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展變化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特點.有些特點是屬於某一具體語言的,有些特點則是所有語言所呈現出的共同特點.這裡所講的是所有語言呈現出的發展變化的共同特點.語言發展變化的主要特點是不平衡性、漸變性、相關性和規律性.
1.語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是均衡的、勻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語言系統發展變化不平衡.在語言各子系統中,詞彙系統的發展變化最快,相比而言,語法的發展變化就要慢得多,語音發展變化的速度也較為緩慢.語言各子系統內部的發展變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詞彙系統中,發展變化較快的是一般詞彙,基本詞彙卻是相當穩固的.有人曾對不同語言中的215個常用詞(其中主要是基本詞)在一千年中的發展變化情況做過統計,發現漢語和法語79%未發生變化,英語85%未發生變化,德語78%未發生變化,羅馬尼亞語77%未發生變化,葡萄牙語82%未發生變化,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85%未發生變化.這說明基本詞彙的發展變化速度是較為緩慢的.正因如此,人們把語法和基本詞彙看作決定一個語言基本面貌的最為穩定的部分.
第二,不同時期語言發展變化不平衡.當社會變革較為劇烈、社會發展的步伐較快、社會思維較為活躍、不同文化的接觸較為頻繁的時期,語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會快一些;反之,語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會慢一些.英語在從九世紀阿爾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亞(1564-1616)這五個世紀中,發展變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於後代人讀九世紀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讀外語一樣.
第三,語言變體發展變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語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間上的一種表現.各種方言形成之後,在發展變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漢語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發展變化的速度相對較慢,儲存古代漢語的成分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別是北方官話區的方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相對較快.
語體是語言的一種重要的功能變體.各種語體的發展變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漢族的傳統中,一直存在著輕商的觀念,因此,在漢語史上一直沒有形成與商業活動關係十分密切的廣告語體.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商業的地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隨之廣告語體在當今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它幾乎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語言發展變化的漸變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是像火山爆發、暴力革命那樣的突變,而是一種逐漸變化的過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如果採取突變的方式,一夜之間面目全非,人們將會一下子喪失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社會的一切活動將會突然終止,其後果是不堪想象的.語言的交際職能決定了它不可能採取突變的方式,而只能採取漸變的方式.
事實上語言的發展變化也正是走的漸變之路.例如現代漢語的時態助詞“了”,是從古代漢語的動詞“了”虛化而來,其演變過程大約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動詞“了”大約出現在漢代,是“終了、了結”的意思.由於動詞“了”常用在動詞之後充當補語,地位不及一般的動詞,於是逐漸虛化,大約到了唐宋之際,“了”才出現了與現代漢語大致相同的用法,成為時態助詞.
語言的發展變化,是由語言新質要素的長期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現質的突變.即使人為地想讓它發生突變,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文字可以進行改革,而語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勢利導逐漸使其規範的原因.
3.語言發展變化的相關性
語言是由若干個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各種語言單位和各種語言規則,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相互關聯著,因此,每個語言單位、每種語言規則的發展變化,都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某一語言單位或某一語言規則的發展變化,也會引發與之相關的語言單位或語言規則發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間接的相應的發展變化.例如:
在12世紀以前漢語沒有輕聲.大約在12世紀前後,輕聲這種語音現象才出現.輕聲是一種輕短模糊的調子,是聲調的輕化.當某些音節讀輕聲的時候,往往使這一音節的母音發生央化、脫落等變化.比如結構助詞“的”原來讀作[ti],因輕聲而讀作[te];結構助詞“得”原來讀作[tei]或[te],因輕聲而讀作[te].由於輕聲現象的出現,使本來讀音並不相同的“的”和“得”在語音上合流了.輕聲這一語音現象的出現,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由音強的變化帶來母音的變化,再由母音的變化進而影響到詞彙和語法.
4、語言發展變化的規律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同的語言,其發展變化可能遵循不同的規律,同一語言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變化規律,語言的各個子系統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規律,但是,語言的發展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一點是共同的.
如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其韻母是[am].[am]在今天北京話中演變為[an],在今天上海話、福州話中分別演變為[E]、[aN],但是從中古到現在的廣州話則沒有發生變化,仍讀[am].例如:
北京話 上海話 福州話 廣州話
擔 tan tE taN tam
談 t"an dE taN t"am
藍 lan lE laN l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到今天的北京話、上海話、福州話、廣州話的韻母演變規律,並可據此寫出古今的語音演變公式:
中古[am]®北京話[an]、上海話[E]、福州話[aN]、廣州話[am]
或是寫出這些方言間的語音對應關係公式:
北京話[an]Û上海話[E]Û福州話[aN]Û廣州話[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到今天的北京話、上海話、福州話、廣州話的韻母演變規律,並可據此寫出古今的語音演變公式和這些方言間的語音對應關係.
尋求語言發展變化的各種規律及其條件,是語言發展史研究的重要任務.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多少適應於各種語言發展變化的共同規律,也許這種規律本來就不多.但是,語言的發展變化具有規律性,這是無庸質疑的
語言發展變化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特點.有些特點是屬於某一具體語言的,有些特點則是所有語言所呈現出的共同特點.這裡所講的是所有語言呈現出的發展變化的共同特點.語言發展變化的主要特點是不平衡性、漸變性、相關性和規律性.
1.語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是均衡的、勻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語言系統發展變化不平衡.在語言各子系統中,詞彙系統的發展變化最快,相比而言,語法的發展變化就要慢得多,語音發展變化的速度也較為緩慢.語言各子系統內部的發展變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詞彙系統中,發展變化較快的是一般詞彙,基本詞彙卻是相當穩固的.有人曾對不同語言中的215個常用詞(其中主要是基本詞)在一千年中的發展變化情況做過統計,發現漢語和法語79%未發生變化,英語85%未發生變化,德語78%未發生變化,羅馬尼亞語77%未發生變化,葡萄牙語82%未發生變化,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85%未發生變化.這說明基本詞彙的發展變化速度是較為緩慢的.正因如此,人們把語法和基本詞彙看作決定一個語言基本面貌的最為穩定的部分.
第二,不同時期語言發展變化不平衡.當社會變革較為劇烈、社會發展的步伐較快、社會思維較為活躍、不同文化的接觸較為頻繁的時期,語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會快一些;反之,語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會慢一些.英語在從九世紀阿爾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亞(1564-1616)這五個世紀中,發展變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於後代人讀九世紀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讀外語一樣.
第三,語言變體發展變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語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間上的一種表現.各種方言形成之後,在發展變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漢語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發展變化的速度相對較慢,儲存古代漢語的成分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別是北方官話區的方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相對較快.
語體是語言的一種重要的功能變體.各種語體的發展變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漢族的傳統中,一直存在著輕商的觀念,因此,在漢語史上一直沒有形成與商業活動關係十分密切的廣告語體.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商業的地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隨之廣告語體在當今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它幾乎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語言發展變化的漸變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是像火山爆發、暴力革命那樣的突變,而是一種逐漸變化的過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如果採取突變的方式,一夜之間面目全非,人們將會一下子喪失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社會的一切活動將會突然終止,其後果是不堪想象的.語言的交際職能決定了它不可能採取突變的方式,而只能採取漸變的方式.
事實上語言的發展變化也正是走的漸變之路.例如現代漢語的時態助詞“了”,是從古代漢語的動詞“了”虛化而來,其演變過程大約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動詞“了”大約出現在漢代,是“終了、了結”的意思.由於動詞“了”常用在動詞之後充當補語,地位不及一般的動詞,於是逐漸虛化,大約到了唐宋之際,“了”才出現了與現代漢語大致相同的用法,成為時態助詞.
語言的發展變化,是由語言新質要素的長期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現質的突變.即使人為地想讓它發生突變,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文字可以進行改革,而語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勢利導逐漸使其規範的原因.
3.語言發展變化的相關性
語言是由若干個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各種語言單位和各種語言規則,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相互關聯著,因此,每個語言單位、每種語言規則的發展變化,都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某一語言單位或某一語言規則的發展變化,也會引發與之相關的語言單位或語言規則發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間接的相應的發展變化.例如:
在12世紀以前漢語沒有輕聲.大約在12世紀前後,輕聲這種語音現象才出現.輕聲是一種輕短模糊的調子,是聲調的輕化.當某些音節讀輕聲的時候,往往使這一音節的母音發生央化、脫落等變化.比如結構助詞“的”原來讀作[ti],因輕聲而讀作[te];結構助詞“得”原來讀作[tei]或[te],因輕聲而讀作[te].由於輕聲現象的出現,使本來讀音並不相同的“的”和“得”在語音上合流了.輕聲這一語音現象的出現,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由音強的變化帶來母音的變化,再由母音的變化進而影響到詞彙和語法.
4、語言發展變化的規律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同的語言,其發展變化可能遵循不同的規律,同一語言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變化規律,語言的各個子系統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規律,但是,語言的發展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一點是共同的.
如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其韻母是[am].[am]在今天北京話中演變為[an],在今天上海話、福州話中分別演變為[E]、[aN],但是從中古到現在的廣州話則沒有發生變化,仍讀[am].例如:
北京話 上海話 福州話 廣州話
擔 tan tE taN tam
談 t"an dE taN t"am
藍 lan lE laN l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到今天的北京話、上海話、福州話、廣州話的韻母演變規律,並可據此寫出古今的語音演變公式:
中古[am]®北京話[an]、上海話[E]、福州話[aN]、廣州話[am]
或是寫出這些方言間的語音對應關係公式:
北京話[an]Û上海話[E]Û福州話[aN]Û廣州話[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到今天的北京話、上海話、福州話、廣州話的韻母演變規律,並可據此寫出古今的語音演變公式和這些方言間的語音對應關係.
尋求語言發展變化的各種規律及其條件,是語言發展史研究的重要任務.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多少適應於各種語言發展變化的共同規律,也許這種規律本來就不多.但是,語言的發展變化具有規律性,這是無庸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