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人類
-
2 # 冥想音
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夏至這個節氣是怎麼來的?
夏至節氣的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平靜書齋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的習俗
冬至餃子夏至面
農曆五月間(陽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飢餓。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吃涼麵(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麵。在民俗迴歸的當下,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老北京夏至最愛炸醬麵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麵。在民俗迴歸的當下,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麵館人氣很旺。無論麵館的四川涼麵、擔擔麵、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麵等等,各種麵條都很“暢銷”。
西北有些地區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孃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醃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夏至節的諺語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裡撈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冬至始打霜,夏至幹長江
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
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
初頭夏至十頭割,十頭夏至兩頭割,兩頭夏至騎拉著割
夏至狗無處走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
到了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故此時也是農作物病蟲害的多發期和人們易於犯感冒的時期,如左河水《立夏》詩云:“南國似暑北國春,色秀江淮萬木蔭。時病時蟲人撒藥,忽寒忽熱藥搪人。”
另外,夏天的別名眾多,除了大家熟知的夏季、夏日、夏令等,它還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名字呢。如: 三夏。數字三和夏相結合,一般不是說三個夏天,而是借指夏天。 原來,夏天有三個月,古人稱之為孟夏、仲夏、季夏,分別對應農曆四月、五月、六月,相當於公曆的五月、六月、七月。夏天的典故還有很多,歡迎你下次繼續來提問。
-
3 # 讀耕《三字經》中有言: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這裡說的四時便是四季,現在我們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不過對古人來說發現這一自然規律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開始有春秋,無冬夏
縱觀西周之前的古典文籍,都只是用春和秋來作為季節的名稱,並沒有夏和冬的身影。冬夏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大概是在西周後期到東周之始才逐漸從春秋演化出來冬和夏。
我們都知道孔子寫了一部魯國的歷史,命名為《春秋》,於是史學家們就把這一段歷史成為春秋時代。實際上,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經有了四季的說法,但是冬夏畢竟是新興之說,對人們來說他們還是習慣用春秋來代表歲月的更替,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孔子為《易經》作十翼,裡面經常提到四時,由此可知那時候的人們已經有了夏天的概念。
二、夏天之所以叫夏天開篇說到夏天源於節氣是有根據的。我們的古人對於時令節氣變化的觀察非常細緻。先從兩季變四季,繼而確定四季的中間點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到了隋唐時期,又有四立之說,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實,立夏早在戰國末年就確定了。只不過隋唐時,確定把一年分成了八等份,在二十四節氣裡面非常重要。
因此,夏天便以立夏為開始。
嘮叨了這麼多,沒有講到重點,很多人自然會疑問為什麼要用夏呢?關於夏這個字呢?
甲骨文中是一個人的象形,頭、發、眼、軀幹、手腳都有,表達的意思就是中國之人或者說是中原之人。再到後來演變出了若干個意思,其中一個就是用於表達節氣。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
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到了夏天,天氣炎熱,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所以夏天,就是生長的季節。
回覆列表
夏,華夏,第一個朝代夏朝,夏這個字的特殊代表詞。這些詞就代表歷史的久遠,並且在當時的時代,夏朝的興盛,和華夏民族的偉大都是如六月的天氣熱火。其最早見於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