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行的“行”讀音為:[ xíng ]。
張伯行
張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清朝大臣,理學家。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歷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稱。其政績在福建及江蘇最為著名。學宗程、朱,及門受學者數千人。去世後,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諡清恪。光緒初年,從祀文廟。有一子張師載。
張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誼堂集》十二卷、《道南源委》、《道統錄》、《伊洛淵源續錄》、《居濟一得》、《小學集解》、《續近思錄》、《學規類編》、《性理正宗》、《廣近思錄》、《濂洛關閩書》、《困學錄集粹》、《濂洛風雅》(均見四庫總目)等,並傳於世。
歷史評價
郎廷極:才性短偏,多疑苛細。[16]
《清史稿》:清世以名臣從祀孔子廟,斌、隴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聖祖恩遇。隴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愛之如父母,與斌、伯行如一,其不為時所容而為聖祖所愛護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漢、唐以後,蓋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隴其篤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繼之。要其躬行實踐,施於政事,皆能無負其所學,雖趨鄉稍有廣隘,亦無所軒輊焉。[13]
張伯行的“行”讀音為:[ xíng ]。
張伯行
張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清朝大臣,理學家。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歷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稱。其政績在福建及江蘇最為著名。學宗程、朱,及門受學者數千人。去世後,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諡清恪。光緒初年,從祀文廟。有一子張師載。
張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誼堂集》十二卷、《道南源委》、《道統錄》、《伊洛淵源續錄》、《居濟一得》、《小學集解》、《續近思錄》、《學規類編》、《性理正宗》、《廣近思錄》、《濂洛關閩書》、《困學錄集粹》、《濂洛風雅》(均見四庫總目)等,並傳於世。
歷史評價
郎廷極:才性短偏,多疑苛細。[16]
《清史稿》:清世以名臣從祀孔子廟,斌、隴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聖祖恩遇。隴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愛之如父母,與斌、伯行如一,其不為時所容而為聖祖所愛護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漢、唐以後,蓋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隴其篤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繼之。要其躬行實踐,施於政事,皆能無負其所學,雖趨鄉稍有廣隘,亦無所軒輊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