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質量的傳遞者
-
2 # 洋蔥頭008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沒有專門的軍糧製品,正常情況下,秦漢之前計程車兵食物都是小米為主食,漢代之後小麥種植範圍擴大,小麥成了古代北方軍隊最重要的軍糧,南方軍隊主要是大米。明朝之後,花生、玉米、地瓜這些舶來品漸漸廣泛種植,成了小麥的陪襯。
到戰國以後漢族正式成為一個農耕民族,五穀雜糧和一些品質不多的蔬菜成為老百姓,也是軍隊的主要飲食。最早的軍糧做法實際是煮粥,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極少有鐵鍋。陶器最適合煮粥,而不適合炒菜。
軍隊出征一般更喜愛乾糧和熟食為口糧,到唐宋年間,燒餅大餅成為軍糧。唐朝為可以對抗突厥,回紇等等各種北方和西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起一支飲食居止一同突厥的騎兵部隊。減少後勤運輸,攜帶乾糧輔以漁獵畜奶,長途奔襲,萬里轉戰。宋朝征戰時,即命令城內分造乾糧,麻餅,量給茶,酒,柴和水錢給士兵。宋軍出戰,則揹負糜餅,雜餅,皺飯,硬塊鹽和醬行軍。
明軍為可以在山區林地,長途追擊敵人。將圓餅,以炭火烤炙,酥脆鹹香,中戳小孔,以繩串之。方便士兵攜帶食用,這就是明朝的壓縮餅乾。明軍還有一種做法是,以1石大米做成幹米飯運輸,吃的時候,用熱水泡飯,就可以食用,這就是水泡飯,明朝的泡麵。
古代軍糧最殘酷的就是吃人。東漢末年,袁紹圍困東武陽,城內糧食斷絕,從老鼠到馬鞍都吃光了。最後守將臧洪親自殺死自己的愛妾,以食兵將。這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始。到了前秦苻堅時期,在長安的一次戰鬥,守軍斬首了1800名突入城內的敵軍,隨後這些敵軍的屍首就成為軍糧。軍官們也把這些人肉帶回家給自己的妻子食用。不光是吃敵軍,自己人在最後時刻也能吃。唐朝將軍薛仁貴率領14000名士兵出擊漠北,但是無功而返,在回來路上沒有食物。全軍人相食。最後入塞後,部隊只剩下原來的二十分之一。古代的軍糧以粟米為主。
另外,中西方糧草也存在差別。
參照:《宋史》中有“倉贍軍粟陳腐不可”的文字記載,清代.
《戰國策·齊二·秦攻趙長平》記載:“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
《夢溪筆談》等
-
3 # 欲何之
兵者,國之大事也。
在古代,朝廷對軍隊的後勤保障還是非常重視的。但由於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士兵們解決飲食的方法比較粗糙、簡單,沒有現在的後勤保障這麼精細。總的來說,主要是閒事吃稀,戰時吃幹。萬一戰事持久,糧草一時短缺,那就只能餓肚子了。
那麼,他們如何解決飲食問題呢?還請往下看
古代士兵飲食的主要種類1、古代士兵的主要口糧種類
從先秦到隋唐近千年的時間裡,軍隊的主要糧食就是粟米。
粟米原產自我們北方地區,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同時,又因為粟米耐儲存,據說可以儲存9年,因此粟米也就成了這一時期的主要軍糧。
小麥雖然在漢代就進入了中國,但種植面積一直不大。一直到唐朝中後期,小麥才在北方地區普遍種植開來,隨著小麥在主糧購成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也慢慢的成為了軍糧之一。
水稻雖然也是原產自中國,由於南方交通不便,長期未得到有效利用。直到隋唐後,京杭大運河順利同航,利用龐大且複雜的漕運制度,才將南方盛產的稻米源源不斷的運到北方。到宋朝後,稻米與小麥一道成為軍隊的主要口糧。
2、古代士兵的主要飲品
古代士兵的飲品比起食物來,還要單調。除了漢唐時期駐守西域計程車兵還能喝上幾口葡萄美酒外,其他時期計程車兵,主要就是水。除非打了勝仗,皇帝高興了,送酒過來犒軍,或者是參加敢死隊喝的摔碗酒了。
雖然主要的飲品是水,但古代軍隊對飲水的安全特別重視。畢竟在古代醫療水平有限,稍有不慎,就會因為飲水問題導致集體士兵病倒,喪失戰鬥能力。
所以,就對飲水做出了諸多規定,諸如《武經總要》裡說的:敵境內的水不能隨便喝、不流動的水也不能喝、藏有毒蛇或者水發紅發澀的都不能喝……
甚至,流動的水也不能隨便喝。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有次士兵誤飲山中泉水,就導致全軍病倒。
所以,最安全的飲水就是掘井取水,為此還專門有部門負責掘井。
古代軍隊中的飲食保障1、古代士兵的飲水保障
在古代,軍隊的飲水保障至關重要,甚至比糧食保障更重要。
在軍隊開拔前,就有專門負責掘井的部隊在沿途駐紮之地提前掘好水井,並蓋好井蓋,由專人負責看守,防止敵方投毒。
明代的戚繼光甚至還規定:取水由專人負責,其他人等擅自取水,斬!
在唐代李筌的著作《太白陰經》裡就介紹了諸多選擇掘井之地的方法,保證軍隊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安全的水源。所以,唐軍不管是遠征漠北還是西域,都沒有為缺水發過愁。
前人總結了這麼多經驗,可還是有後人因為缺水,吃過大虧。
例如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妄聽讒言,選擇在高出紮營,沒想到此處沒水。結果幾十萬明軍硬生生的被“渴”倒了,只得投降。
宋代以前,軍隊飲水主要是生水。宋代開始,軍營裡開始架起大鍋燒熱水喝。別小看這一小小的舉措,就是這燒熱水,就極大的減少了軍營裡疾病的發生。
在發生戰鬥後,士兵通常利用水囊攜帶飲水。
2、古代士兵的食品保障
古代軍隊中都配備有“伙頭軍”,俗說的“伙伕”。大名鼎鼎的薛仁貴將軍就曾做過伙頭軍。
那時候的炊事條件也比較差,就像成語裡說的“埋鍋造飯”,一日兩餐,能把肚子吃飽就行了。
在宋代以前,軍營裡的伙食主要就是粟米煮粥,再頂多加點肉末、菜碎進去。下飯菜也無非就是醃菜和大醬。
粟米、大醬這兩樣黃金搭檔在宋代以前的一千多年曆史裡,一直是古代士兵的食品標配。
唐代的軍糧中雖然有小麥的身影,但只是供給給邊防的騎兵部隊,屬於當時的“空勤灶”,一般的軍隊是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
到了宋代,由於國家富庶,財政充足,士兵們的食品有了重大改變,不僅出現了炊餅、面片湯,還有酒、茶的供應。
到了明代,甚至還出現了“熱乾飯”。士兵們先將大米煮熟,再曬乾成陰米。等到要吃飯的時候,取些陰米,用熱水一泡,一碗熱騰騰的大米飯就有了。但這只是在南方地區。北方地區還是以燒餅、炒麵等麵食為主。
總的來說,古代士兵們的飲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的豐富起來。大多都是由朝廷提供飲食保障,同時軍隊中有專人負責飲水與食品製作,士兵們不用分心去解決飲食問題,只用安心的作戰就行了。 -
4 # 刀筆小吏張押司
平時朝廷供養,有些朝代還有屯耕政策。戰時就完全是看後方了,如果後勤給力,士兵軍紀還能維持住。如果後方運不來糧食士兵就是搶老百姓了。老百姓榨不出油水,就吃戰馬。再沒吃的,就吃人,先吃民夫,再自相殘殺。這種事史不絕書。
回覆列表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大軍出征前,糧草問題必須要先解決好。古代為了戰爭不餓肚子,在全國各地都設立許多糧倉,並且派專人來看管,每年、每季度都會清點全國大大小小的糧倉餘糧,並且根據軍隊出征的路線,命令沿途的糧倉來進行補給,這些糧倉的設立正是成了軍隊補給的生命線。
當軍隊在城池裡駐紮時,可以直接從糧倉中取糧食用,當在野外駐紮時,需要派人去糧倉中運糧食到軍隊中,並且走專門設立的糧道,為了破壞敵方的補給,敵軍對糧道經常截糧,所以我們在電視中經常會看到,雙方為了破壞敵軍的補給,經常相互劫掠對方的糧道。當糧食運到軍中,每伍會設立專門伙伕來建造灶臺煮飯,所以灶臺的數量也決定軍隊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