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些歷史要讀

    最大的一個區別是,明朝有很多文臣都很能打,而宋朝的文臣基本上都是真的水!

    透過對宋明兩代文臣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兩宋時期鮮有下馬能文、上馬能戰的文臣。兩宋時期的名將,不論是北宋初年的曹彬、楊業、張瓊等名將、還是南宋時期的岳飛、韓世忠、孟珙、呂文煥等名將,他們都是出身行伍,或是本身就是將門之後。也就是說,這些能征善戰的兩宋名將,本身就是正兒八經的武將。

    而明朝不同,明朝初年的芸芸將星,如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馮國用等,這些都是行伍出生,都是追隨朱元璋起事的悍將。但天下太平後,明朝實際上也走向宋朝重文輕武的道路,用文臣來對行伍出身的武將加以制約。

    然而,宋朝監管武將的文臣,基本上都是些不知兵事的書生。而明朝不同,終明一代在各個時期,都能湧現出一批雖是文臣出身,卻又能征善戰的人物。

    比如:在北京城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的于謙;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將胡宗憲和譚綸;還有明末時期的洪承疇、袁崇煥、孫傳庭、孫承宗等,這些名將,實際上都是文臣出身。

    而這些實際上還是蠻符合剛明的骨風的!明朝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旗號,推翻蒙元統治,恢復漢家江山。因此,後世歷代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或多或少也都繼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兩朝留下的剛強硬朗作風。

    所以,很多明朝的文臣,雖然都是科舉出身的讀書人,但卻沒有兩宋文臣那股軟弱不堪的風氣。他們當中的不少人,都能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與武將和官兵一道,征戰殺伐,抵禦外敵,保家衛國!

    而這些剛強硬朗、能征善戰的文臣,又會一代接一代的培養和傳承自己的意志給到自己的門生。比如明末的孫承宗,就培養出了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臣武將;又如胡宗憲坐鎮東南時期,也提拔和培養了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再如他的幕僚徐渭,雖然是一介書生,卻精通軍事,晚年又培養了李如松這樣的將門虎子。

    此外,許多明朝熟知兵事的文臣,甚至還會留下軍事著作,為後世的文臣武將積累軍事經驗。而這才是雖然同樣是奉行“重文輕武、以文管武”的國策,但明朝軍事卻比宋朝軍事要更為硬朗的主要原因。

  • 2 # 皇家秘史

    宋朝和明朝的以文管武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個跟當時的歷史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

    首先宋朝的建立,是宋太祖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用武力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又是用武力統一了全國。在那個歷史背景下,用武力奪取別人的政權是一種常態。趙匡胤為了削弱武將,才會有“杯酒釋兵權”的典故。所以各方面極力壓制武將,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地方的軍隊同時也交給了文官去管理。

    明朝建立的時候,為了平定天下,武將的地位肯定高於文將。明朝穩定以後,疆土遼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已經沒有那麼多外患來騷擾明朝,所以武將的作用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而治理國家,肯定依靠文臣,所以明朝以文治武是明朝實力的另外一種體現。

  • 3 # 太譫

    我來回答:大家都清楚宋朝和明朝都是以文制武的,但是宋朝和明朝的結局卻大不相同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首先同樣用以文制武這個說法來形容宋朝和明朝其實是不準確的,在明朝的前期,武臣的地位是要比文臣更加珍貴的。在太祖太宗能夠進太廟的臣子來看,除了姚廣孝,其他的全部都是武將,在嘉靖9年的時候,還把除了姚廣孝的太廟。雖然說後來又把劉基給抬了進去,但是位置也是最差的,比不上各位武將,而且劉基也不能算是單純的文臣,更應該把它當軍師來看。

    文人封爵的存在在開國以來,只有三個有爵位的文臣。一個劉基,一個李善長,一個汪廣洋,但是大名的文臣沒有爵位,除了這些開國的特例,後來能夠封爵基本上都是靠軍功。除了徐有貞是靠奪門之變獲得了爵位。其他偶有特殊情況,但是不久之後也就被革除爵位了。

    這種不讓進太廟的做法,讓文臣非常不滿,甚至提出了抗議,在天啟元年,李忠巖就要求文臣配享太廟,但是卻被拒絕,這個時候距離明初已經有200多年了,但是文臣依然進不了太廟,真是夠悲催的。

    開國武將大部分都和朱元璋有親緣關係。朱元璋把公主嫁給他們的兒子孫子。可以看得出來朱元璋很明顯在和開國的武將多家聯姻。

    國家還可以為武將養兒子,免費提供教育和世襲爵位,所以壓制武將對明朝來講是不存在的,以文制武的說法在明朝是不太合理的,應該說是文武相制,這也不是明太祖定下的制度,而是後面逐漸演變過來的。

    比如說在之前有個官職叫做大都督府,但是明太祖考慮到權力實在是太大了,於是就一分為五,變成了五軍都督府,而實際上這也是為了避免兵權過於集中。只是很可惜這也給了兵部可乘之機,暗地裡謀取了五軍都督的權力,到了永樂年間。五軍都督府就直接變成了一個空殼子。

    在軍事權力上明朝實現了真正的兵權的三權分離。這三個官員分別是武官,文官和內官,這三個部分互相制約,避免有地方的總兵權力過大。

    可以說明朝並沒有刻意的以文制武,相反,雖然從開國初期到後面的武將權力不斷的消弱,但也沒有說強行壓制誰。而是權力的互相制約,並且由於特殊情況的出現。有一些臨時性的官差地位不斷上升,等到變成了制度之後,這才顯得武將沒多少權力了。

  • 4 # 竹中人影視剪輯

    談到這一點,先要看二者選擇以文管武的背景。

    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是後周大將趙匡胤,他本身就是武將出身,他是在五代十國封建割據時期發家,他能夠黃袍加身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一群跟他一起手握重兵的大將,比如石守信,所以他非常清楚武將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影響。而文臣就不同了,一方面是因為宋太祖在建國之後就開始重文輕武,實行兵將分離,來抑制武將,而終宋一朝都有不殺文官的制度,宋朝統治者對文官的寬容度高,信任度也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文臣不需要帶兵打仗,不用與士兵打交道,也就得不到兵權了,而同等級的官員,文官地位也要高於武官,宋朝的文官集團十分龐大,這是從制度上得到了保障。宋代許多文官犯錯時,都是一貶再貶,沒有被處死刑,所以宋代文學成就非常高,這是文人做的貢獻,比如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蘇東坡,以及因改革受阻而被貶的范仲淹等等,數不勝數。

    而明朝則不同,明的開創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本身是窮苦人家出身,大字不識幾個,曾因生活所迫而在皇覺寺出家為僧,後因得郭子興賞識,而逐漸從下層士兵,一步步地走上權力的頂端。他的競爭對手張士誠跟他一樣,也是出身不高,所以重用文人,但是卻被文人擺了一道,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存在後,他對文官是極其不信任的,他也怕文人看不起他。所以在洪武年間,因文字獄而死亡的文人不在少數。但是跟隨他一起反元的大將,後來因為位高權重,而以權謀私,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所以發生了胡藍案,受牽連者上萬人,這其中包含他的左膀右臂,這對他來講,又是一次教訓。明朝的文官制度不同於前朝,1380年因為胡惟庸擅權,而廢除了丞相制度,只剩下六部,文官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皇帝對文官的掌控更加嚴格,用文官來牽制武官,最終保證朝廷穩定執行。建立的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對文武官的管控。

    雖然宋朝和明朝都是以文管武,但是明代的文官和武官遠遠沒有宋代的文官和武官地位高,明代皇權至上的表現更加明顯。

    出現的結局也不同,在宋朝,儒學從經學時代進入到義理時代,宋朝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最終在崖山之戰後逐漸消失。

    明朝因為權力傾軋,文人士大夫只關注自身權力,出現了東學黨之爭,甚至在南明建立後,文官也只在乎自身的利益,最終敗給女真族建立的清朝。這裡有明朝文官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更多的是因為統治者對文官的不信任造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乳腺癌早期,右乳已切除半年,現己打赫賽汀八次,是否還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