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馬哥

    先不說徽宗吧,他反正先掛了。其實送回去欽宗他會很快沒命,也許趙構想不到這點,但是他手上的能臣武將不會坐視欽宗安然無恙,因為活著的欽宗永遠會造成威脅,只有死了趙構南宋的合法地位才安穩。按照金兀朮通俗說法,大金現在不行了,要是岳飛敢打過來我們就把欽宗當人肉盾牌,漢人講究忠孝仁義,光天化日不敢對前君主進行攻擊,以至於趙構一度動搖北伐決心,最後放棄也都是這個原因。所以欽宗要是回去鐵定陰死,除了告慰靖康恥死難的同胞兄弟和姐妹,對趙構的南宋政權也有莫大好處,但是活著的欽宗在金國後來是作為抵抗南宋北伐的最好道具,所以金國一直沒有放欽宗回去的打算。

  • 2 # 文人提筆安天下

    金國不放歸徽欽二帝,肯定是考慮到了金國的利益,有其一定的道理。那麼具體的原因,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一、把徽欽二帝當作南宋的人質。

    金兀朮在臨終前,曾經遺言,用徽欽二帝當做人質,遏制南宋。根據史料《金史》記載,金兀朮(完顏宗弼)生前一直立志於統一中原,並且多次率軍南下,不過遭到了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擊,最終無功而返。金兀朮臨終遺策:一定不能釋放宋欽宗,必要時可用宋欽宗遏制南宋。

    二、二帝北遷是北宋滅亡的見證。

    靖康之難,二帝北遷,標誌著北宋的滅亡。同時,金國並沒有停滯不前,沒有打算與南宋和平共處,而是立志佔領江南、統一全國,比如後來金兀朮的“搜山檢海捉趙構”。所以金國立志滅宋,並沒有放歸二帝的打算。

    三、金國害怕放虎歸山,怕徽欽二帝有復仇心理。

    靖康之難導致北宋滅亡,所以徽欽二帝對金國有亡國之恨、復仇心理,如果放回徽欽二帝重新登基,必然要復仇,就算不登基,也會成為積極的主戰派。所以放回徽欽二帝,就等於放虎歸山。

    四、金國根本不信任徽欽二帝。

    徽欽二帝把條約、盟約看的根本不值一提,出爾反爾,所以金國根本不相信徽欽二帝。但是如果把徽欽二帝攥在金國手裡,南宋的趙構就會特別的感激金國,不斷的向金國稱臣納貢。

    五、放回徽欽二帝,對南宋起不了多大的困擾作用。

    當時南宋的軍權都在趙構手裡,在亂世,槍桿子裡出政權,所以如果金國放回徽欽二帝,極有可能被趙構幽禁(就像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幽禁唐玄宗一樣),對南宋造成不了多大的困擾。

    六、放回徽欽二帝,不利於收復中原民心。

    讓宋人看到北宋滅亡,才可能慢慢的收復中原民心,如果放回徽欽二帝,可能導致中原民心瞬間倒向大宋,不利於金國南侵。

  • 3 # 霄林天

    靖康之難,金國擄走宋徽、欽二宗及一干宋廷王公貴族,這才有了康王趙構繼位稱宋,維持宋王朝半壁江山。

    後人常常把這段歷史與土木之變在一起對比,宋高宗高調求和聲言要迎回先帝,金國卻始終不放;明代宗拒不言和,始終不理迎回英宗的諫言,瓦剌反倒主動送回了英宗。

    議和之勢,決於刀兵

    史學家孟森的《明史講義》中這樣論述過,“敵寇邊不得志,勢必求和,求和而上皇自返,若和議起自中國,則坐聽要挾而已。明廷一意用於謙,廟算先定,較之南宋,唯主和而徽、欽卒不能返,景帝非真欲上皇返者,而不知襲宋高宗之故智,以和議誤軍事,此則明宗社之幸,而亦景帝之城府不深也,若於謙則誠社稷之臣矣。”

    其意很明顯,以先帝為質來要挾,要麼是自己佔優勢,用以要挾對方割地求和;要麼就是在自己被打的滿地找牙之時用來給自己乞和求饒。

    明與瓦剌屬前者,宋與金則屬後者。本身土木之變和靖康之難在交戰雙方實力對比上就有著很大區別。

    土木之變實質上是一場戰役性的失敗,英宗聽信王振貿然親征。正統初年,甚至有“明朝全盛之日”的說法,瓦剌亦不過蒙古部族中的一支。國力、軍力,大明皆遠勝於瓦剌,這從後期瓦剌不得不求和也可見一斑。

    而徽、欽二宗治下的宋王朝已是腐朽不堪、日薄西山,數十萬大軍攻打遼南京而不可得,國力和軍力比金國都大有不如。

    從宋徽欽二宗與明英宗被擄走後的待遇上也可以看出差別。明英宗在瓦剌是上邦上皇的待遇,好吃好喝伺候著。而徽欽二宗在被擄後直接被廢為庶人,之後雖有昏德公、重昏侯之封賞,實則一直沒有好的待遇,還被金廷上下當笑話看到去世。

    戰場上失去主動權,自然就被留下人質作為要挾,至於為何不直接殺光俘虜再南下徹底滅宋,還是因為金國的實力並沒有強到那般程度,又有西夏和蒙古掣肘。

    宋金默契,離間君臣

    扣押徽欽為質,成為了宋廷和金廷間的一種默契和共識。

    宋高宗城府深,金廷也不是傻子。宋高宗繼位的班底完全是自己的人,根基已經打牢,即使遣回了徽欽二宗,滅國和受辱這兩個汙點也讓他們無顏面再有二次登基的想法。

    于謙就曾對明代宗說過,“天位已定,寧復有他?”,既已正式登基就不會再有理由去要求代皇帝禪位。明英宗回國後也是默然接受了太上皇的位置,沒

    有主動去鬧著要再次繼位,也沒有朝臣站出來要求代宗還位。至於後來的奪門之變那是朱祁鈺做的太過,軟禁太上皇不說,還要改換太子承嗣,招致了內廷朝臣的一致反對。

    所以遣回宋欽二宗,實質上並不會起到攪亂宋室朝政的目的,反而會讓宋廷沒有了顧忌,一心抗金恢復河山。

    不遣回宋欽二宗,滿足了宋高宗的訴求,同時藉助宋高宗之手打壓力主北伐的宋廷官員,岳飛之死就是例證。這樣既離間了宋廷君臣,又可以不斷地索要好處,何樂而不為。

    兄終弟及,弊在太子

    明宋這兩出帝王被劫、親王代政的歷史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也是決定了明代宗與宋高宗命運差異的重要原因。

    不同於瓦剌僅僅擄走了朱祁鎮一人,金國對宋王朝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不僅是太上皇和當朝皇上,後宮兼太子、親王全部一網打盡。這就給了趙構天大的便宜,不僅徽欽的親信大臣一掃空,最關鍵的是原太子也擄走了。

    但凡帝王者,既登大寶,享受到了萬乘之尊的滋味

    ,不僅自己不願意挪窩,還會給自己後人謀劃。趙構的老祖宗趙光義就是親身實踐者,趙德芳二十三歲就病逝不得不讓人猜想,所以趙構也是深得其老祖宗之三昧。

    可以看出,趙構不願意迎回徽欽二宗的真正緣由,其實是忌憚欽宗的太子回朝。徽宗在被擄前就已經是太上皇了,欽宗畢竟是落入敵手甚至被金國貶為庶民的,實無面目二次登基。歸心似箭的欽宗甚至讓被金國送回南宋的皇室成員轉告趙構“只為太乙觀主足矣,他不敢望也”。

    從朱祁鎮被瓦剌後尊為太上皇也可看出,從王室到朝臣都沒有主動要求代皇帝退位給其兄長的,都是默認了抵質等同於禪讓。所以趙構的位子是穩當的,但是如果他迎回了徽欽二宗以及一干王公貴族,那他就得在百年之後還位於欽宗一脈,不可能由自己的子孫繼位。否則就是以小宗繼大宗,違背祖制。朱祁鈺這個憨直的代皇帝就以身試法了,迎回英宗之後還妄想要改換自己兒子為太子,招致眾叛親離,最後有了奪門之禍。

    到底還是趙構聰明,欲擒故縱,讓欽宗一脈徹底留在了金國,成功改換了宋室的傳承。

    後記

    “最是無情帝王家”,皇權的誘惑很難抗拒。很少有哪一朝代是嫡系一脈傳承至終的,宋朝的燭影斧聲,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九子奪嫡,皇朝的前中期就已經把純粹嫡系廢掉了。

    像土木之變和靖康之難這種外力之變,給了本無望皇位之人天大的機遇,他們自然是不肯輕易讓位。

    試想徽欽二宗真的回了宋室,趙構一脈承嗣的結局也很難更改了,畢竟宋高宗比明代宗高明太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歲男孩大便乾燥帶血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