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人伍乘駟
-
2 # 以史為鑑
眾所周知,世說新語是反映三國兩晉時期的門閥士族言行的著作。
這本書具體的作用相當於三國兩晉時期的名人微博集錦。
一,虛構母親生病請假卻遭殺頭陳仲弓擔任太丘縣縣令,當時有個小官吏假稱母親生病請假去幽會女朋友。
太丘縣主簿覺的僅僅憑虛構原因請假,這是殺頭有點過,於是建議拷問看看有沒有受賄、瀆職等其他罪行。
陳仲弓說:“欺騙君主就是不忠,詛咒母親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沒有比這個罪狀更大的了。拷問其他罪行,難道還能超過這件嗎?”於是就把小吏殺掉了。
二,美男和醜男的故事形容一個男的長得帥,有個詞叫貌比潘安。潘安帥到什麼程度呢?
他年輕時夾著彈弓走在洛陽大街上,遇到他的婦女都會牽著手圍繞著他。
而與潘安同期,有一個著名的大才子,叫做左思左太沖。
三,會拍馬屁桓玄篡位之後,剛坐上皇帝龍椅,他的坐榻就要塌陷,群臣都大驚失色,以為是不祥的兆頭。
這時候侍中殷仲文上前說道:“這是由於聖上道德深重,厚重的大地也不能承載。”
當時在場的大臣們都認為他說得很得體。
四,王羲之和王獻之是誰的書法更好?王羲之和王獻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書法家父子,那麼他倆誰的書法更好呢?
王獻之自己認為他已經超越父親王羲之的水平,但是謝安卻比較推崇王羲之的書法。。
謝安於是故意問王獻之:“您的書法和你的父親相比誰的更好?”
王獻之回答說:“我們兩個本來就是不一樣的。”
謝安說:“外面的議論絕不是這樣。”
王獻之說:“外人哪裡會真正明白?”
-
3 # 明德書院
《世說新語》歷來被看作是“佳事佳話” “不言之妙” “暑假之良伴侶”“高簡瑰奇”“清趣自悠”之書,這些妙趣橫生的文辭真正配合了這本妙趣橫生的書。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俯拾皆是,隨手貼出幾個:
1.當別人詢問你所推崇的人到底牛在哪裡,自己又懶得再去尬吹時,以此回覆說有位客人問陳季方他老爸有什麼功業和德行,能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陳季方回答道:“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我們相比牛人,確實好比桂樹生長在泰山的山彎裡,上有萬丈高峰,下有不可測量的深淵;上受雨露澆灌、下得深泉滋潤。在這種情況下,桂樹怎麼知道泰山有多高,淵泉有多深呢?所以不要問他厲害在哪裡了。
2.因為眼睛小被嫌棄了怎麼辦?無須透過整容,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將這句“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說給他聽。
當年中散大夫嵇康對趙景真就直說道:“你的眼睛白黑分明,有戰國名將白起的風采,只可惜小了點。”
趙景就說了:“一尺長的表尺能夠審定渾天儀的度數,一寸長的竹管能夠測量音律的高低,眼睛何必在乎大小呢?只要有見識就行。”
3.古代神回覆一則王濛、劉惔(tán)和支道林一同去探望驃騎將軍何充,何充正在翻閱公文,沒有理會他們。王濛對何充說道:“我們今天特意來看望你,希望你能放下日常事務,和我們一起談論精妙的玄學。你為什麼還一直低著頭處理日常事務呢?”何充回答道:“我要是不處理好這些本職工作,你們哪還有生存的機會?”。
4.“不過如此”“我很厲害”的錯覺是一種老傳統庾(yǔ)子嵩讀《莊子》,看了沒一會就放下了,並說:“這裡的內容和我的意思並沒有什麼不同。”
5.神童子故事一則王戎七歲那年,和夥伴玩耍時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許多李子,壓彎了樹枝。小孩子們爭先跑去摘取,只有王戎站立不動。有人問他為何不去,他回答道:“樹長在路邊卻還能有機會長出這麼多李子押彎樹枝,那李子一定是苦的。”那人取來一嘗,果然如此。
6.竹林七賢的繼承者們竹林七賢(魏時山濤、阮籍、嵇康、向秀、劉伶、阮威、王戎七人,常常在竹林下聚會,飲酒放歌,吟詩抒懷,世稱竹林七賢。)都給後世留下了才華出眾的子嗣:
阮籍的兒子阮渾,氣量寬宏;
嵇(jī)康的兒子嵇紹,志向高遠,本性正直;
山濤的兒子山簡,通達而且純樸;
阮咸的兒子阮瞻,謙虛平易,志向遠大;
阮瞻的弟弟阮孚,性情爽朗,不受政務牽累;
向秀的兒子向純、向梯,都清高自居,不與世俗同流;
王戎的兒子王萬子,有成大器的稟賦,可惜早死;
惟獨劉伶的兒子默默無聞,在這些人裡面,以阮瞻為首,嵇紹和山簡也為當世所看重。
7. 令人打顫的一則對話司州刺史王胡之有一次冒雪前去拜訪堂弟王螭。交談之中,王胡之的言辭冒犯了王螭,王螭神色便很不高興。王胡之覺得自己確實言辭不當,就把坐床挪了挪靠近王螭身邊坐著並拉著他的手臂說:“大人不記小人過,這事就別和老兄我計較了!“王螭聽後一把甩開他的手說:“哼,你那手冰涼得像鬼的一樣,幹嘛還硬要來拉人家的胳膊(冷如鬼手馨,強來捉人臂)!”
-
4 # 彈球小姐Lydia
想和大家分享一則來自《世說新語·任誕》中“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故事,最近讀起,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啟發。
翻譯成白話大致意思是,王這個人,有一天夜裡,突然起了興致,想要去拜訪一位朋友戴,於是連夜乘著小船就過去了。在船上顛簸了一天晚上,到了朋友家門口,卻沒有進去,轉身就回家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故事雖然很短,但是給人感觸卻很深。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越來越迅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都對結果極其關注。它關乎於績效、關乎於考核、關乎於能吸引多少流量轉化多少資金、關乎公司能拿多少投資。
對於結果頗為關注的心態也進一步導致了大家的焦慮,因為事實上,沒人可以控制百分之百的事,諸行無常,就算是做到了99%,也有可能因1%而前功盡棄。於是人們更痛苦、更焦慮,抑鬱情緒越積越多,到處都是煩躁與焦慮的氛圍。
然而結果,真的比過程更重要嗎?或者說,我們看待結果與過程的態度,是否出現了一點偏差呢?
也許我們有時缺乏的就是《世說新語》所提到的這種心情——將全部熱情傾注於過程中,享受過程本身。
如果結果真的很重要,那不妨借用《伯恩斯情緒療法》中的建議:把目標分解成每一個步驟,然後控制每一個過程,如果能夠控制好每一個過程,結果應該也不會差。即使出現了意外的結果,也不是自己的責任。
但是大多時候,結果都沒那麼重要,很多人卻在行走中失去了初心,忘了追求的是什麼。也許我們最後沒有到達詩和遠方,但是向著美好前進本身,就是一個享受詩和遠方的過程。
回覆列表
實話說,裡邊的小故事比現在都段子有意思多了,給小孩子讀還不錯。
印象較深的就是課文裡的“孔雀豈是夫子家禽?”、陳元芳、還有王氏兩兄弟……小故事很有意思,童真童趣,其樂無窮。