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即修行
-
2 # 人過百人武藝居全
對聯是紅白喜事,春和節曰的景象,我是初中下,小學上的學歷,對於我是一種高雅的心嘗,識字學習的機會,最有心德,鄉村春節,政府重大節曰,一付標語,另付對聯,勾起人間和偕象徵。
對聯胸懷天邊無際書情喜悅,
豪情寬邁時光閃現詩意樂中。
-
3 # 書法家豆萬龍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就問題中所言的湖南嶽麓書院這副對聯而言,尤其非常的特殊性。
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即楚材晉用的典故。
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本為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
該聯作者在許多聯書中均署名袁名曜,其實還有一位張中階,所以此聯應是兩人合撰之作。因袁名曜名頭大得多,嘉慶進士,嶽麓書院山長,故張名為袁名所掩。
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
據此,我們的得知,這副對聯是一副集句對聯,是一副由出句和對句而來的對聯。從先後順序來說,應該先有上聯,後有的下聯,所以和平仄無關。但是從對聯屬性來說,不符合對聯的一般規律特形,這只是一個特例,不能依次而放任聯律規則。
這個問題和對聯中另個問題有點類似,就是對聯的標點符號問題,上聯末尾為逗號、或者分號,下聯末尾為句號。但是長聯的分句較多,是根據一般規則而言,還是根據標點符號的專業用法?有時候看到一些長聯很“尷尬”,上聯中間分句好幾個句號了,到末尾來了個分號,看起來特別彆扭,任何問題都要相對而言,靈活多變,不能一根筋地“死腦筋”,只認“死理”。
這也和對聯聯律一樣,除了常用的聯律通則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聯律,比如上聯全仄,下聯全平;或者上聯第一字平聲,其他全部仄聲;下聯第一個字仄聲,其他全部平生。這些都是對聯的特性,一般而言,共性是特性中的普遍性,而特性是共性中的特殊性,不能以個性而否定共性,又不能以共性反對個性。
就這個問題上下聯而言,一般人只能堅持通則為準,上聯仄收,下聯平收。不能以特殊的例子來懷疑或否定其共性共識的問題。
對於春聯的問題,應該是對立門前,右為上聯,左為下聯,橫批從右至左。但是有人把橫批從左只有來寫,複合了現代語言規範,讓很多誤認為左為上聯,而右為下聯,其實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誤導。我個人而言,對這重誤導表示非常遺憾。這是由書寫者個人的文化素養所決定的,只能去自己學習提高。不管是春聯,還是景點名勝聯,只要是懸掛或張貼的對聯,都是右為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聲;左為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
-
4 # 老驥FD
古人研究術數時規定“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後來為了表達方便,就申引出以向論“左青龍右白虎”的講法了,且規定青龍尊於白虎,這種講法大概沒有很多人提出異議吧?青龍尊於白虎,上聯先於下聯,明白了這些,上下聯所貼的位置應該不會有太多的爭論了吧?
-
5 # 吾是四五六
古人研究術數時規定"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後來為了表達方便,就申引出以向論"左青龍右白虎″的講法了,且規定青龍尊於白虎,這種講法大概沒有很多人提出異議吧?青龍尊於白虎,上聯先於下聯,明白了這些,上下聯所貼的位置應該不會有太多的爭論了吧?
-
6 # 春風拂面1920
按音調平仄分:對聯比較講究平仄關係,何為好聯,有著嚴謹的上下對仗,平仄韻律。這也就是對聯的特點。上聯最後一個字一般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一般是平聲,否則讀起來感覺很不舒服。
按因果關係分:“因”為上聯,“果”為下聯,因為只有“春花開”這個“因”才會有“蜜蜂亂”這個“果”。
按時序先後分:時間佔先的為上聯,時間在後的則為下聯,或者說先辦的事情為上首,後辦的事情為下首。如“茅屋三間棲隱者,薄田二畝種春秋”。
按場面範圍分:在時間上,空間和事物從大到小,比如:“歲歲迎新歲歲新,月月看花月月紅”,“水漫金山寺,風吹玉瓊閣”,從時間看,“歲歲”比“月月”長,按空間論“寺”比“閣”要大。
按語言習慣分:如“福壽雙全”、“風雨同舟”從來就沒有,壽福雙全、雨風同舟。
按左右位置分:上聯貼右,下聯貼左,之所以這樣貼,是因為直行書寫都是從右到左,所以唸對子也是從右向左念。
橫批是畫龍點晴之筆,也是錦上添花,一般說來橫批對於聯文有著概括、揭示、補充和說明的作用。有些門額牌匾可代作橫批。贈聯、輓聯等可以省去橫批
-
7 # 思想的園丁
中華古代幾千年的文字書寫順序習慣是,自右而左,從上往下。在古代以“右”為上為尊。對聯作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應該沒有什麼異議。
至於說到對聯上聯尾字仄音,下聯尾字平音的問題,這也恰是對聯寫作的基本原則之一。
中國對聯的創作戒律很多,要求非常嚴格。就平仄而言“說道”就不少。
1、對聯講究平仄相諧
對聯為了音節和諧,聲韻鏗鏘,要講究用字的聲律,即平仄在對聯中的排列規律。他要求平仄的排列要像音樂的旋律那樣有節奏、有起伏、有抑揚,給人以美感。 就是說:對聯語句中的平聲字與仄聲字,要有規律地交替使用;上下聯之間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應該相對。即上聯是平聲,下聯就要是仄聲,反之亦然。
如:烈士紀念館裡的一聯:
上聯:丹心昭日月(平平平仄仄)
下聯:碧血壯山河(仄仄仄平平)
2、對聯禁忌同聲收尾
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聯仄聲收尾,即上聯最後一個字(聯腳)應當是仄聲,下聯則要求平聲收尾。一般不能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上下聯不能同聲收尾,即上下聯聯腳不能同是仄聲或同是平聲。
如:浙江杭州西湖岳墳
上聯:青山有幸埋忠骨(“骨”仄聲)
下聯:白鐵無辜鑄佞臣(“臣”平聲)
上聯“骨”是仄聲收尾,下聯“臣”為平聲結韻。如果把上聯的“骨”換為平聲,或將下聯的“臣”調為仄聲,就不和韻律了。
3、 極少對聯上平下仄收尾,視為特例
有極少數對聯確實存在上平下仄的“問題”。
如:現代著名音樂家李叔同的對聯
上聯:一法不當情(“情”平聲)
下聯:萬緣同映象(“像”仄聲)
這樣的對聯,可能是內容的邏輯順序不能顛倒或表達主題的方式不能改變,如若改變表達的準確性就會受到影響等方面的原因所致,應該是對聯寫作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的問題吧。
又如:現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挽老舍的對聯
上聯:此志得舒
下聯:為民舍予
端木先生聯中嵌入了老舍之名舒舍予(予,yu三聲) 。筆者擅自揣摩,也許是此聯必須嵌入老舍的姓名,而把姓名寫進聯中又不和格律,於是只能因“意”害“辭”了!這恐怕就是有人所說的採用特殊手法的對聯,其句腳安排可以不依常規的道理吧。
總之,對聯做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之一,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瑰寶。我們應該遵從其規律和特點予以發揚光大。
一般現在對聯是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以讀的時候分左右,即是面對對聯的時候。一般是上聯尾字仄音,下聯尾字平音。除湖南嶽麓書院的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之外,也發現不少上下聯尾音調換的,是什麼原因呢?
回覆列表
被某些規則約束,陷在規則裡面一直出不來的人的都是庸才!真正超一流的高手和天才是不會被這些陳規陋習所約束的,他們天馬行空、從心所欲,不斷打破以前的規則,成為新規則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