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裡芸汐
-
2 # 有一隻紅蜻蜓
歷史上曾有“班馬之爭”(班固和司馬遷誰更優秀?)。
至於原因,很簡單,司馬遷“屁股坐歪了”。不避諱的說,史書就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可司馬遷因為自己的遭遇,在《史記》中屢屢“謗君”,這違反了封建社會“忠君”這一基本準則。
舉了例子,歷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偉光正”的,只有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了流氓無賴,失敗者項羽反成了大英雄,後代哪有這樣的事嗎?
對於漢武帝,這個在肉體和精神上傷害自己的兇手,司馬遷絕對是不滿的。在加上漢武帝歷年戰爭,又好大喜功,當時的百姓深受其苦,所以《史記》中對漢武帝貶大於褒,貶佔七成以上。
班固寫《漢書》,是完全站在統治者一邊,對自己所處朝代的君王中,漢武帝這個少有的有為之君,當然是要誇成花兒了。在加上班固距漢武帝時代百年之久,感受不到當時百姓的苦難,只看到武帝的功績,所以《漢書》對漢武帝以褒為主。
司馬光是宋朝人,他寫漢武帝就不必太避諱,所以《通鑑》在肯定武帝“武功”的同時,對他的暴政大加批判,將他和秦始皇相提並論,認為當時漢朝已被漢武帝“折騰”到了亡國的邊緣,只因為武帝晚年能幡然改過,在加上後事安排的好(讓霍光輔助昭帝),才免於亡國。褒貶對半吧,貶稍多一些。
題外話,如果穿越到古代,有隻想做個平頭百姓,還是避開漢武帝,明成祖這些有為之君吧,有為就要調動資源,誰的資源,當然是老百姓的。
-
3 # 如是史社
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這三部都是史學著作,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們三人對漢武帝白紙黑字流傳下來的評價是完全不同的。
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評價:《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後面的文字並非對於漢武帝的評價,而是對於自己跟隨皇帝祭祀天地、神靈、名山大川以及封禪大典,陪祭鬼神等事情;《史記》中最後總有“太史公曰”,以司馬遷自己的看法作為結尾,對漢武帝卻是個例外,司馬遷並沒有說什麼有效的個人評論。
我估計,對於正當朝的漢武帝,司馬遷還是有三分懼怕,這也是個說殺人就毫不手軟的主。司馬遷為李陵兵敗辯解,就受了腐刑,這種身心的殘缺感,對司馬遷一定是個巨大的打擊。
另外,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如果真的一一紀實漢武帝的功過是非,難保漢武帝一怒之下,此書不保。所以包括漢武帝晚年時期的“巫蠱之禍”,司馬遷既不想視而不見,又不能詳細敘述,只能聊聊帶過。
從《史記》並沒有公開發行在漢武帝時期也可以支援這一推論。一直到司馬遷外孫,平通侯楊惲上書漢宣帝,才讓《史記》這部著作得以流傳千古。
班固對漢武帝的評價:《漢書》中的評價:
“班固贊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正史中該是班固對漢武帝評價最正面,生活作風文治武功,樣樣不落。我覺得這跟班固是東漢時期人也有很大的關係,東漢和西漢被斬為兩段,但也一脈相承,只是東漢再不復西漢的帝國風采。班固的心裡應該也為自己的前朝曾有這樣的帝王而嚮往吧。
司馬光對漢武帝的評價:《資治通鑑》中的評價: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司馬光的這段評價,應該是武帝晚年時候,漢朝用兵四十多年的後遺症顯現。但司馬光好歹筆下留情,沒有以“暴秦”比喻到底。司馬光的結論,也跟他的守舊有關。對內,他想盡各種辦法阻止王安石變法革新;對外,對西夏,則繼承了熙寧以前的妥協政策,把已收復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割讓給西夏,以偷安一時。所以,他看不慣武帝用兵,大力鞭笞,也是很自然的。
我覺得把司馬遷,班固和司馬光的評價合併在一起,將漢武帝一生,一分為二的看。司馬遷生活在那個年代,記述的漢武帝生平是可靠的,班固評價的功績是主要的,司馬光所說的過錯是必要的。如此,就完整了。
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我將單開文章,用自然語言,易學理論,理論聯絡實際,連載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回覆列表
三者的史書記載肯定各有偏向,每個人看他的角度各不相同,我在下面具體講一下。
第一個,對於司馬遷而言,他是當時的人,雖然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去世的,但大抵能貫穿漢武帝一生。而作為這個時期的見證者,對於漢武帝的評價就相對客觀,肯定了漢武帝的征戰,但也批評了漢武帝的很多做法。但是客觀只是相對而言,畢竟之前下令給自己腐刑的就是漢武帝,司馬遷肯定要去思考如何評價漢武帝。
第二個,班固說:“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卷六),大概意思就是,漢武帝如果再節儉一點,配上他的雄才大略,和《詩》《書》裡的聖賢相稱那是一點都不差。可以說是相當正面。
為什麼這麼正面呢?我認為,第一個,漢書雖然是班固寫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他爸爸班彪的遺稿影響。而班家是受到當時前漢成帝的厚愛的,歷史上著名的班婕妤是班超的姑奶奶。班家還收到了漢成帝所贈的一套宮廷藏書副本。所以說,班家和漢朝王室的關係肯定是很好的,對於漢武帝肯定就要有一定偏向。
第二個,班彪的一生,經歷了漢朝的滅亡和光武中興,而班超也是在光武中興的時候寫的,作為一個新時期的人,必須要肯定之前漢存在的歷史價值,為光武中興提供一個有利的輿論,班超自己本身就有這種價值導向,而漢武帝作為前漢很重要的一段時間,必須予以重要肯定,所以漢書對漢武帝的稱讚就要極為正面。
第三個,司馬光。司馬光對漢武帝的評價是:“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資治通鑑》卷二十二)大概就是,漢武帝是個奢侈享樂的人,到處打仗,百姓都受不了要起來造反,和秦始皇沒差。可以說和班超是兩個極端。
為什麼這麼極端,我認為有兩點。第一個,司馬光是一個政客,宋神宗剛繼位的時候,司馬光是一個給宋神宗講歷史的人,他想通過歷史去影響宋神宗,達到自己所想治國態度。而宋神宗和漢武帝其實很像,年少極為,都有抱負,想要對外征戰。所以司馬光想透過這段歷史去告誡宋神宗的。
第二個就是司馬光對於治國的態度,就是修養生息,注重民生。他反對打仗,他認為不管輸贏,對於人民都是不好的,打仗就需要錢,錢就要從老百姓上出,就算打贏了,北邊的人民生活遠不及南宋這邊的,還要貼錢給北方的“新南宋人”,這是不值得的。所以就要在這段歷史中新增這方面的情感進去,用以警示宋神宗,不要打仗。
而對於司馬遷記載巫蠱之禍很簡略,我認為原因有二,第一個就是這個事不能講的過細,因為此事獲罪的有很多人,司馬遷作為一個當時的人,之前已經受過腐刑了,在被此事波及就有些那什麼了。
其二是司馬遷的卒年不可考,可能在巫蠱之禍剛剛或者說在過程中去世,這個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