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商鞅,為衛國公室支庶,姬姓公孫氏,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變革家。秦國能由弱變強、繼而一併天下,皆賴商鞅變法之功效。但是,商鞅的下場卻極為悽慘。秦孝公死後,太子駟嗣位,是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謀反,秦國發吏逮捕商鞅。於是,商鞅開始逃亡,至關下欲住客店,卻沒有身份證明。而按商鞅之法,客店留宿身份不明者,犯連坐之罪。故而,客店不收,此即成語“作法自斃”的由來。

    於是,商鞅逃到了魏國,魏國卻將商鞅遣回了秦國。無奈,商鞅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舉邑兵對抗秦軍,兵敗而被擒殺。而後,秦惠文王將商鞅車裂示眾,並滅其家。

    那麼,以其時商鞅之名望與才能,魏國為何不納商鞅以為己用,卻將之遣回秦國呢?皆因商鞅曾經行一不義之事,這便是“欺公子卬而破魏師”。

    齊魏馬陵之戰,魏國大敗,太子被俘、主將龐涓被殺。商鞅見狀,便向秦孝公進言道: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其勢不兩存。魏今大敗於齊,諸侯叛之,可乘此時伐魏,魏必不能支而東徒。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

    秦孝公深以為然,便以商鞅為將伐魏,而魏以公子卬為將御之。商鞅曾在魏國遊歷多年,與公子卬繫好友。於是,商鞅寫信給公子卬,道:“吾始與公子驩(通“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

    公子卬深以為然,商鞅卻於盟會之上,劫持了公子卬,並趁魏軍群龍無首之際,大敗魏軍。魏國昔敗於齊,今又敗於秦。國內空虛,而甚是恐懼,於是,割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好,並舍安邑(魏國舊都)而都大梁。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通“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

    雖說,兵不厭詐。但如果雙方主將並無私人友誼,再怎麼欺詐也無可厚非。而商鞅卻利用朋友間的信任,以成就自己的功名。商鞅的行為,在魏人看來顯然是不德、不武、不信、不義。即便是在戰場上,人們也是傳誦那些富有人性、人情的價值觀念。如三國魏晉時期的“羊陸之交”,羊祜與陸抗,雖互為敵國統帥,卻彼此講求德信,而被傳為千古美談。而商鞅卻能為功名,無所不用其極,其雖有才能而無德行,以致有此結局,不亦宜乎?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 2 # 大秦鐵鷹劍士

    魏國遣返商鞅回秦國只有兩個原因:其一、商鞅在河西之戰中欺騙魏昂而取勝,魏昂要報此仇;其二、當時秦強魏弱,魏國為了討好秦國而送歸商鞅。不得不說魏國廟堂無容人用才之能,如果魏國能重用商鞅,那麼魏國再次崛起一定不是難事!

    昔日吳起在魏國立下赫赫戰功,戰神威名威震華夏,因為與魏武侯有了嫌隙,吳起出走楚國。吳起到了楚國後,楚王立即重用吳起,委以令尹高官,全權處置楚國軍政大事。吳起在楚國變法九年,深得楚王信任與支援,最終吳起率楚軍擊敗魏軍,終吳起之世,無敢攻楚者!吳起變法也進一步強大了楚國,為楚威王崛起創造了條件。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成果有目共睹,把一個倒數第一的弱國變得能擊敗天下第一的強國,商鞅的治國能力是不需要懷疑的。對於秦國而言,商鞅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可以不再需要;對於正在走下坡路的魏國而言,二次變法正當其時,以商鞅的治國能力完全可以再塑魏國,重新讓魏國走向第一強國!

    身為王者,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道德與愛好都要服從國家利益。魏惠王老而無斷,認為商鞅攻取了河西之地損害了魏國利益,也使得他丟了面子;在弟弟魏昂的慫恿下他把商鞅送歸秦國處死!商鞅死了,秦國強大了而魏國錯失了一次強大的機會!身為帝王將相就要有帝王心智,不能用普通百姓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個人道德再高也不能用來治理現實的錯綜複雜的國家大事!

  • 3 # 文史劉磚家

    這事的原因跟秦國和魏國的一場戰爭有關。

    商鞅原本是衛華人,叫衛鞅,後來在魏國大將公叔座門子任中庶子。一說是公叔座妒賢,所以他在魏國沒有顯山露水的機會,沒有什麼大的名望。公叔座在病危臨死之前才向魏惠王舉薦衛鞅,並且親口告訴魏惠王,別看衛鞅年輕,但是這個人有才,可以擔當重任,如果衛鞅不能為魏國所用,那麼不要讓他出去,最好殺掉他以絕後患,如果為他國所用今後必然成為魏國的禍患。結局我們都知道,魏惠王看著眼前的這一介書生,對公叔座講的話很懷疑,表面上答應,實際上他既沒有起用商鞅,也沒有殺掉他,後來衛鞅聽說秦孝公是個賢明的君主,就去投奔了秦國,實施變法改革,把秦國打造成軍事強國。

    公元前341年,魏國命大將龐涓率兵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孫臏直接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回救大梁,結果在馬陵道被孫臏大敗,魏國國力一下子衰弱。這時候,衛鞅勸說秦孝公乘機攻打魏國,並伺機東擴。東進一直是秦人的夢想。秦孝公很贊同衛鞅的提議,所以,商鞅跟魏國結仇就在第二年。

    公元前340年,秦孝公派衛鞅前去攻打魏國,魏國則派使公子卬應戰。兩軍對壘,商鞅心生一計,利用他在魏國的經歷寫書一封給公子卬,騙他前來和談,說我們兩國不應該打仗,應該會盟,以後我們兩國就相安無事,公子卬念及舊情,欣然前往,在酒席之間,被暗中埋伏的甲士襲擊,商鞅趁機圍困魏軍,大敗之。秦國靠商鞅的詭計取勝。經過這兩次戰爭,魏國實力大減,無法和秦國抗衡,為保安全,向秦國割地求和。這時候,梁惠王才後悔沒聽公叔座的勸諫。然後衛鞅在秦國可是立了大功,加封商君。後來,秦孝公卒,秦惠文王即位,有人告商鞅謀反,於是下令抓捕,商鞅跑到了魏國,但是“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所以商鞅只能再接著逃往他國。

  • 4 # 歷史倪說

    公元前338年,一代英主秦孝公離世。此事對商鞅的打擊之大,猶如五雷轟頂。秦孝公終其一生鼎力支援商鞅變法,甚至有時乾綱獨斷,以威權壓制反對變法的各方勢力。秦孝公離世的訊息一經傳開,立即引起秦國國內、國際社會極大的關注,並迅速做出反應。

    秦孝公去世,其子嬴駟即位為秦國國君,史稱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公子嬴虔指使下屬告商鞅意圖謀反,秦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也許這就是改革家的宿命,當年的吳起即被射殺在楚悼王的屍體上而死。無奈之下,商鞅出逃。當商鞅逃至秦魏關卡的時候,天色已晚,關卡關閉。於是,商鞅想找了旅館住下,店家不知前來住店的是商鞅,在查驗留宿憑證無果的情況下,表示說:“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由此可見商鞅變法的嚴苛,已經深入到秦國的各個角落。此時的商鞅才忽然產生了一種作繭自縛的感覺。

    次日出關離秦,直奔魏國。魏國拒絕商鞅赴魏。其實,商鞅應該有自知之明。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兵指魏國,而且商鞅以欺詐之術生擒了魏國公子卬,魏國上下對商鞅的仇恨比之秦國更甚,魏國上下均以商鞅為秦賊。

    商鞅之所以遭人恨原因如下:

    1、商鞅變法與當時的社會習俗、觀念有較大不同,時人視“商鞅新法”為“另類”。山東諸國大有將“另類”扼殺在萌芽之中的意味。他們無奈秦何,只能將商鞅視為元兇首惡。

    2、山東諸國深切感受到了商鞅變法令秦國強大所帶來的壓力,最有體會的要數魏國。商鞅落難之後,山東諸國不斷向秦國施加壓力,要求處死商鞅。面對國際社會的討伐聲浪,秦國國內反對新法的勢力,趁機推波助瀾。

    商鞅忠於為之傾注了畢生心血的“商君之法”,雖以車裂退出歷史舞臺,但“商君之法”得以延續,不失為對其最高的褒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30周了為什麼總是手腳特別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