治國方式是“仁政”、“王道”、“禮制”,追求的目標“大一統”。
主要闡述的是在階級社會里階層之間的各種關係,比如君臣關係、父子關係等等社會秩序。
道家治國方式就很簡單了,幾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無為而治”。
無為”的意思並不是“不作為”,其意思是指“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的作為”。
法家的治國思想非常功利,它的治國方式就是透過國家法律、法規治理國家,鞏固君主的權利。
法家的思想割裂了傳統文化中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否定傳統的階級制度,因利而導,透過“法”、“術”、“勢”三個手段來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
三、主旨不同
儒家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是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廉恥、名節等。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講究三綱五常,重視倫常關係。
道家主旨是自然和諧。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家追求的是清淨無為,修仙修真。
法家主旨是以法治引領社會(以法理治天下,即依法治國)。其理論依據是“萬物以道為源為本”。“法”是道在社會中的體現,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國強兵。
四、“無為”不同
儒家式“無為而治”的境界正是孔子心目中的舜帝聖王形象,正好代表了孔子說過三句評價舜帝的話。第一句話,孔子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這裡說的是權力的來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爭奪來的,也不是堯私相授受的,這裡所表達的乃是“天下為公”的主權觀。
道家的“無為”主張是跟“絕聖棄知”的反智主義聯絡在一起。漢初的“黃老之術”為典型的道家“無為”之治,其特點就是政府不作為。
到了強勢的武帝時代,出現了申韓之術的回潮,酷吏政治大行其道。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董仲舒“復古更化”的意義才凸顯出來。“復古”就是區域性恢復先秦的治理之道,“更化”就是改革掉秦制中嚴酷的法家色彩。
法家大政府專制主義論者式“無為”的理想狀態,就是商鞅所說的,“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法家的“無為”是要實現國家專制機器的流水線自動化運轉,人民和官吏都自覺自動服從君主的立法,這樣,就可以“不聽君”、“不從官”了。但“君”依然掌握著絕對的權力,不容違抗與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