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牛年又至,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牛文化賦予的各種象徵意義的佳話、神話、風俗、典故廣為流傳。
第一象徵意義先祖圖騰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崇奉炎帝與黃帝為先祖。據發掘考證:炎帝原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天台山。《史記》記載:炎帝“起於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領。他生活在原始社會仰韶文化階段的早期。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牛首人身,實際上,其部落是以牛為圖騰。因此,古代的星迴節(年節)活動都與牛祖先的崇拜有關。
第二象徵意義創世神話
傳說遠古時期,炎帝率領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著大河遊牧漁獵,後來到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他以牛舌的嗅覺嘗草,以牛眼的敏感識谷,以牛的氣力移山倒海、造田興農,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山海經》載:炎帝小女兒女娃,遊東海“溺而不返”遂化為精衛鳥,從發鳩山(今長子)銜木石“以堙(填)東海”,這就是著名的神話傳說“精衛填海”。
在藏族創世紀神話《萬物起源》中亦載:“牛的頭、眼、腸、毛、蹄、心臟等變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
第三象徵意義牛王護神
牛成為民間的保護神,淵源於遠古的動物圖騰信仰,後來演變為動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風俗。《水經注·渭水注》引《列異傳》稱牛王本為南山大樟,被人盜伐,“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裙”。《古今圖書整合·神異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閒錄》:“明中原來者,雲北方有牛王廟,畫牛百於壁,而牛王居其中間。”近代民間供的牛欄神也是擬人化的神靈,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
第四象徵意義椎牛祭神
遠在史前時代,原始人就已經用牛骨隨葬,這是椎牛祭神之始。商周之後,祭神與征戰同樣重要。《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的最高神靈是祖先及炎帝,祭祀用品就是牛。“貞:……御牛三百。”“丁亥……卯三百牛。”在安陽考古中,也發現了大量殺牛祭祀的遺蹟。當時祭天祭社也用牛,用牛等大牲畜祭祀為大牢或太牢,以羊等小牲畜祭祀為少牢。《禮記·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第五象徵意義牛鬼阿傍
隨著鬼神觀念的演變,在牛王信仰的基礎上出現了一種牛頭鬼的形象,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鬼阿傍,是陰曹地府中閻王的鬼卒。據研究有兩種傳說,一種來源於神農,《外書》:“神農牛首”;一種來源於佛教影響,佛教信仰閻王,他有判官、走卒。《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可見“牛鬼阿傍”是佛教傳說中陰間鬼卒、護法神人的形象。
第六象徵意義鞭牛迎春
中國是農業古國,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視“鞭牛迎春”這一傳統活動。《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事物紀原》中說:“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漢書·禮儀志》中說:“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唐代詩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的詩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國頒行《土牛經》。清朝乾隆年間,把立春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清康熙《濟南府志·歲時》中說:“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義縣誌·歲時》有“鞭春牛”的唱詞:“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可見,牛的重要性以及“鞭春牛”的風俗經久不衰。
第七象徵意義牛年生人
牛年生的小孩屬牛,民間俗稱牛人。舊社會流行一幅《丑年生人圖例》的畫冊,標誌牛人每月的運氣好壞,吉凶禍福。民間信仰認為,牛年勾絞星佔宮,做事應小心謹慎,三思而行。太陰星照臨,陰盛陽衰,須正道而行,以保一歲平安。不過,今人已不大相信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東西了。
第八象徵意義儒子精神
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割的是肉,流的是血……遇強不示弱,遇弱不逞強,工作最得意時就是被人牽著牛鼻子……這就是牛的儒子精神!而魯迅先生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來表白忠誠於人民的信念,正因如此,他才會有更大的勇氣拿起筆做匕首,投向敵人。
2021牛年又至,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牛文化賦予的各種象徵意義的佳話、神話、風俗、典故廣為流傳。
第一象徵意義先祖圖騰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崇奉炎帝與黃帝為先祖。據發掘考證:炎帝原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天台山。《史記》記載:炎帝“起於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領。他生活在原始社會仰韶文化階段的早期。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牛首人身,實際上,其部落是以牛為圖騰。因此,古代的星迴節(年節)活動都與牛祖先的崇拜有關。
第二象徵意義創世神話
傳說遠古時期,炎帝率領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著大河遊牧漁獵,後來到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他以牛舌的嗅覺嘗草,以牛眼的敏感識谷,以牛的氣力移山倒海、造田興農,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山海經》載:炎帝小女兒女娃,遊東海“溺而不返”遂化為精衛鳥,從發鳩山(今長子)銜木石“以堙(填)東海”,這就是著名的神話傳說“精衛填海”。
在藏族創世紀神話《萬物起源》中亦載:“牛的頭、眼、腸、毛、蹄、心臟等變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
第三象徵意義牛王護神
牛成為民間的保護神,淵源於遠古的動物圖騰信仰,後來演變為動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風俗。《水經注·渭水注》引《列異傳》稱牛王本為南山大樟,被人盜伐,“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裙”。《古今圖書整合·神異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閒錄》:“明中原來者,雲北方有牛王廟,畫牛百於壁,而牛王居其中間。”近代民間供的牛欄神也是擬人化的神靈,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
第四象徵意義椎牛祭神
遠在史前時代,原始人就已經用牛骨隨葬,這是椎牛祭神之始。商周之後,祭神與征戰同樣重要。《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的最高神靈是祖先及炎帝,祭祀用品就是牛。“貞:……御牛三百。”“丁亥……卯三百牛。”在安陽考古中,也發現了大量殺牛祭祀的遺蹟。當時祭天祭社也用牛,用牛等大牲畜祭祀為大牢或太牢,以羊等小牲畜祭祀為少牢。《禮記·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第五象徵意義牛鬼阿傍
隨著鬼神觀念的演變,在牛王信仰的基礎上出現了一種牛頭鬼的形象,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鬼阿傍,是陰曹地府中閻王的鬼卒。據研究有兩種傳說,一種來源於神農,《外書》:“神農牛首”;一種來源於佛教影響,佛教信仰閻王,他有判官、走卒。《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可見“牛鬼阿傍”是佛教傳說中陰間鬼卒、護法神人的形象。
第六象徵意義鞭牛迎春
中國是農業古國,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視“鞭牛迎春”這一傳統活動。《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事物紀原》中說:“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漢書·禮儀志》中說:“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唐代詩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的詩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國頒行《土牛經》。清朝乾隆年間,把立春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清康熙《濟南府志·歲時》中說:“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義縣誌·歲時》有“鞭春牛”的唱詞:“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可見,牛的重要性以及“鞭春牛”的風俗經久不衰。
第七象徵意義牛年生人
牛年生的小孩屬牛,民間俗稱牛人。舊社會流行一幅《丑年生人圖例》的畫冊,標誌牛人每月的運氣好壞,吉凶禍福。民間信仰認為,牛年勾絞星佔宮,做事應小心謹慎,三思而行。太陰星照臨,陰盛陽衰,須正道而行,以保一歲平安。不過,今人已不大相信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東西了。
第八象徵意義儒子精神
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割的是肉,流的是血……遇強不示弱,遇弱不逞強,工作最得意時就是被人牽著牛鼻子……這就是牛的儒子精神!而魯迅先生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來表白忠誠於人民的信念,正因如此,他才會有更大的勇氣拿起筆做匕首,投向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